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科目 > 软件设计师 >
2024年上半年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第 44 题
知识点 TCP/IP分层模型   计算机网络协议   链路   数据链路层   体系结构   网络协议  
章/节 计算机网络知识  
 
 
计算机网络协议5层体系结构中.()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A.  路由器
 
  B.  以太网交换机
 
  C.  防火墙
 
  D.  集线器
 
 




 
 
相关试题     TCP/IP协议簇 

  第65题    2021年上半年  
使用电子邮件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邮件的协议是( )。

  第31题    2022年上半年  
在OSI参考模型中,()在物理线路上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第8题    2017年下半年  
与HTTP相比,HTTPS协议对传输的内容进行加密,更加安全。HTTPS基于(8)安全协议,其默认端口是(9)。

 
知识点讲解
· TCP/IP分层模型
· 计算机网络协议
· 链路
· 数据链路层
· 体系结构
· 网络协议
 
        TCP/IP分层模型
        (1)应用层。处在分层模型的最高层,用户调用应用程序来访问TCP/IP互联网络,以享受网络上提供的各种服务。
        (2)传输层。提供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服务。这种通信又叫端到端的通信。传输层既要系统地管理数据信息的流动,还要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以确保数据准确而有序地到达目的地。
        (3)网际层。又称为IP层,主要处理机器之间的通信问题。它接受传输层请求,传送某个具有目的地址信息的分组。该层主要完成:把分组封装到IP数据报中,填入数据报的首部,使用路由算法选择;处理接收到的数据报;适时发出ICMP的差错和控制报文,并处理收到的ICMP报文。
        (4)网络接口层。处在TCP/IP的最底层,主要负责管理为物理网络准备数据所需的全部服务程序和功能。该层包含设备驱动程序,也可能是一个复杂的使用自己的数据链路协议的子系统。
 
        计算机网络协议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通常采用层次结构实现,将网络按层的方式组织。分层的好处是每一层实现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因此可以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较容易处理的小问题。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的体系结构。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为了使具有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互联,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7年提出了著名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 OSI/RM),简称OSI。“开放”是指只要遵循OSI标准,一个系统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也遵循同一标准的系统进行通信。“系统”是指在现实的系统中与互连有关的各部分。
               OSI参考模型共分为七层,如下图所示。分层原则是根据不同层次的抽象分层;每层应当实现一个定义明确的功能;每层功能的选择应该有助于制定网络协议的国际标准;各层边界的选择应尽量减少跨过接口的通信量;层数应足够多,以避免不同的功能混杂在同一层中,但也不能太多,否则体系结构会过于庞大。
               
               OSI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简述如下。
               1~3层主要负责通信,称为通信子网层。5~7层属于资源子网,称为资源子网层,第4层称为传输层,起着衔接上下三层的作用。
                      物理层
                      提供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所需的机械、电子、功能和规程的特性;提供有关在传输介质上传输非结构的位流及物理链路故障的检测指示。
                      数据链路层
                      为网络层实体提供点到点的无差错帧传输功能,并进行流控制。
                      网络层
                      为传输层实体提供端到端的交互网络数据传送功能,使得传输层摆脱路由选择、交换方式、拥挤控制等网络传输细节;可以为传输层实体建立、维持和拆除一条或多条通信路径;对网络传输中发生的不可恢复的差错予以报告。
                      传输层
                      为会话层实体提供透明、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保证端到端的数据完整性;选择网络层能提供最适宜的服务;提供建立、维护和拆除传输连接的功能。
                      会话层
                      为彼此合作的表示层实体提供建立、维护和结束会话连接的功能;完成通信进程的逻辑名称与物理名称之间的对应;提供会话管理服务。
                      表示层
                      为应用层进程提供能解释所交换信息含义的一组服务,如代码转换、格式转换、文本压缩、文本加密与解密等。
                      应用层
                      提供OSI用户服务,例如事务处理程序、电子邮件和网络管理程序等。
                      上图描述了应用OSI模型时传输数据的例子。发送进程要传送数据给接收进程,它要把数据交给应用层,应用程序在数据前面加上应用报头,即AH(也可以是空的),再把结果交给表示层。表示层可以有多种方式对此加以交换,也可以在前面加个报头,然后把结果交给会话层。表示层不知道也不应该知道应用层发送给它的数据中哪一部分是AH,哪一部分是真正的用户数据。这一过程一直重复至物理层,然后被实际传输给接收机。在接收机中,当信息向上传递时,各种报头被一层一层地剥去。最后,数据到达接收进程。
               TCP/IP
               由于OSI协议的实现较为复杂,运行效率低,很少有厂商推出符合OSI标准的商用产品。目前,互联网上广泛使用的是TCP/IP。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络协议)是Internet上不同子网之间的主机进行数据交换所遵守的网络通信协议。TCP/IP一般泛指所有与Internet有关的一系列网络协议的总称,其中TCP和IP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协议。TCP/IP体系结构主要由四层构成,分别为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TCP/IP采用的四层体系结构与OSI参考模型采用的七层体系结构是对应的,它们的结构对比如下图所示。
               
