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科目 > 信息安全工程师 >
2022年下半年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第 41 题
知识点 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来源   入侵检测   入侵检测系统  
章/节 入侵检测系统组成与分类  
 
 
根据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数据来源和它的安全作用范围,可以将其分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HIDS、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NIDS 和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DIDS 三种。以下软件不属于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HIDS 的是()。
 
  A.   Cisco Secure ID 
 
  B.  SWATCH 
 
  C.  Tripwire 
 
  D.  网页防篡改系统
 
 




 
 
相关试题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第43题    2021年下半年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NIDS)通过侦听网络系统,捕获网络数据包,并依据网络包是否包含攻击特征,或者网络通信流是否异常来识别入侵行为。以下不适合采用NIDS检测的入侵行为是()。

 
知识点讲解
· 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
·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 来源
· 入侵检测
· 入侵检测系统
 
        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
        网络系统结构的复杂化和大型化,带来许多新的入侵检测问题。
        (1)系统的漏洞分散在网络中的各个主机上,这些弱点有可能被攻击者一起用来攻击网络,仅依靠基于主机或网络的IDS不会发现入侵行为。
        (2)入侵行为不再是单一的行为,而是相互协作的入侵行为。
        (3)入侵检测所依靠的数据来源分散化,收集原始的检测数据变得困难。如交换型网络使监听网络数据包受到限制。
        (4)网络传输速度加快,网络的流量增大,集中处理原始数据的方式往往造成检测瓶颈,从而导致漏检。
        面对这些新的入侵检测问题,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应运而生,它可以跨越多个子网检测攻击行为,特别是大型网络。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即基于主机检测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和基于网络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
               基于主机检测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
               基于主机检测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简称为HDIDS,其结构分为两个部分:主机探测器和入侵管理控制器。HDIDS将主机探测器按层次、分区域地配置、管理,把它们集成为一个可用于监控、保护分布在网络区域中的主机系统。HDIDS用于保护网络的关键服务器或其他具有敏感信息的系统,利用主机的系统资源、系统调用、审计日志等信息,判断主机系统的运行是否遵循安全规则。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主机探测器多以安全代理(Agent)的形式直接安装在每个被保护的主机系统上,并通过网络中的系统管理控制台进行远程控制。这种集中式的控制方式,便于对系统进行状态监控、管理以及对检测模块的软件进行更新。HDIDS的典型配置如下图所示。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典型配置
               基于网络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
               HDIDS只能保护主机的安全,而且要在每个受保护主机系统上配置一个主机的探测器,如果当网络中需要保护的主机系统比较多时,其安装配置的工作量非常大。此外,对于一些复杂攻击,主机探测器无能为力。因此,需要使用基于网络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简称为NDIDS。NDIDS的结构分为两部分:网络探测器和管理控制器。网络探测器部署在重要的网络区域,如服务器所在的网段,用于收集网络通信数据和业务数据流,通过采用异常和误用两种方法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若出现攻击或异常网络行为,就向管理控制器发送报警信息。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功能模块的分布式配置及管理如下图所示。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功能模块的分布式配置及管理
               NDIDS一般适用于大规模网络或者是地理区域分散的网络,采用这种结构有利于实现网络的分布式安全管理。现在市场上的网络入侵系统一般支持分布式结构。
               综上所述,分布式IDS的系统结构能够将基于主机和网络的系统结构结合起来,检测所用到的数据源丰富,可以克服前两者的弱点。但是,由于是分布式的结构,所以也带来了新的弱点。例如,传输安全事件过程中增加了通信的安全问题处理,安全管理配置复杂度增加等。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简称为NIDS。NIDS通过侦听网络系统,捕获网络数据包,并依据网络包是否包含攻击特征,或者网络通信流是否异常来识别入侵行为。NIDS通常由一组用途单一的计算机组成,其构成多分为两部分:探测器和管理控制器。探测器分布在网络中的不同区域,通过侦听(嗅探)方式获取网络包,探测器将检测到攻击行为形成报警事件,向管理控制器发送报警信息,报告发生入侵行为。管理控制器可监控不同网络区域的探测器,接收来自探测器的报警信息。一般说来,NIDS能够检测到以下入侵行为:
