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科目 >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
2010年下半年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第 2 题
知识点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建设  
关键词 信息系统  
章/节 信息系统及其技术和开发方法  
 
 
某商业银行启动核心信息系统建设,目前已完成信息系统的规划和分析,即将开展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此信息系统建设目前(2)。
 
  A.  处于信息系统产生阶段
 
  B.  处于信息系统的开发阶段
 
  C.  即将进入信息系统运行阶段
 
  D.  处于信息系统消亡阶段
 
 




 
 
相关试题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模型 

  第63题    2013年上半年  
在需求分析阶段,系统分析人员对被设计的系统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系统的各项功能、性能需求和设计约束,确定对文档编制的要求,作为本阶段工作的结果,一般地说软件需求规格说明、数据要求说明和..

  第47题    2008年下半年  
公式(47)能最准确地计算项目活动的工作量。

  第18题    2015年上半年  
以下关于信息系统运维的叙述中,()是不正确的。

 
知识点讲解
·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 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4个阶段:形成(立项)、开发、运维、消亡。4个阶段的内容分别如下:
        .形成(立项)阶段:即概念阶段或需求阶段,包括概念形成过程和需求分析过程。
        .开发阶段:可分为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及系统验收阶段。
        .运维阶段:信息系统通过验收,正式移交给用户以后,就进入运维阶段。
        .消亡阶段:信息系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运行下去,应当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初期就注意系统消亡的条件和时机,以及由此而花费的成本。
        根据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概念,一般可将信息系统的开发分为5个阶段,即总体规划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系统运行和评价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明确的任务,任务完成后都将交付给下一阶段一定规格的文档,作为下一阶段开发的依据。这种开发过程在直观上就像一级一级的瀑布,所以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也称为“瀑布模型”。如下图所示。
        
        信息系统的开发生命周期
        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中各阶段工作量可用下图表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系统实施阶段所需工作量最大。
        
        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中各阶段工作量
        各阶段目标及其主要工作内容:
        1.总体规划阶段
        总体规划的作用可以分成以下几点:
        .指明组织中建立信息系统的范围和目标。
        .指导信息系统开发。
        .合理分配和利用各种资源。
        .通过规划过程找出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系统的开发范围和目标。
        .信息系统开发的约束条件。
        .组织及其管理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
        .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信息系统建设计划。
        .相关的信息技术发展预测等。
        2.系统分析阶段
        系统分析阶段的目标是为系统设计阶段提供系统的逻辑模型,系统设计阶段再根据这个逻辑模型进行物理方案的设计。
        系统分析阶段的内容包括组织结构及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及数据流程分析、用户需求分析、新系统方案等。
        3.系统设计阶段
        系统设计阶段则是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设计一套与改进后的管理体制及管理手段相适应的新的信息系统,为系统实施阶段的程序设计、调试提供依据。
        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新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处理流程及模块功能设计、安全控制点设计等。
        4.系统实施阶段
        系统实施阶段是将系统设计阶段的结果在计算机上实现。将原来文字的设计方案转换成实际可执行的软件系统。
        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
        .按总体设计方案购置和安装计算机网络系统。
        .软件准备。
        .人力培训。
        .数据准备。
        .投入切换和试运行。
        5.系统运行和评价阶段
        信息系统在实施阶段结束之后,就进入到系统运行和评价阶段。只要系统正式运行,系统的维护工作就将伴随着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维护工作主要是对应用系统、数据、代码,以及硬件和网络设备进行维护。针对软件维护的不同性质,系统维护可以划分成4种类型:纠错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
        .纠错性维护:指改正在系统开发阶段已发生而系统测试阶段尚未发现的错误。
        .适应性维护:指使应用软件适应信息技术变化和管理需求变化而进行的修改。
        .完善性维护:是为扩充功能和改善性能而进行的修改,主要是指对已有的软件系统增加一些在系统分析和设计阶段中没有规定的功能与性能特征。
        .预防性维护:是为了改进应用软件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为了适应未来的软硬件环境的变化,而主动增加的预防性的新功能,以使应用系统适应各类变化而不被淘汰。
        当系统运行一段时间之后,随着对系统应用的不断深入和应用环境的发展变化,有必要对系统进行评价。系统评价的目的是检查系统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是否满足用户要求和系统的各种资源利用效率,提出系统改进和发展方向。系统的评价主要针对两个方面,即系统的性能指标和经济指标。具体地说,就是对系统运行效率、系统运行及维护的费用、系统可靠性、系统的输入输出、系统内信息反馈情况和系统运行平台等进行评价。
 
