全部科目 > 网络管理员 >
2015年上半年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第 60 题
知识点 网络管理标准   网络管理系统   管理标准   图形   网络管理   网络管理工具   用户界面  
关键词 OSI   网络管理系统   用户界面   OS   管理系统   网络   网络管理  
章/节 网络管理基本概念  
 
 
网络管理系统一般具备OSI网络管理标准中定义的五项功能,并可以提供图形化的用户界面。下面不属于网络管理工具的是()。
 
  A.  Wireshark
 
  B.  HP open view
 
  C.  Symantec
 
  D.  Sniffer
 
 




 
 
相关试题     网络管理的概念、功能、网络管理标准和网络管理模型 

  第31题    2018年下半年  
网络管理协议SNMP中,管理站设置被管对象属性参数的命令为( )。

  第57题    2019年下半年  
故障管理是指(57),建立和维护差错日志并进行分析。

  第58题    2017年上半年  
下面的网络管理功能中,不属于性能管理的是( )

 
知识点讲解
· 网络管理标准
· 网络管理系统
· 管理标准
· 图形
· 网络管理
· 网络管理工具
· 用户界面
 
        网络管理标准
        为了支持各种网络的互联及其管理,网络管理需要有一个国际性的标准。在众多的标准化组织中,目前国际上公认最著名、最具权威性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信联盟的电信标准部(ITU-T)(即原来的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而计算机网络中,IETF的因特网技术标准已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 ISO)成立于1947年,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国际标准化专门机构,也是联合国的甲级咨询机构。ISO每个标准的制定过程要经历下面的5个步骤。
               (1)每个技术委员会根据其工作范围拟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并报理事会下属的计划委员会批准。
               (2)相应的分技术委员会的工作组根据计划编写原始工作文件,称为工作草案。
               (3)分技术委员会或工作组再把工作草案提交技术委员会或分技术委员会作为待讨论的标准建议,称委员会草案(Committee Draft, CD),而ISO则要给每个CD分配一个唯一的编号,相应的文件被标记为ISO CD××××。委员会草案CD之间的文件叫作建议草案(Draft Proposal, DP)。
               (4)技术委员会将委员会草案发给其成员征求意见。若CD得到大多数成员的同意,则委员会草案(CD)就成为国际标准草案(Draft International Standard, DIS),其编号不变。
               (5)ISO的中央秘书处将DIS分别送给ISO的所有成员国投票表决。有75%的成员国赞成则通过。经ISO的理事会批准以后就成为正式的国际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 IS),其编号不变,标记为ISO××××。
               ITU-T
               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成立于1934年,是联合国下属的15个专门机构之一。ITU-T的标准化工作由其设立的研究组(Study Group, SG)进行。其中与网络管理有关的研究组有以下4个。
               (1)SG2网络运行(Network Operation)。该组进行电信网络的管理和网络服务质量的研究工作。
               (2)SG4网络维护(Network Maintenance)。负责电信管理网络(TMN)的研究;有关网络及其组成部分的维护,确立所属的维护机制;由其他研究组提供的专门维护机制的应用。
               (3)SG7数据网和开放系统通信(Data Networks and Open Systems Communication)。该组负责系统互联中的管理标准研究。
               (4)SG11交换和信令(Switching and Signalling)。该组负责电信管理网络的研究工作。原CCITT已经用X.700系列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标准(建议书),这些标准和ISO的网络管理标准基本上相同,只是采用了各自的编号体系。而ITU的网络管理标准(建议书)中最著名的是有关电信管理网络的M系列建议书。
               IETF
               Internet体系结构委员会(IAB)是1992年从Internet活动委员会改名而来,它是Internet协议的开发和一般体系结构的权威控制机构。SNMP的标准及其演变都是在Internet体系结构委员会的引导下由IETF制定和发布的。IAB下设的子机构称为任务组,共设两个。它们的时间表和任务各不相同,分别是Internet研究任务组(IRTF)和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相应由Internet研究指导组(IRSG)和Internet工程研究组(IERG)领导。SNMP各标准阶段的规范都是用RFC发布的。
               其他组织
               除了权威的国际性标准化组织以外,国际上还有一些民间团体和地区性机构也在进行有关网络管理标准化方面的研究。他们的结果对外界并没有约束力,只是作为团体的内部标准,对国际标准有一定的影响。
               NMF(Network Management Forum)是由120多个公司组成的非官方标准化组织,该组织的成员主要由网络运营公司、计算机厂商、电信设备制造厂商、软件厂商、政府机构、系统集成商和银行等组成。NMF的目标是针对互联信息系统中公共的、基于标准的管理办法的需求进行世界性的推广和实现。
 