        . 同步风暴(SYN Flood);
        . 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
        . 网络扫描;
        . 缓冲区溢出;
        . 协议攻击;
        . 流量异常;
        . 非法网络访问。
        当前,NIDS的软件产品有许多,国外产品有Session Wall、ISS RealSecure、Cisco Secure IDS等,国内的IDS产品公司有东软集团、北京天融信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绿盟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此外,因特网上有公开源代码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Snort。Snort是轻量型的NIDS,它首先通过libpcap软件包监听(sniffer/logger)获得网络数据包,然后进行入侵检测分析。其主要方法是基于规则的审计分析,进行包的数据内容搜索/匹配。目前,Snort能检测缓冲区溢出、端口扫描、CGI攻击、SMB探测等多种攻击,还具有实时报警功能。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优点:
        . 适当的配置可以监控一个大型网络的安全状况;
        .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安装对已有网络影响很小,通常属于被动型的设备,它们只监听网络而不干扰网络的正常运作;
        .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很好地避免攻击,对于攻击者甚至是不可见的。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缺点:
        . 在高速网络中,NIDS很难处理所有的网络包,因此有可能出现漏检现象;
        . 交换机可以将网络分为许多小单元VLAN,而多数交换机不提供统一的监测端口,这就减少了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监测范围;
        . 如果网络流量被加密,NIDS中的探测器无法对数据包中的协议进行有效的分析;
        . NIDS仅依靠网络流量无法推知命令的执行结果,从而无法判断攻击是否成功。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简称为HIDS。HIDS通过收集主机系统的日志文件、系统调用以及应用程序的使用、系统资源、网络通信和用户使用等信息,分析这些信息是否包含攻击特征或异常情况,并依此来判断该主机是否受到入侵。由于入侵行为会引起主机系统的变化,因此在实际的HIDS产品中,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磁盘空间大小、网络端口使用情况、注册表、文件的完整性、进程信息、系统调用等常作为识别入侵事件的依据。HIDS一般适合检测以下入侵行为:
        . 针对主机的端口或漏洞扫描;
        . 重复失败的登入尝试;
        . 远程口令破解;
        . 主机系统的用户账号添加;
        . 服务启动或停止;
        . 系统重启动;
        . 文件的完整性或许可权变化;
        . 注册表修改;
        . 重要系统启动文件变更;
        . 程序的异常调用;
        . 拒绝服务攻击。
        HIDS中的软件有许多,下面列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SWATCH
               SWATCH(The Simple WATCHer and filer)是Todd Atkins开发的用于实时监视日志的PERL程序。SWATCH利用指定的触发器监视日志记录,当日志记录符合触发器条件时,SWATCH会按预先定义好的方式通知系统管理员。SWATCH有一个很有用的安装脚本,可以将所有的库文件、手册页和PERL文件复制到相应目录下。安装完成后,只要创建一个配置文件,就可以运行程序了。
               Tripwire
               Tripwire是一个文件和目录完整性检测工具软件包,用于协助管理员和用户监测特定文件的变化。Tripwire根据系统文件的规则设置,将已破坏或被篡改的文件通知系统管理员,因而常作为损害控制测量工具。
               网页防篡改系统
               网页防篡改系统的基本作用是防止网页文件被入侵者非法修改,即在页面文件被篡改后,能够及时发现、产生报警、通知管理员、自动恢复。其工作原理是将所要监测的网页文件生成完整性标记,一旦发现网页文件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则启动网页备份系统,恢复正常的网页。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的优点:
               . 可以检测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不能检测的攻击;
               .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可以运行在应用加密系统的网络上,只要加密信息在到达被监控的主机时或到达前解密;
               .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可以运行在交换网络中。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的缺点:
               . 必须在每个被监控的主机上都安装和维护信息收集模块;
               . 由于HIDS的一部分安装在被攻击的主机上,HIDS可能受到攻击并被攻击者破坏;
               . HIDS占用受保护的主机系统的系统资源,降低了主机系统的性能;
               . 不能有效地检测针对网络中所有主机的网络扫描;
               . 不能有效地检测和处理拒绝服务攻击;
               . 只能使用它所监控的主机的计算资源。
 
