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科目 >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
2011年上半年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第 8 题
知识点 Web Service技术   标准化   关键技术   数据结构   信息化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   数据结构   信息化   数据   信息系统  
章/节 信息系统及其技术和开发方法  
 
 
信息标准化是解决信息孤岛的重要途径,也是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互操作的基础。作为信息化标准的一项关键技术,目前流行的(8)以开放的自我描述方式定义了数据结构,在描述数据内容的同时能突出对结构的描述,从而体现出数据之间的关系。这样组织的数据对于应用程序和用户都是友好的、可操作的。
 
  A.  可扩展标记语言(XML)
 
  B.  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
 
  C.  通用标记语言(GML)
 
  D.  Web服务描述语言(WSDL)
 
 




 
 
相关试题     中间件技术 

  第28题    2018年下半年  
()的设计方法满足了信息系统快速响应需求与环境的变化,组织内部、组织之间各种应用系统的互相通信要求,提高了系统可复用性、信息资源共享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

  第19题    2008年下半年  
某企业拥有多个应用系统,分别采用不同的语言和平台独立构建而成,企业需要集成来自不同系统的数据,并使用可定制格式的数据频繁地、立即地、可靠地、异步地传输数据。以下集成方式,最能满足这..

  第23题    2013年上半年  
在J2EE模型中,中间层的业务功能通过①构件实现,使用②实现业务逻辑处理结果的动态发布,构成动态的HTML页面,中间层也可以使用Servlet实现更为灵活的动态页面,①和②应填入(23)

 
知识点讲解
· Web Service技术
· 标准化
· 关键技术
· 数据结构
· 信息化
 
        Web Service技术
        1.定义
        Web服务(Web Service)定义松散的、粗粒度的分布计算模式,使用标准的HTTP(S)协议传送XML表示及封装的内容。
        2.Web Service体系结构
        Web Service是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
        
        Web Service体系结构
        Web Service体系结构中共有3种角色:
        .服务提供者:发布自己的服务,并且对使用自身服务的请求进行响应。
        .服务注册中心:注册已经发布的服务提供者,对其进行分类,并提供搜索服务。
        .服务请求者:利用服务注册中心查找所需的服务,然后使用该服务。
        Web Service体系结构中的组件必须具有上述一种或多种角色。在这些角色之间使用了3种操作:
        .发布(Publish)操作:使服务提供者可以向服务注册中心注册自己的功能及访问接口。
        .查找(Find)操作:使服务请求者可以通过服务注册中心查找特定种类的服务。
        .绑定(Bind)操作:使服务请求者能够真正使用服务提供者。
        3.Web Service的核心技术
        Web服务的核心技术包括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SOAP),Web服务描述语言(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WSDL),统一描述、发现、集成(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UDDI)以及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
        .XML:Web服务中信息描述和交换的标准,它使用标记来界定内容,允许用户定义任意复杂度的结构,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它具有自描述性,适合数据交换和共享。它的另一个优点是无关性,独立于具体的平台和厂商,确保了结构化数据的统一。
        .SOAP:一组基于XML的无状态、单向、轻量级的消息传递协议,用于无中心、分布式远程过程的调用。它主要由3部分组成:一个基于XML的消息内容的Envelope式封装机制,一组用于各种数据类型的编码规则和一个提供远程过程调用(RPC)与响应的机制。
        .WSDL:用于描述服务,WSDL把Web服务抽象地用XML描述为一组包含在面向文档或面向过程信息的消息上执行操作的端点的集,而具体的端点必须绑定到具体的网络协议和消息格式上来定义。这种抽象描述为端口重用提供了一种实现机制。
        .UDDI:是一个基于SOAP协议的,为Web服务提供信息注册中心的实现标准,同时也包含一组提供Web服务注册、查找和调用的访问协议。它通过XML将用户提供的Web服务注册在UDDI中心的公共注册表内,供其他用户查询和使用。
        4.Web服务适用情况
        Web服务的主要目标是跨平台的互操作性,适合使用Web服务的情况如下:
        .跨越防火墙。
        .应用程序集成。
        .B2B集成。
        .软件重用。
        不适合使用Web服务的情况如下:
        .单机应用程序:只用本地API即可。
        .局域网上的同构应用程序:直接通过TCP等协议调用会更有效。
 