        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设备采购、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和运维服务等。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立项、开发、运维和消亡。
                      立项阶段
                      立项阶段即概念阶段或需求阶段,这一阶段根据用户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提出建设信息系统的初步构想,然后对企业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形成《需求规格说明书》并确定立项。
                      开发阶段
                      以立项阶段所做的需求分析为基础进行总体规划,然后通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及系统验收等工作实现并交付系统。
                      .总体规划:系统开发的起始阶段,以立项阶段所做的需求分析为基础,明确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作用和地位,指导信息系统的开发,优化配置并利用各种资源,通过规划过程规范或完善用户单位的业务流程。一个比较完整的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信息系统的开发目标、总体结构、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实施计划、技术规范等。
                      .系统分析:为系统设计阶段提供系统的逻辑模型,内容包括组织结构及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和数据流程分析及系统初步方案等。
                      .系统设计: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设计出信息系统的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系统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处理流程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安全控制方案设计、代码设计等。
                      .系统实施:将设计阶段的成果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具体实现,即将设计文本变成能在计算机上运行的软件系统。由于系统实施阶段是对以前全部工作的检验,因此用户的参与特别重要。
                      .系统验收:系统实施后经过试运行,就进入系统验收阶段,这也是系统交付的必经阶段。
                      运维阶段
                      信息系统通过验收,正式移交给用户以后进入运维阶段。系统的运行维护可分为更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等类型。
                      .更正性维护:更正系统交付后发现的错误。
                      .适应性维护:使信息系统能在变化后或变化中的环境中继续使用。
                      .完善性维护:改进交付后系统的性能和可维护性。
                      .预防性维护:在信息系统中的潜在错误成为实际错误前进行更正。
                      消亡阶段
                      信息系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更新改造、功能扩展,甚至废弃重建等情况,因此,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初期就应注意系统消亡的条件和时机,以及由此花费的成本。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信息系统常用的开发方法有结构化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等。
                      结构化方法
                      结构化方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开发方法。按照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应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把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分为若干阶段,然后依次进行,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工作依据,按顺序完成。
                      结构化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和取得的成果。
                      .强调系统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系统开发过程工程化,文档资料标准化。
                      结构化方法的缺点有:
                      .开发周期长。
                      .文档、设计说明烦琐,工作效率低。
                      .要求在开发之初全面认识系统的需求,充分预料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但这并不十分现实。
                      原型法
                      原型法在很难全面准确提出用户需求的情况下,本着对用户需求的初步理解,先快速开发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用户的最终系统需求。
                      原型法的特点如下:
                      .对用户的需求动态响应,逐步纳入。
                      .系统分析、设计与实现都是随着对原型的不断修改而同时完成的,相互之间并无明显界限,也没有明确分工。
                      原型可以分为:
                      .抛弃型原型:此类原型在系统真正实现以后就放弃不用了。
                      .进化型原型:此类原型的构造从目标系统的一个或几个基本需求出发,通过修改和追加功能的过程逐渐丰富,演化成最终的系统。
                      面向对象方法
                      用对象表示客观事物,对象是一个严格模块化的实体,在系统开发中可被共享和重复利用,以达到复用的目的。面向对象方法的关键是利用面向对象的信息建模概念,建立一个全面、合理、统一的模型,既能反映需求对应的问题域,又能被计算机系统对应的求解域所接受。
                      面向对象方法的特点:
                      .开发过程的分析、设计和实现三个阶段使用同一套工具。
                      .分析、设计和实现三个阶段都是对面向对象的三种模型的建立、补充和验证,三个阶段的界限并不十分明确。
                      在系统开发实际工作中,往往根据需要将多种开发方法进行组合应用,以完成系统开发的全部任务。



更多复习资料
请登录电脑版软考在线 www.rkpass.cn

京B2-20210865 | 京ICP备20200400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051号 | 营业执照
 Copyright ©2000-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软考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