        来源
        (1)由信息技术支持工程师提供。召集有经验的信息技术支持工程师,要求他们提供知识库的内容,知识库的建立并不是某个人智慧的积累,毕竟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有限,我们需要在企业中营造这样一种乐意共享自身知识的氛围,能够提供有效知识条目的工程师能够获得奖励。发布一系列奖惩和鼓励措施。
        (2)从过往的事件和问题的处理日志中提炼。事件与问题的处理过程需要详细记录,能为下一次处理相同事件提供指导和参考。知识库内容可以从这些处理日志中提炼后获得,事件处理步骤的详细记录对于知识库内容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帮助。
 
        入侵检测
        入侵检测是用于检测任何损害或企图损害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或可用性的行为的一种网络安全技术。它通过监视受保护系统的状态和活动,采用异常检测或误用检测的方式,发现非授权的或恶意的系统及网络行为,为防范入侵行为提供有效的手段。
        入侵检测系统要解决的最基本的两个问题是:如何充分并可靠地提取描述行为特征的数据,以及如何根据特征数据,高效并准确地判断行为的性质。由系统的构成来说,通常包括数据源(原始数据)、分析引擎(通过异常检测或误用检测进行分析)、响应(对分析结果采用必要和适当的措施)3个模块。
               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系统所采用的技术可分为特征检测与异常检测两种:
               (1)特征检测。特征检测也称为误用检测,假设入侵者活动可以用一种模式来表示,系统的目标是检测主体活动是否符合这些模式。它可以将已有的入侵方法检查出来,但对新的入侵方法无能为力。其难点在于如何设计模式,使之既能够表达“入侵”现象又不会将正常的活动包含进来。
               (2)异常检测。假设入侵者活动异常于正常主体的活动。根据这一理念建立主体正常活动的“活动简档”,将当前主体的活动状况与“活动简档”相比较,当违反其统计规律时,认为该活动可能是“入侵”行为。异常检测的难题在于如何建立“活动简档”以及如何设计统计算法,从而不把正常的操作作为“入侵”或忽略真正的“入侵”行为。
               常用检测方法
               入侵检测系统常用的检测方法有特征检测、统计检测与专家系统。
               (1)特征检测。对已知的攻击或入侵的方式作出确定性的描述,形成相应的事件模式。当被审计的事件与已知的入侵事件模式相匹配时,即报警。原理上与专家系统相仿。其检测方法上与计算机病毒的检测方式类似。目前基于对包特征描述的模式匹配应用较为广泛。该方法预报检测的准确率较高,但对于无经验知识的入侵与攻击行为无能为力。
               (2)统计检测。统计模型常用异常检测,在统计模型中常用的测量参数包括:审计事件的数量、间隔时间、资源消耗情况等。常用的入侵检测5种统计模型为:
               .操作模型。假设异常可通过测量结果与一些固定指标相比较得到,固定指标可以根据经验值或一段时间内的统计平均得到,举例来说,在短时间内的多次失败的登录很有可能是口令尝试攻击。
               .方差。计算参数的方差,设定其置信区间,当测量值超过置信区间的范围时表明有可能是异常。
               .多元模型。操作模型的扩展,通过同时分析多个参数实现检测。
               .马尔柯夫过程模型。将每种类型的事件定义为系统状态,用状态转移矩阵来表示状态的变化,当一个事件发生时,或状态矩阵该转移的概率较小则可能是异常事件。
               .时间序列分析。将事件计数时间序列分析。将事件计数与资源耗用根据时间排成序列,如果一个新事件在该时间发生的概率较低,则该事件可能是入侵。
               统计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它可以“学习”用户的使用习惯,从而具有较高检出率与可用性。但是它的“学习”能力也给入侵者以机会通过逐步“训练”使入侵事件符合正常操作的统计规律,从而绕过入侵检测系统。
               (3)专家系统。用专家系统对入侵进行检测,经常是针对有特征入侵行为。所谓的规则,即是知识,不同的系统与设置具有不同的规则,且规则之间往往无通用性。专家系统的建立依赖于知识库的完备性,知识库的完备性又取决于审计记录的完备性与实时性。入侵的特征抽取与表达,是入侵检测专家系统的关键。运用专家系统防范有特征入侵行为的有效性完全取决于专家系统知识库的完备性。
               性能
               仅仅能够检测到各种攻击是不够的,入侵检测系统还必须能够承受高速网络和高性能网络节点所产生的事件流的压力。有两种途径可以用来实时分析庞大的信息量,分别是分割事件流和使用外围网络传感器。
               (1)分割事件流。可以使用一个分割器将事件流切分为更小的可以进行管理的事件流,从而入侵检测传感器就可以对它们进行实时分析。
               (2)使用外围网络传感器。在网络外围并靠近系统必须保护的主机附近使用多个传感器。
 