        网络管理系统
        当前能够作为管理进程运行的典型网络管理软件有惠普公司的OpenView、IBM公司的NetView、SUN公司的SunNet以及Cabletron公司的SPECTRUM。这些网络管理系统在支持企业网络管理方案的同时,也支持通过SNMP对网络对象进行管理。
        SNMP操作仅支持对管理对象值的检索和修改等简单操作。具体来讲支持以下4种操作。
        .get:用于获取特定对象的值,提取指定的网络管理信息。
        .get-next:通过遍历MIB树获取对象的值,提供扫描MIB树和依次检索数据的方法。
        .set:用于修改对象的值,对管理信息进行控制。
        .trap:用于通报重要事件的发生,代理使用它发送非请求性通知给一个或多个预配置的管理工作站,用于向管理者报告管理对象的状态变化。
        以上4种操作中前3种是由管理者发给代理请求,需要代理发出响应给管理者;最后一种则是由代理发给管理者请求,但并不需要管理者响应。
 
        管理标准
        软件管理标准包含四个,分别是《GB/T 12505—1990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GB/T 16260—2006软件工程产品质量》《GB/T 12504—1990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以及《GB/T 14394—2008计算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下面分别对这四个标准进行简述。
               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在制定软件配置管理计划时应该遵循的统一的基本要求。
                      软件生存周期
                      软件生存周期是指从软件系统设计对软件系统提出应用需求开始,经过开发,产生出一个满足需求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然后投入运行,直至该软件系统退役为止。期间经历系统分析与软件定义、软件开发以及系统的运行与维护三个阶段。其中软件开发阶段一般又分为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与单元测试、组装与系统测试、安装与验收六个阶段。
                      软件配置
                      软件配置是指一个软件产品在软件生存周期各个阶段所产生的各种形式(机器可读和人工可读)和各种版本的文档、程序及其数据的集合。该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称为该软件产品软件配置中的一个配置项。
                      软件开发库
                      软件开发库是指在软件生存周期的某一个阶段,存放与该阶段软件开发工作有关的计算机可读信息和人工可读信息的库。
                      软件受控库
                      软件受控库是指在软件生存周期某一阶段结束时,存放作为阶段产品而发布的、与软件开发工作有关的计算机可读信息和人工可读信息的库。软件配置管理就是对软件受控库中的各个软件项进行管理,因此软件受控库也称为配置管理库。
                      软件产品库
                      软件产品库是指在软件生存周期的组装与系统测试阶段结束后,存放最终产品而后交付给用户运行或在现场安装的软件的库。
                      功能基线
                      功能基线是指在系统分析与软件定义阶段结束时,经过正式评审和批准的系统设计规格说明书中对待开发软件系统的规格说明;或是指经过项目委托单位和项目承办单位双方签字同意的协议书或合同中所规定的对待开发软件系统的规格说明;或是指由下级申请上级同意,或直接由上级下达的项目任务书中所规定的对待开发软件系统的规格说明。功能基线是最初批准的功能配置标识。
                      指派基线
                      指派基线是指在软件需求分析阶段结束时,经过正式评审和批准的软件需求的规格说明,指派基线是最初批准的指派配置标识。
                      产品基线
                      产品基线是指在软件组装与系统测试阶段结束时,经过正式评审和批准的有关开发软件产品全部配置项的规格说明。产品基线是最初批准的产品配置标识。
               软件工程产品质量
               该标准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为:质量模型、外部度量、内部度量和使用质量的度量。
               软件产品质量模型主要用于评价软件产品和中间产品,它可以根据层次分解为由特性和子特性组成的质量模型。需要注意的是该模型的应用也应该结合具体的环境而有所增删。
               软件产品质量模型以阶段映射的方式描述了过程质量和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其中产品质量又分为内部质量、外部质量和使用质量三个质量视角。
               软件产品质量模型针对外部质量和内部质量,将其进一步映射为六类质量特性以及对应的子特性,描述如下:
                      功能性
                      功能性是指当软件在指定条件下使用时,软件产品提供满足明确和隐含要求的功能的能力。
                      .适合性:指软件产品为指定的任务和用户目标提供一组合适的功能的能力。
                      .准确性:指软件产品提供具有所需精度的正确或相符的结果或效果的能力。
                      .互操作性:指软件产品与一个或更多的规定系统进行交互的能力。
                      .安全保密性:指软件产品保护信息和数据的能力,以使未授权的人员或系统不能阅读或修改这些信息和数据,而不拒绝授权人员或系统对它们的访问。
                      .功能性的依从性:指软件产品遵循与功能性相关的标准、约定或法规以及类似规定的能力。
                      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在指定条件下使用时,软件产品维持规定的性能级别的能力。
                      .成熟性:指软件产品为避免由软件内部的故障而导致失效的能力。
                      .容错性:指在软件出现故障或者违反其指定接口的情况下,软件产品维持规定的性能级别的能力。
                      .易恢复性:指在失效发生的情况下,软件产品重建规定的性能级别并恢复受直接影响的数据的能力指。
                      .可靠性的依从性:指软件产品遵循与可靠性相关的标准、约定或法规的能力。
                      易用性
                      易用性是指在指定条件下使用时,软件产品被理解、学习、使用和吸引用户的能力。
                      .易理解性:指软件产品使用户能理解软件是否合适以及如何能将软件用于特定任务和使用条件的能力。
                      .易学性:指软件产品使用户能学会其应用的能力。
                      .易操作性:指软件产品使用户能操作和控制它的能力。
                      .吸引性:指软件产品吸引用户的能力。
                      .易用性的依从性:指软件产品遵循与易用性相关的标准、约定、风格指南或法规的能力。
                      效率
                      效率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相对于所用资源的数量,软件产品可提供适当性能的能力。
                      .时间特性:是指在规定条件下软件产品执行其功能时提供适当的响应和处理时间以及吞吐率的能力。
                      .资源利用性:指在规定条件下,软件产品执行其功能时,使用合适数量和类别的资源的能力。
                      .效率依从性:指软件产品遵循与效率相关的标准或约定的能力。
                      维护性
                      维护性是指软件产品可被修改的能力。修改可能包括修正、改进或软件对环境、需求和功能规格说明变化的适应。
                      .易分析性:指软件产品诊断软件中的缺陷或失效原因,或识别待修改部分的能力。
                      .易改变性:指软件产品使指定修改可以被实现的能力。
                      .稳定性:指软件产品避免由于软件修改而造成意外结果的能力。
                      .易测试性:指软件产品使已修改软件能被确认的能力
                      .维护性的依从性:指软件产品遵循与维护性相关的标准或约定的能力。
                      可移植性
                      可移植性是指软件产品从一种环境迁移到另外一种环境的能力。
                      .适应性:指软件产品毋需采用额外的活动或手段就可适应不同指定环境的能力。
                      .易安装性:指软件产品在指定环境中被安装的能力。
                      .共存性:指软件产品在公共环境中同与其分享公共资源的其他独立软件共存的能力。
                      .易替换性:指软件产品在同样环境下,替代另一个相同用途的指定软件产品的能力。
                      .可移植性的依从性:指软件产品遵循与可移植性相关的标准或约定的能力。
                      使用质量模型包含四个特性指标,分别如下:
                      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软件产品在指定的使用环境下,使用户能正确和完全地达到规定目标的能力。
                      生产率
                      生产率是指软件产品在指定的使用环境下,使用户为达到有效性而消耗适当数量的资源的能力。
                      安全性
                      安全性是指软件产品在指定使用环境下,达到对人类、业务、软件、财产或环境造成损害的可接受的风险级别的能力。
                      满意度
                      满意度是指软件产品在指定的使用环境下,使用户满意的能力。
               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
               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了在制定软件质量保证计划时应该遵循的统一的基本要求,适用于软件特别是重要软件质量保证计划的制定工作。
                      软件生存周期
                      软件生存周期是指从提出应用需求开始,经过开发,产生一个满足需求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然后投入运行,直至该软件系统退役为止。此周期一般分为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与单元测试、组装与系统测试及安装与验收等六个阶段。
                      验证
                      验证是指确定软件开发周期中的一个给定阶段的产品是否达到上一阶段确立的需求的过程。
                      确认
                      确认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结束时对软件进行评价以确定它是否和软件需求相一致的过程。
                      测试
                      测试是指通过执行程序来有意识地发现程序中的设计错误和编码错误的过程。测试是验证和确认的手段之一。
                      质量