        标准化
               标准化概念
                      标准、标准化及标准化对象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凡具有多次重复使用和需要制定标准的具体产品,以及各种定额、规划、要求、方法、概念等,都可称为标准化对象。标准化对象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标准化的具体对象,即需要制定标准的具体事物;另一类是标准化总体对象,即各种具体对象的总和所构成的整体,通过它可以研究各种具体对象的共同属性、本质和普遍规律。
                      标准化的目的及工作任务
                      标准化的实质是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其目的是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中国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主要任务是制订国际标准、协调世界范围内的标准化工作。标准化的问题由来已久。中国自秦代开始,历代王朝都有法定度量衡标准以及法定违反标准的罚则。现代标准化是近二、三百年发展起来的。工业革命将标准化问题提上了日程。标准化包括制定标准和贯彻标准,已取得世界上各国和国际社会的重视。
                      标准化的基本特性和作用
                      标准化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抽象性、技术性、经济性、连续性(或继承性)、约束性和政策性。其作用如下:
                      (1)标准化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所谓科学管理是依据生产技术的发展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对企业进行管理,而各种科学管理制度的形式都以标准化为基础。
                      (2)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标准化应用于科学研究,可以避免在研究上的重复劳动;应用于产品设计,可以缩短设计周期;应用于生产,可使生产在科学的和有秩序的基础上进行;应用于管理,可促进统一、协调、高效率等。
                      (3)标准化是科研、生产、使用三者之间的桥梁。一项新技术或科研成果一旦纳入相应标准,就能迅速得到推广和应用,从而促进技术进步。
                      (4)标准化为组织现代化生产创造了前提条件,通过制定和使用标准来保证各生产部门的活动,在技术上保持高度的统一和协调,以使生产正常进行。
                      (5)促进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持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社会当前和长远的利益。
                      (6)合理发展产品品种,提高企业应变能力,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7)保证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
                      (8)在社会生产组成部分之间进行协调,确立共同遵循的准则,建立稳定的秩序。
                      (9)促进国际技术交流和贸易发展,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10)保障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环保标准、卫生标准和安全标准制定发布后,用法律形式强制执行,对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作用。
               标准化基本过程及分类
               标准是标准化活动的产物,其目的和作用都是要通过制定和贯彻具体的标准来体现的。标准化是一个可分为几个子过程的活动过程,一般包括标准产生(调查、研究、形成草案、批准发布)子过程,标准实施(宣传、普及、监督、咨询)子过程和标准更新(复审、废止或修订)子过程等。
               标准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标准为适应不同的要求,从而构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为便于研究和应用的目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属性对标准进行分类。根据适用范围可以分类如下:
               (1)国际标准。由国际标准化团体制定、公布和通过的标准。通常,国际标准是指ISO和IEC以及ISO所出版的国际标准题目关键词索引(KWIC Index)中收录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发布的标准等。国际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统一使用,没有强制的含义,各国可以自愿采用。
               (2)国家标准。由一个国家的政府或国家级的机构制定或批准,适用于全国范围的标准,如我国国家标准(GB)、美国国家标准(ANSI)、德国国家标准(DIN)、英国国家标准(BS)和日本国工业标准(JIS)等。
               (3)区域标准。区域标准又称地区标准,泛指世界上按地理、经济或政治划分的某一区域标准化团体所通过的标准。
               (4)行业标准。由行业机构、学术团体或国防机构制定,并适用于某个业务领域的标准,如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标准(IEEE)、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军用标准(GJB)、美国军用标准(MIL-S)、美国国防部标准(DOD-STD)等。
               (5)地方标准。由一个国家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省、州或加盟共和国)制定的标准。它一般由地方所属的各企业与单位执行。
               (6)企业标准。由企业或公司批准、发布的标准,某些产品标准由其上级主管机构批准、发布。例如,美国IBM公司通用产品部制定的“程序设计开发指南”仅供该公司内部使用。企业为达到或超过上级标准而对产品质量指标制定高于现行上级标准的内部控制的企业标准,目的在于促进产品质量提高。
               (7)项目规范。由某一科研生产项目组织制定,且为该项任务专用的软件工程规范。例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软件工程规范。
               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4类。