        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IDS)可以弥补防火墙的不足,为网络安全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及采取相应的防护手段,如记录证据、跟踪入侵、恢复或断开网络连接等。
        1)基本概念
        入侵行为主要是指对系统资源的非授权使用,可以造成系统数据的丢失和破坏、系统拒绝服务等危害。对于入侵检测而言的网络攻击可以分为以下4类。
        (1)检查单IP包(包括TCP、UDP)首部即可发觉的攻击,如winnuke、ping of death、land.c、部分OS detection、source routing等。
        (2)检查单IP包,并同时要检查数据段信息才能发觉的攻击,如利用CGI漏洞、缓存溢出攻击等。
        (3)通过检测发生频率才能发觉的攻击,如端口扫描、SYN Flood、smurf攻击等。
        (4)利用分片进行的攻击,如teadrop、nestea、jolt等。
        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就是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的原理模型如下图所示。入侵检测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
        
        入侵检测系统的原理模型
        2)任务
        入侵检测系统执行的主要任务包括监视、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审计系统构造的弱点;识别、反映已知进攻的活动模式,向相关人士报警;统计分析异常行为模式;评估重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审计、跟踪管理操作系统,识别用户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
        3)步骤
        入侵检测一般分为3个步骤,依次为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响应(被动响应和主动响应)。
        信息收集的内容包括系统、网络、数据及用户活动的状态和行为。入侵检测利用的信息一般来自系统日志、目录以及文件中的异常改变、程序执行中的异常行为及物理形式的入侵信息4个方面。
        数据分析是入侵检测的核心。它首先构建分析器,把收集到的信息经过预处理,建立一个行为分析引擎或模型,然后向模型中植入时间数据,在知识库中保存植入数据的模型。数据分析一般通过模式匹配、统计分析和完整性分析3种手段进行。
        入侵检测系统在发现入侵后会及时做出响应,包括切断网络连接、记录事件和报警等。响应一般分为主动响应(阻止攻击或影响进而改变攻击的进程)和被动响应(报告和记录所检测出的问题)两种类型。
        4)入侵检测系统技术
        可以采用概率统计方法、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模式匹配、行为分析等来实现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机制,以分析事件的审计记录,识别特定的模式,生成检测报告和最终的分析结果。
        发现入侵检测一般采用如下两项技术。
        (1)异常发现技术。异常发现技术假定所有入侵行为都是与正常行为不同的。它的原理是,假设可以建立系统正常行为的轨迹,所有与正常轨迹不同的系统状态则视为可疑企图。异常阈值与特征的选择是其成败的关键。其局限在于:并非所有的入侵都表现为异常,而且系统的轨迹难以计算和更新。
        (2)模式发现技术。模式发现技术是假定所有入侵行为和手段(及其变种)都能够表达为一种模式或特征,所有已知的入侵方法都可以用匹配的方法发现。模式发现技术的关键是如何表达入侵的模式,以正确区分真正的入侵与正常行为。模式发现的优点是误报少;局限是只能发现已知的攻击,对未知的攻击无能为力。
        5)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通常,入侵检测系统按其输入数据的来源分为以下3类。
        (1)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其输入数据来源于系统的审计日志,一般只能检测该主机上发生的入侵。
        (2)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其输入数据来源于网络的信息流,能够检测该网段上发生的网络入侵。
        (3)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能够同时分析来自主机系统审计日志和网络数据流的入侵检测系统,系统由多个部件组成,采用分布式结构。