                      质量是反映产品或服务满足明确或隐含需求能力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指为使软件产品满足规定需求所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的必要工作。
                      确保软件需求实现,至少需要的文档
                      这些文档包括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软件设计说明书、软件验证与确认计划、软件验证和确认报告、用户文档、其他文档(比如项目实施计划、项目进展报告、各阶段评审报表、项目开发总结等)。
                      软件质量保证小组
                      软件质量保证小组属于总体组领导,由总体组代表、项目的软件工程小组代表、项目的专职质量保证人员、项目的专职配置管理人员以及子系统软件质量保证人员组成。
                      评审小组
                      评审小组原则上由项目总体小组成员或特邀专家担任评审组长,项目委托单位、用户代表、质量保证人员、软件开发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的代表以及其他人员作为小组成员。项目评审小组可以不设副组长;项目开发组长或其代表可作为评审组的成员,但不能担任评审组的组长或副组长。
                      文档质量度量准则
                      文档质量度量准则包括完备性(在开发阶段结束时,保证文档齐全)、正确性、简明性、可追踪性、规范性。
                      综合检查
                      在验收时,允许用户或用户委托的专家对所要验收的软件进行综合检查,以验证代码和设计文档的一致性、接口规格说明之间的一致性、设计实现和功能需求的一致性、功能需求和测试描述的一致性。
                      功能检查
                      在软件发布前进行功能检查,以确认已满足实现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中规定的所有需求。
                      性能检查
                      性能检查是指对软件性能方面的检查,比如可靠性。
                      配置检查
                      配置检查包括编制有关软件配置的条款,规定用于标识软件产品、控制和实现软件的修改、记录和报告修改实现的状态以及评审和检查配置管理工程等四个方面的活动。此外还必须规定用以维护和存储软件受控版本的方法和措施,必须规定对所发现的软件问题进行报告、追踪和解决的步骤,并指出实现报告、追踪和解决软件问题的机构及其职责。
                      用户文档
                      用户文档必须指明成功运行该软件所需要的数据、控制命令以及运行条件等内容;必须指明所有的出错信息、含义及其修改方法;还必须描述将用户发现的错误或问题通知项目承办单位(或软件开发单位)或项目委托单位的方法。
                      概要设计评审
                      在概要设计阶段结束后必须继续概要设计评审,以评价软件设计说明书中所描述的软件概要设计在总体结构、外部接口、主要部件功能分配、全局数据结构以及各主要部件之间的接口等方面的适合性。
                      补充说明:《GB/T 12505—1990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和《GB/T 12504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被国标委(公告2005年第146号文)废止,废止后没有替代规范。
               软件可靠性与可维护性管理
               计算机软件可靠性与可维护性管理标准规定了软件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如何选择适当的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要素,并指导可靠性大纲和可维护性大纲的制定和实施。
               .软件可靠性大纲:满足规定的可靠性要求所采取的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文档,描述要做的工作,所需要的资源、使用方法、采用的过程、要满足的进度表和项目组织方法。
               .软件可维护性大纲:满足规定的可维护性要求所采取的技术和管理文档,描述要做的工作,所需要的资源、使用方法、采用的过程、要满足的进度表和项目组织方法。
               .软件FRACAS(Software Failure Reporting Analysis and Corrective Action System):软件失效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是一个闭环控制系统,它将软件的失效加以记录、报告,找出失效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软件生存周期五个基本过程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分别如下:
                      在获取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要求
                      需方确定要获取的软件产品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要求,确保要求是合理的、可行的、可验证的,并有相应的资源保证,进而在制定标书、选择供方过程中加以体现,并且依照要求管理获取过程,最终验收软件产品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是否达到预期要求。
                      在供应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要求
                      供方在投标书中对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进行说明以答复需方要求,并反映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中,通过评定后确定为管理和保证软件产品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所需的过程、规程和资源,确保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及时、适当地处理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要求,直到软件产品满足要求并交付给需方。
                      在开发过程中对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的管理要求
                      开发者负责实施在软件产品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集成、测试以及有关的安装和验收等活动中对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的要求。
                      在运作过程和维护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要求
                      在软件运作过程和维护过程中,应分析和提高软件的可靠性:
                      .制定并实施软件可靠性数据采集规程。
                      .实施软件FRACAS。
                      .测量可靠性,分析现场可靠性是否达到要求。
                      .跟踪用户满意程度。
                      .用可靠性测量数据指导产品和工程过程的改进。
                      .软件产品维护时执行适当的维护过程。
                      制定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大纲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
                      .所处的生存周期过程。
                      .软件生存周期各过程所包含的与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相关的要素。
                      .规定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目标。
                      .实现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所采取的方法。
                      .实现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所进行的活动。
                      .拟采用的开发技术和类似软件的历史状况。
                      .时间进度、经费与其他资源,存储空间与运行时间,程序设计语言,软件运行的软硬件环境等各种限制条件。
                      制定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大纲的主要活动包括:
                      制定大纲目标
                      在需求分析阶段,应建立软件产品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大纲要素,两项大纲的目标应确保满足合同要求,大纲目标由一系列与每项大纲要素有关的任务组成,应明确每项任务的负责人,并提供一个任务实施初步日程表,当情况变化或者出现偏差时大纲应根据需要加以修改。
                      分析运行环境
                      在可行性研究与计划和需求分析阶段应分析运行环境,并在概要设计阶段和详细设计阶段进行必要的修改,同时要注意运行环境的变化对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的影响。
                      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的可行性论证
                      在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阶段,应对软件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要求进行可行性论证,对于合同中提出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要求应根据软件符合规定标准和规范的能力进行评审和论证。
                      选定或制定规范和准则
                      在需求分析阶段,应选定适当的软件规范和准则。若没有适当的软件规范和准则可遵循,则应自行制定相应的规则。
                      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分析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各个阶段需进行有关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分析,并编写相应的报告。
                      评审
                      在软件开发各个阶段都要进行评审。
                      文档和数据
                      根据合同要求和数据管理目标,应确定文档和数据要求的范围。
                      培训
                      要及时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应与软件开发计划、维护要求、运行支持策略协调一致。
                      维护保障要求
                      对维护保障要求应进行说明并制定计划。
 