               标准的编号
                      国际、国外标准代号及编号
                      国际及国外标准编号的基本结构为“标准代号+专业类号+顺序号+年代号”。其中,“标准代号”大多采用缩写字母,例如IEC代表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API代表美国石油协会(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ASTM代表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等;“专业类号”有字母、数字、字母数字混合式三种形式;“顺序号”和“年号”的形式与我国基本相同,例如国际标准ISO代号及编号格式为:ISO+标准号+[杠+分标准号]+冒号+发布年号(方括号中的内容可有可无),ISO8402:1987和ISO9000-1:1994分别是ISO标准的编号。
                      我国标准代号及编号
                      我国标准编号的基本结构为“标准代号+顺序号+年代号”。
                      (1)国家标准代号由大写汉字拼音字母构成,强制性国家标准代号为GB,推荐性国家标准代号为GB/T。
                      (2)行业标准代号由汉字拼音大写字母组成,再加上斜线T组成推荐性行业标准(如××/T)。行业标准代号由国务院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其所管理的行业标准范围的申请报告,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确定并正式公布该行业标准代号。已正式公布的行业代号有QJ(航天)、SJ(电子)、JB(机械)和JR(金融系统)等。
                      (3)地方标准代号由大写汉字拼音DB加上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划代码的前两位数字(北京市11、天津市12、上海市31等)组成,再加上斜线T组成推荐性地方标准(如DB××/T),不加斜线T为强制性地方标准(如DB××)。
                      (4)企业标准的代号由汉字大写拼音字母Q加斜线再加企业代号组成(如Q/×××),企业代号可由大写拼音字母或阿拉伯数字或两者兼用组成。
               信息技术标准化
               信息技术标准化是围绕信息技术开发、信息产品的研制和信息系统建设、运行与管理而开展的一系列标准化工作。其中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术语、信息表示、汉字信息处理技术、媒体、软件工程、数据库、网络通信、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卡、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技术等方面标准化。
                      信息编码标准化
                      编码是一种信息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它对事物或概念的描述比自然语言要直接、简洁、准确和有力。要保证信息编码的一致性,就要对编码对象的确定,对象特性的选择,编码方法和代码设计进行标准化。对信息进行编码实际上是对文字、音频、图形和图像等信息进行处理,使之量化,从而便于利用各种通信设备进行信息传递和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为了统一编码系统,人们制定了各种标准代码,如国际上较通用的ASCII码等。
                      条码标准化
                      条码是一种特殊的代码,即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其对应字符组成的标记,用以表示一定的信息。条码中的条、空分别由两种不同深浅的颜色(通常为黑、白色)表示,并满足一定的光学对比度要求,其目的是便于光电扫描设备识读后将数据输入计算机。
                      汉字编码标准化
                      汉字编码是对每一个汉字按一定的规律用若干个字母、数字、符号表示出来。汉字编码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数字编码、拼音编码和字形编码。我国在汉字编码标准化方面制定的国家标准主要包括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共有6集。其中,GB2312—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是基本集,收入常用基本汉字和字符7445个;GB7589—87和GB7590—87分别是第二辅助集和第四辅助集,各收入现代规范汉字7426个;GB/T12345—90是辅助集,它与第三辅助集和第五辅助集分别是与基本集、第二辅助集和第四辅助集相对应的繁体字的汉字字符集。除汉字编码标准化外,汉字信息处理标准化的内容还包括汉字键盘输入的标准化;汉字文字识别输入和语音识别输入的标准化;汉字输出字体和质量的标准化;汉字属性和汉语词语的标准化等。
                      ISO9000:2000标准
                      ISO9000标准是一系列标准的统称。其质量管理模式为企业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给质量管理体系提供评价基础,为企业进行世界贸易带来质量可信度。过程方法的概念,顾客需求的考虑,以及将持续改进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标准,把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和程度体现在标准的要求之中。ISO9000:2000标准的推出标志着国际标准化活动已从名词术语、试验方法及产品质量三大传统领域迈向了管理体系的标准化与认证。ISO9000:2000族标准的构成如下:
                      (1)4个核心标准,即ISO9000:2000《基本原理和术语》、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和ISO19011:2000《质量和环境管理审核指南》。
                      (2)1个支持标准,即ISO10012《测量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
                      (3)6个技术报告,即ISO10006《项目管理指南》、ISO10007《技术状态管理指南》、ISO10013《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指南》、ISO10014《质量经济性指南》、ISO10015《教育和培训指南》和ISO10017《统计技术在ISO9001中的应用指南》。
                      (4)3个小册子,即质量管理原理、选择和使用指南,小型企业的应用指南和一个技术规范。
 
