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科目 >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
2023年下半年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第 34 题
知识点 信息化   国家信息化   政府  
章/节 信息化基础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提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打造( )、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A.  市场化
 
  B.  智能化
 
  C.  协同化
 
  D.  数据化
 
 




 
 
相关试题     信息化的概念 

  第9题    2015年下半年  
所有以满足企业和机构业务发展而产生的信息化需求为目的的,基于(9)的专业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系统集成服务、技术支持服务等工作,都属于信息系统服务的范畴。

  第6题    2022年上半年  
《“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中提出了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的目标:原材料、电子信息、绿色制造、安全生产等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整体水平持续提高。

  第3题    2014年下半年  
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要形成高水平、稳定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建立和完善信息化人才激励机制。这一做法符合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 )。

 
知识点讲解
· 信息化
· 国家信息化
· 政府
 
        信息化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高级进程,它的核心是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在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充分应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表现为各种信息系统或软硬件产品),创建信息时代社会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表现为法律、法规、制度、规范、标准、组织结构等),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主体:全体社会成员,包括政府、企业、事业、团体和个人。
        .时域:一个长期的过程。
        .空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的一切领域。
        .手段: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
        .途径:创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的改革。
        .目标: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信息化从“小”到“大”可分为五个层次:
        .产品信息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一方面指传统产品中越来越多地融合了智能化器件,使产品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指产品携带了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是数字化的,便于计算机设备识别或由信息系统管理。
        .企业信息化:指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开发、管理、经营等多个环节中广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生产制造,优化工作流程,管理客户关系,建设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培养信息化人才并建设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的过程。
        .产业信息化:指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生产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工艺、产品的信息化,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水平;建立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和网络,大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产业内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与重组,从而实现产业的升级。
        .国民经济信息化:指在经济大系统内实现统一的信息大流动,使金融、贸易、投资、计划、通关、营销等组成一个信息大系统,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环节通过信息进一步联成一个整体。
        .社会生活信息化:指包括商务、教育、政务、公共服务、交通、日常生活等在内的整个社会体系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合各种信息网络,大力开发有关人们日常生活的信息服务,丰富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拓展人们的活动空间,提升人们生活、工作的质量。
 
        国家信息化
        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发展信息产业,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这个定义包含4层含义:一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务于现代化;二是国家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三是各个领域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四是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国家信息化体系包括6个要素,即:信息资源、国家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这个体系是根据中国国情确定的,与国外提出的国家信息基础有所不同。
        信息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是国家信息化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是衡量国家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国家信息网络,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是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重要手段。只有建设先进的国家信息资源,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整体效益。
        信息技术应用,是指要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效益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信息技术和产业,是指要发展自己的信息技术和产业,这是我国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信息化建设要立足于自主技术和国产装备,这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安全的需要。
        信息化人才,是指建立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研究、开发、生产、应用队伍,以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人才队伍对其他各个要素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是指建立一个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环境和标准体系,规范和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保障国家信息化的快速、有序、健康发展。
        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是: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指示,认真贯彻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24字方针,进一步加快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对外合作水平,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国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思路,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在“十五”期间,我国信息化建设要迈上一个新台阶,初步建成国家信息化体系。“十五”期间具体目标如下:
        .大力发展IP宽带网建设。
        .以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为目标。
        .继续高速发展信息产业。
        .继续发展有线电话和有线电视。
        .电子商务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电子政务将有很大进展。
        .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以及领域信息化。
        .继续推进电信体制改革。
        .促进整个信息产业的稳定发展。
        .加快信息化急需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信息化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主要表现在:促进国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贸易结构)软化;促进国民经济生产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信息要素)配置优化;对国民经济基本资源(能源、物资、人力和资金)的替代作用;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倍增作用(乘数效应);对国民财富的增值作用,等等。
 
        政府
        政府信息系统以电子政务为主要形式,是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打破传统行政机关的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使各级政府的各项监管更加严密,服务更加便捷,涉及政府机关、各团体、企业和社会公众,主要包括机关办公政务网、办公政务资源网、公众信息网和办公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几个部分。
        (1)安全级别高。政务信息数据中,有些关乎国家、政府部门、地方政策和利益,比个人或商务信息更为敏感;有些属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比如档案、城建数据;有些具有服务特性,比如医保、社保、公积金、房屋交易等信息;加之电子政务行使政府职能的特点易导致政府信息系统受到各种攻击,包括黑客组织、犯罪集团和信息战时期的信息对抗等国家行为的攻击,因此,其安全问题尤其是数据安全应被重点关注。
        (2)业务的不间断运维需求高。政府信息系统面向社会提供外部服务,如出入境审批系统、身份证申领系统等,都必须在故障出现后以最短的时间恢复业务运行,否则导致业务受理停止,大量人员等待,大量紧急任务无法处理,影响政府办事效率和形象。
        (3)例行运维亟须加强。我国政府部分信息系统存在管理松散,制度不严明,执行乏力现象,包括内部信息外泄,个人下载或运行游戏、炒股、聊天、视频软件,甚至非法修改IP地址,卸载杀毒软件,不仅严重违反纪律,更易影响到关键应用的性能质量,因此,日常运维管理亟须加强。



更多复习资料
请登录电脑版软考在线 www.rkpass.cn

京B2-20210865 | 京ICP备20200400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051号 | 营业执照
 Copyright ©2000-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软考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