        图形
               表示与存储
               图形是指能在人的视觉系统中产生视觉印象的客观对象,它包括人眼观察到的自然景物、拍摄到的图片、绘图工具得到的工程图、用数学方法描述的图像等。图形是客观对象的一种抽象表示,它带有形状和颜色信息。构成图形的要素有几何要素(刻画对象轮廓形状的点、线、面、体等)和非几何要素(刻画对象表面属性或材质的颜色、灰度等)。图形可用形状参数和属性参数表示,即参数表示法;也可用带有灰度或色彩的点阵图表示,简称像素图、图像(数字图像),即点阵表示法。
               图形是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 Graphics, CG)研究的对象。ISO给计算机图形学的定义为:研究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和图形之间相互转换的方法和技术。还有定义为:计算机图形学是运用计算机描述、输入、表示、存储、处理(检索/变换/图形运算)、显示、输出图形的一门学科。计算机图形技术主要研究如何在计算机中表示图形,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形的计算、处理和显示的相关原理和算法,其核心是将客观世界对象以图形的形式在计算机内表示出来,主要包括模型生成和图形显示,如下图所示。模型生成是获取、存储和管理客观世界物体的计算机模型,以在计算机上建立客观世界的模拟环境。图形显示是生成、处理和操纵客观世界物体模型的可视化结果,以在输出设备上呈现客观世界物体的图像。
               