        关键技术
        一个完整的嵌入式DBMS由若干子系统组成,包括主DBMS、同步服务器、嵌入式DBMS、连接网络等几个子系统,如下图所示。
        
        嵌入式数据库系统组成
        (1)嵌入式DBMS。嵌入式DBMS是一个功能独立的单用户DBMS。它可以独立于同步服务器和主DBMS运行,对嵌入式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管理,也可以通过同步服务器连接到主服务器上,对主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操作,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数据同步。
        (2)同步服务器。同步服务器是嵌入式数据库和主数据库之间的连接枢纽,保证嵌入式数据库和主数据库中数据的一致性。
        (3)数据服务器。数据服务器的主数据库及DBMS可以采用Oracle或Sybase等大型通用数据库系统。
        (4)连接网络。主数据库服务器和同步服务器之间一般通过高带宽、低延迟的固定网络进行连接。移动设备和同步服务器之间的连接根据设备具体情况可以是无线局域网、红外连接、通用串行线或公众网等。
               移动DBMS的关键技术
               嵌入式移动数据库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解决好数据的一致性(复制性)、高效的事务处理和数据的安全性等问题。
               (1)数据的一致性。嵌入式移动数据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移动数据终端之间以及与同步服务器之间的连接是一种弱连接,即低带宽、长延迟、不稳定和经常性断接。为了支持用户在弱环境下对数据库的操作,现在普遍采用乐观复制方法,允许用户对本地缓存上的数据副本进行操作。待网络重新连接后再与数据库服务器或其他移动数据终端交换数据修改信息,并通过冲突检测和协调来恢复数据的一致性。
               (2)高效的事务处理。移动事务处理要解决在移动环境中频繁的、可预见的断接情况下的事务处理。为了保证活动事务的顺利完成,必须设计和实现新的事务管理策略和算法。
               (3)数据的安全性。许多应用领域的嵌入式设备是系统中数据管理或处理的关键设备,因此嵌入式设备上的DBS对存取权限的控制较严格。同时,许多嵌入式设备具有较高的移动性、便携性和非固定的工作环境,也带来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同时某些数据的个人隐私性又很高,因此在防止碰撞、磁场干扰、遗失、盗窃等方面对个人数据的安全性需要提供充分的保证。
               移动DBMS的特性
               移动DBMS的计算环境是传统分布式DBMS的扩展,它可以看做客户端与固定服务器结点动态连接的分布式系统。因此移动计算环境中的DBMS是一种动态分布式DBMS。由于嵌入式移动DBMS在移动计算的环境下应用在EOS之上,所以它有自己的特点和功能需求:
               (1)微核结构。考虑到嵌入式设备的资源有限,嵌入式移动DBMS应采用微型化技术实现,在满足应用的前提下紧缩其系统结构以满足嵌入式应用的需求。
               (2)对标准SQL的支持。嵌入式移动DBMS应能提供了对标准SQL的支持。支持SQL92标准的子集,支持数据查询(连接查询、子查询、排序、分组等)、插入、更新、删除多种标准的SQL语句,充分满足嵌入式应用开发的需求。
               (3)事务管理功能。嵌入式移动DBMS应具有事务处理功能,自动维护事务的完整性、原子性等特性;支持实体完整性和引用完整性。
               (4)完善的数据同步机制。数据同步是嵌入式数据库最重要的特点。通过数据复制,可以将嵌入式数据库或主数据库的变化情况应用到对方,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5)支持多种连接协议。嵌入式移动DBMS应支持多种通信连接协议。可以通过串行通信、TCP/IP、红外传输、蓝牙等多种连接方式来实现与嵌入式设备和数据库服务器的连接。
               (6)完备的嵌入式数据库的管理功能。嵌入式移动DBMS应具有自动恢复功能,基本无须人工干预进行嵌入式数据库管理,并能够提供数据的备份和恢复,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可靠。
               (7)支持多种EOS。嵌入式移动DBMS应能支持Windows CE、Palm等多种目前流行的EOS,这样才能使嵌入式移动DBMS不受移动终端的限制。
               另外,一种理想的状态是用户只用一台移动终端(如手机)就能对与它相关的所有移动数据库进行数据操作和管理。这就要求前端系统具有通用性,而且要求移动数据库的接口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前端管理系统在进行数据处理时自动生成统一的事务处理命令,提交当前所连接的数据服务器执行。这样就有效地增强了嵌入式移动DBMS的通用性,扩大了嵌入式移动数据库的应用前景。
               在嵌入式移动DBMS中还需要考虑诸多传统计算环境下不需要考虑的问题,例如,对断接操作的支持、对跨区长事务的支持、对位置相关查询的支持、对查询优化的特殊考虑,以及对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和对系统效率的考虑等。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诸如复制与缓存技术、移动事务处理、数据广播技术、移动查询处理与查询优化、位置相关的数据处理及查询技术、移动信息发布技术、移动Agent等技术仍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会进一步促进嵌入式移动DBMS的发展。
 