        另外,入侵检测系统还有其他一些分类方法。如根据布控物理位置可分为基于网络边界(防火墙、路由器)的监控系统、基于网络的流量监控系统以及基于主机的审计追踪监控系统;根据建模方法可分为基于异常检测的系统、基于行为检测的系统和基于分布式免疫的系统;根据时间分析可分为实时入侵检测系统和离线入侵检测系统。
        6)入侵检测的方法
        入侵检测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静态配置方法。静态配置方法通过检查系统的当前配置,诸如系统文件的内容或者系统表,来检查系统是否已经或者可能会遭到破坏。静态是指检查系统的静态特征(系统配置信息),而不是系统中的活动。所以,采用静态配置分析方法需要尽可能了解系统的缺陷,否则入侵者只需要简单地利用那些系统中未知的安全缺陷就可以避开检测系统。
        (2)异常性检测方法。异常性检测技术是一种在不需要操作系统及其防范安全性缺陷专门知识的情况下,就可以检测入侵者的方法,同时它也是检测冒充合法用户的入侵者的有效方法。但是,在许多环境中,为用户建立正常行为模式的特征轮廓,以及确定用户活动的异常性报警的阈值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所以仅使用异常性检测技术不可能检测出所有的入侵行为。
        (3)基于行为的检测方法。通过检测用户行为中那些与已知入侵行为模式类似的行为,以及那些利用系统的缺陷或间接违背系统安全规则的行为,来判断系统中的入侵活动。
        入侵检测方法虽然能够在某些方面取得好的效果,但总体看来各有不足,因而越来越多的入侵检测系统都同时采用几种方法,以互补不足,共同完成检测任务。
        7)入侵检测系统的结构
        目前,CIDF(通用入侵检测架构组织)和IETF都试图对入侵检测系统进行标准化。CIDF阐述了一个入侵检测系统的通用模型,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以下4个组件。
        (1)事件产生器。CIDF将入侵检测系统需要分析的数据统称为事件,它可以是网络中的数据包,也可以是从系统日志等其他途径得到的信息。事件产生器是从整个计算环境中获得事件,并向系统的其他部分提供此事件。
        (2)事件分析器。事件分析器分析得到的数据,并产生分析结果。
        (3)响应单元。响应单元则是对分析结果做出反应的功能单元,它可以做出切断连接、改变文件属性等强烈反应,也可以是简单的报警。
        (4)事件数据库。事件数据库是存放各种中间和最终数据的地方的统称,它可以是复杂的数据库,也可以是简单的文本文件。
        在这个模型中,前三者以程序的形式出现,而最后一个常是文件或数据流。入侵检测系统的几个组件常位于不同的主机上。一般会有3台机器,分别运行事件产生器、事件分析器和响应单元。
        8)入侵检测系统的标准化
        IETF的Internet草案工作组(IDWG)专门负责定义入侵检测系统组件之间,以及不同厂商的入侵检测系统之间的通信格式,目前只有相关的草案(Draft),还未形成正式的RFC文档。IDWG文档有以下4类。
        (1)入侵警报协议(IAP)。该协议是用于交换入侵警报信息、运行于TCP之上的应用层协议。
        (2)入侵检测交换协议(IDXP)。这个应用层协议是在入侵检测实体间交换数据,提供入侵检测报文交换格式(IDMEF)报文、无结构的文本和二进制数据的交换。
        (3)IDMEF。IDMEF是数据存放格式隧道(Tunnel)文件,允许块可扩展交换协议(Beep)对等体能作为一个应用层代理,用户通过防火墙得到服务。
        (4)IAP。IAP是最早设计的通信协议,它将被IDXP替换,IDXP建立在Beep基础之上,Tunnel文件配合IDXP使用。
        9)IDS与防火墙的比较
        IDS不同于防火墙的是,它是一个监听设备,没有挂接在任何链路上,无须网络流量流经它便可以工作。因此,对IDS的部署,唯一的要求是:IDS应当挂接在所有所关注流量都必须流经的链路上。在这里,"所关注流量"指的是来自高危网络区域的访问流量和需要进行统计、监视的网络报文。在如今的网络拓扑中,已经很难找到以前的Hub式的共享介质冲突域的网络,绝大部分的网络区域都已经全面升级到交换式的网络结构。因此,IDS在交换式网络中的位置一般选择在:尽可能靠近攻击源和受保护资源。这些位置通常是:服务器区域的交换机,Internet接入路由器之后的第一台交换机,重点保护网段的局域网交换机等。两者的不同点如下表所示。
        
        IDS与防火墙功能的比较



更多复习资料
请登录电脑版软考在线 www.rkpass.cn

京B2-20210865 | 京ICP备20200400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051号 | 营业执照
 Copyright ©2000-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软考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