               计算机图形生成模型
               计算机图形技术所涉及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如图形硬件、图形标准、图形交互技术、光栅图形生成算法、曲线曲面造型、实体造型、真实感图形计算与显示算法、风格化绘制、科学计算可视化、计算机动画、自然景物仿真、虚拟现实等。
               图形的文件格式
               ① TIF。
               TIF格式是平面设计中最常用的一种图形格式,因为其属于跨平台的格式,而且支持CMYK色,所以经常被用于印刷输出的场合。此外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其支持LZW压缩,即不失真压缩,也就是说不管如何压缩,图档的品质都还能保持原来的水准。
               ②TGA。
               TGA图形格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制作出不规则形状的图档,一般图档都为四方形,若需要圆形、菱形甚至镂空的图档时,TGA格式可能就会派上用场了。TGA格式同样支持压缩,也属于不失真压缩。
               ③ PSD。
               PSD格式是Photoshop专用的图形文件格式,该格式包含图形中的色层、遮罩、色频、选取区等Photoshop可以处理的属性,这样全方位的存储如果运用得当,几乎可以将创作的过程完整地记录,以便日后的修改。
               ④UFO。
               UFO格式是另一个著名制图软件Ulead Photoimapct的专用图形格式,其是致力于追赶Adobe的有力科技,同样也发展出了与PSD格式类似的图档格式,能够完整记录所有处理过的属性,不过在记录原理上却有些不同,UFO以物件代替图层,这一点并无大碍,因为Photoimapct与Photoshop本身就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⑤RIF。
               RIF是著名制图软件Painter的专用图形格式,处理方式和前面两种大同小异,都可以存储相当多的属性资料。另外,Painter可以打开PSD文件,而且经过Painter处理的PSD文件可以在Photoshop中通用,这样就可以使同一文件在Photoshop和Painter中交换使用了。
               ⑥ CDR。
               CDR是著名制图软件CorelDRAW的专用图形格式,由于CorelDRAW是向量软件,所以CDR可以记录的资料可以说是千奇百怪,各物件的属性、位置、分页通通可以存储,以便日后修改。在兼容度上,目前基本没有其他软件可以打开CDR文件,这是向量软件的通病。
               ⑦EPS。
               EPS是印刷时经常用到的格式,向量图可以转换成EPS格式,点阵图也可以转成EPS格式。EPS文件可以同时存储点阵以及向量,故专门用于印前操作,如排版等,所以一般在印刷时都使用EPS文件。
               图形处理技术
               图形处理技术的范围很广,这里以真实感图形绘制和非真实感图形绘制为例简单介绍图形处理技术。
               真实感图形绘制是指借助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学科知识使用计算机生成三维场景中真实逼真的图形、图像的过程。真实感图像绘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表面特性的精确表示和场景中光照效果的物理描述。真实感图形绘制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计算机动画制作、影视特效仿真、计算机游戏、多媒体教育和虚拟现实等。真实感图形绘制所涉及的技术主要有消隐技术、表面细节绘制技术、纹理贴图技术、高级光照与着色技术等。
               非真实感图形绘制是指利用计算机生成不具有照片般真实感而具有手绘风格的图形的技术,其目标不在于表现图形的真实性,而是在于表现图形的艺术特质、模拟艺术作品(甚至包括作品中的缺陷)或作为真实感图形的有效补充。非真实感图形绘制的应用领域也非常广泛,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就是对绘画进行模拟,主要模拟的画种有油画、水彩画、钢笔画、铅笔画、水墨画和卡通动画。非真实感图形绘制所涉及的技术主要有基于像素的绘制,基于线条、曲线和笔画的绘制,模拟绘画绘制等。
               如下图所示,树和天空是采用真实感图形绘制技术绘制出来的,国画是采用非真实感图形绘制技术绘制出来的。
               