        数据结构
        根据数据元素之间关系的不同特性,通常有下列4类基本的逻辑结构,即集合结构、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图形结构。
        1)线性结构
        线性表是最常用且最简单的一种数据结构。线性表中除第一个元素外,每个元素均只有一个直接前驱;除最后一个元素外,每个元素都只有一个直接后继。
        栈是限定仅在表尾进行插入或删除操作的线性表,是只能通过访问它的一端来实现数据存储和检索的一种线性数据结构。
        队列是一种先进先出(FIFO)的线性表,它只允许在表的一端进行插入,而在另一端删除元素。
        2)树
        树是nn≥0)个互不相交的有限集,当n=0时称为空树。在一棵非空树中,有且仅有一个节点称为根节点;当n>1时,其余的节点可分为若干个不相交的集合,其中每一个集合本身又是一棵树,这些集合称为根节点的子树。
        3)图
        图是由两个集合VE组成的二元组,记为G=(V, E),其中V是顶点的非空有限集合,E是图中边的有限集合。
 
        信息化
        人们在生活和从事生产等活动中不断产生各种消息,接收者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到的消息被称为信息。信息的传送一般应借助一定的运载工具,并将信息变换成各种表现形式,如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是普遍存在的,像空气一样渗透到全球各个角落、各个领域。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交流和处理信息,并根据它决策或采取行动。企业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获取及时可靠的信息将成为第一需要。信息已同能源和材料一起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三大资源。信息是资源,而且是一种战略资源。信息与材料、能源不同,信息可以被很多人使用,使用的人越多,创造的价值就越高,而且一条信息可以衍生出多条信息,取之不尽。信息与信息资源不同,信息的日常表现是无序的,但是信息本身存在着内在联系和规律,信息只有通过加工处理才能成为有价值的、可利用的信息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激光技术、集成电路、计算机等高技术的出现,在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信息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信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获取信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信息在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的同时,对我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我们称当前的社会为信息社会。由此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概念。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检索、传递、分析与显示的高技术群。信息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并以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技术为中心。信息产业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中心内容,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它包括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通信业。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工具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和信息利用的功能。
        完整的信息化内涵如下。
        (1)信息网络体系,它是大量信息资源、各种专用信息系统及其公用通信网络和信息平台的总称。
        (2)信息产业基础,即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装备的制造,软件开发与利用,各类信息系统的集成及信息服务。
        (3)社会支持环境,即现代工农业生产,以及管理体制、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观念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4)效用积累过程,即劳动者素质、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断获得进步。
        通常人们习惯用信息产业部门所制造的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和信息从业者占就业人口的比例作为衡量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指标。粗略认为两者均超过50%以上,其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



更多复习资料
请登录电脑版软考在线 www.rkpass.cn

京B2-20210865 | 京ICP备20200400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051号 | 营业执照
 Copyright ©2000-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软考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