               真实感图形绘制和非真实感图形绘制
 
        网络管理
        网络管理主要包含4个方面的工作:
        1.网络设备的管理
        网络系统由特定类型的传输介质和网络适配器(也称网卡)互连在一起,并由网络操作系统监控和管理。网络管理员对网络设备的管理主要是对路由器、交换机及线路的管理。
        2.服务器的管理
        一般来说,在一个网络中需要建立多个服务器方能提供不同的服务需求。一般网络需要的服务器主要有下面几种:Web服务器、E-mail服务器、FTP服务器、DNS服务器、Proxy(代理服务)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等。
        3.资源的管理
        网络中的资源很多,如IP地址资源、域名资源和磁盘资源等,只有管理好这些资源才能够让网络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4.用户的管理
        对用户的管理包括添加或删除用户,授予用户一定的访问权限,分配不限级别的资源给不同的用户,并保证网络的安全。
        OSI网络管理标准中定义了网络管理的5大功能,另外比较流行的还有桌面管理:
        .配置管理:自动发现网络拓扑结构,构造和维护网络系统的配置。
        .故障管理:过滤、归并网络事件,有效地发现、定位网络故障,给出排错建议与排错工具,形成整套的故障发现、告警与处理机制。
        .性能管理:采集、分析网络对象的性能数据,监测网络对象的性能,对网络线路质量进行分析。
        .安全管理:结合使用用户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传输、存储的保密与完整性机制,以保障网络管理系统本身的安全。
        .计费管理:对网际互联设备按IP地址的双向流量统计,产生多种信息统计报告及流量对比,并提供网络计费工具,以便用户根据自定义的要求实施网络计费。
        .桌面管理:包括桌面资产统计;根据桌面安全漏洞下载最新补丁包,进行补丁分发、安装;可自动分发、安装商用程序;可自动对客户端进行操作系统部署,客户端无须手工安装;服务器监控软件的使用频率,统计软件资产利用率;对客户端的故障问题进行远程故障排除;可定制报表开发。
 
        网络管理工具
        现在网络管理平台有很多,而真正具有OSI定义的网管5大功能的系统却不多,典型的系统包括HP的Open View、IBM的Net View和Tivoli、SUN的SunNet、Cabletron的SPECTRUM。Cisco Work则是最适用于Cisco网络设备密集的网络的实用性网络管理系统。
        在进行网络维护时,经常需要监视网络数据流并对其进行分析,这也称为网络监视,而常见的网络监视器包括Ethereal、NetXRay和Sniffer。
        (1)Ethereal:提供了对TCP、UDP、SMB、Telnet和FTP等常用协议的支持,覆盖了大部分应用需求。
        (2)NetXRay:主要用做以太网中的网管软件,能够对IP、NetBEUI和TCP/UDP等协议进行详细分析。
        (3)Sniffer:它使网络接口处于混杂模式,以截获网络内容。它是最完善、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网络监视器。
        另外,在操作系统中有两个十分常用的网络管理工具。
        (1)ping命令:基于ICMP协议,用于把一个测试数据包发送到规定的地址,如果一切正常则返回成功响应,并且可以从时间戳中获得链路的状态信息。它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形。
        .验证TCP/IP协议是否正常安装:ping 127.0.0.1,如果正常返回,说明安装成功。其中127.0.0.1是回送地址。
        .验证IP地址配置是否正常:ping本机IP地址。
        .查验远程主机:ping远端主机IP地址。
        (2)tracert:检查到达的目标IP地址的路径并记录结果。tracert命令显示用于将数据包从计算机传递到目标位置的一组IP路由器,以及每个跳跃所需的时间。如果数据包不能传递到目标,tracert命令将显示成功转发数据包的最后一个路由器。
        (3)netstat:用于显示与IP、TCP、UDP和ICMP协议相关的统计数据,一般用于检验本机各端口的网络连接情况。
        (4)IPConfig:显示当前的TCP/IP配置,这些信息一般用来检验人工配置的TCP/IP设置是否正确。
 
        用户界面
        用户界面是计算机中实现用户与计算机通信的软件和硬件部分的总称。用户界面也称为用户接口或人机界面。
               控制面板式用户界面
               计算机发展早期,用户通过控制台开关、板键或穿孔纸带向计算机送入命令或数据,而计算机通过指示灯及打印机输出运行情况或结果。这种界面的特点是人去适应计算机,现在看来是十分笨拙的。
               字符用户界面
               字符用户界面是基于字符型的。用户通过键盘或其他输入设备输入字符,由显示器或打印机输出字符。字符用户界面的优点是功能强、灵活性好、屏幕开销少;缺点是操作步骤繁琐,学会操作较费时。
               图形用户界面
               随着文字、图形、声音、图像等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各种图形用户界面应运而生,用户既可使用传统的字符,也可以使用图形、图像和声音同计算机进行交互,操作更为自然、更加方便,多媒体技术进一步推广、发展与完善。现代界面的关键技术是超文本。超文本的"超"体现在它不仅包括文本,还包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即将文本的概念扩充到超文本,超文本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指向性。
               新一代用户界面
               多媒体、多通道及智能化是新一代用户界面的技术支持。新的、更加自然的交互技术,将为用户提供更方便的输入技术。计算机将通过多种感知通道来理解用户的意图,实现用户的要求;计算机不仅以二维屏幕向用户输出,而且能以真实感的计算机仿真环境向用户提供真实的体验。



更多复习资料
请登录电脑版软考在线 www.rkpass.cn

京B2-20210865 | 京ICP备20200400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051号 | 营业执照
 Copyright ©2000-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软考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