               TCP/IP与OSI体系结构的对比
                      网络接口层
                      网络接口层也称链路层(Link Layer)或数据链路层,相当于OSI/RM参考模型的第1层和第2层,负责与网络中的传输介质打交道。常用的链路层技术主要有以太网(Ethernet)、令牌环(Token Ring)、光纤数据分布接口(FDDI)、X.25、帧中继(Frame Relay)、ATM等。
                      网络层
                      网络层的作用是将数据包从源主机发送出去,并且使这些数据包独立地到达目标主机。数据包传送过程中,到达目标主机的顺序可能不同于它们被发送时的顺序。因为网络情况复杂,随时可能有一些路径发生故障或是网络中的某处出现数据包的堵塞。网络层提供的服务是不可靠的,可靠性由传输层实现。
                      传输层
                      传输层提供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传输层提供了可靠的传输协议TCP和不可靠的传输协议UDP。TCP是一个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协议,允许在因特网上的两台主机之间进行信息的无差错传输。在网络传输过程中,为了保证数据在网络中传输的正确、有序,要使用“连接”的概念,一个TCP连接是指在传输数据前先要传送三次握手信号,以使双方为数据的传送做准备。UDP是用户数据报协议,使用此协议时,源主机一有数据就发送出去,不管发送的数据包是否能到达目标主机、数据包是否会出错,收到数据包的主机都不会通知发送方其是否正确地收到了数据,因此UDP是一种不可靠的传输协议。
                      应用层
                      应用层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如支持万维网应用的HTTP,支持电子邮件的SMTP,支持文件传送的FTP等。
               TCP/IP的核心协议
               TCP/IP的核心协议主要有TCP、UDP、IP、ICMP、IGMP和ARP,这些核心协议主要工作在网络层和传输层,网络接口层和应用层的主要协议的总结如下表所示。
               
               TCP/IP的核心协议
                      IP
                      IP层接收由网络接口层发送来的数据包,并把该数据包发送到更高层——TCP或UDP层;相反,IP层也把从TCP或UDP层发送来的数据包传送到更低层——网络接口层。IP数据包是不可靠的,因为IP并没有做任何事情确认数据包是否按顺序发送或者被破坏,IP数据包中含有发送它的主机地址(源地址)和接收它的主机地址(目的地址)。
                      高层的TCP和UDP服务在接收数据包时通常假设包中的源地址是有效的,即IP地址形成了许多服务的认证基础,这些服务相信数据包是从一个有效的主机发送过来的。IP确认包含一个选项,称为IP source routing,可以用来指定一条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之间的直接路径。对于一些TCP和UDP的服务来说,使用了该选项的IP包好像是从路径上的最后一个系统传递过来的,而不是来自于它的真实地点。这个选项是为了测试而存在的,说明它可以被用来欺骗系统以进行通常被禁止的连接,因此,许多依靠IP源地址进行确认的服务将产生问题,甚至会被非法入侵。
                      ICMP
                      ICMP与IP位于同一层,它被用来传送IP的控制信息,它主要用来提供有关通向目的地址的路径信息。ICMP的Redirect信息通知主机通向其他系统的更准确的路径,而Unreachable信息则指出路径有问题。另外,如果路径不可用了,则ICMP可以使TCP连接终止。PING是最常用的基于ICMP的服务。
                      IGMP
                      IGMP(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Internet组管理协议)是因特网协议家族中的一个组播协议,该协议运行在主机和组播路由器之间。IGMP共有三个版本,即IGMPv1、IGMPv2和IGMPv3。
                      ARP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是根据IP地址获取物理地址的一个TCP/IP。主机发送信息时会将包含目标IP地址的ARP请求广播到网络中的所有主机,并接收返回消息,以此确定目标的物理地址;收到返回消息后将该IP地址和物理地址存入本机ARP缓存中并保留一定时间,下次请求时直接查询ARP缓存以节约资源。ARP是建立在网络中各个主机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的,网络中的主机可以自主发送ARP应答消息,其他主机收到应答报文时不会检测该报文的真实性,会直接将其记入本机ARP缓存;因此,攻击者就可以向某一主机发送伪ARP应答报文,使其发送的信息无法到达预期的主机或到达错误的主机,这就构成了一个ARP欺骗。ARP命令可用于查询本机ARP缓存中IP地址和MAC地址的对应关系、添加或删除静态对应关系等。相关协议有RARP、代理ARP。NDP用于在IPv6中代替ARP。
                      TCP
                      TCP是面向连接的通信协议,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通信完成时要拆除连接,由于TCP是面向连接的,所以只能用于端到端的通信。
                      TCP提供的是一种可靠的数据流服务,采用“带重传的肯定确认”技术实现传输的可靠性。TCP还采用一种称为“滑动窗口”的方式进行流量控制,所谓窗口,实际表示接收能力,用以限制发送方的发送速度。
                      如果IP数据包中有已经封装好的TCP数据包,那么IP将把它们向“上”传送到TCP层。TCP将包排序并进行错误检查,同时实现虚电路之间的连接。TCP数据包中包括序号和确认,所以未按照顺序收到的包可以被排序,而损坏的包则可以被重传。
                      TCP将它的信息发送到更高层的应用程序,例如Telnet的服务程序和客户程序。应用程序轮流将信息送回TCP层,TCP层便将它们向下传送到IP层、设备驱动程序和物理介质,最后传送到接收方。
                      面向连接的服务(例如Telnet、FTP、rlogin、X Windows和SMTP)需要高度的可靠性,所以它们使用了TCP。DNS在某些情况下使用TCP(发送和接收域名数据库),但使用UDP传送有关单个主机的信息。
                      UDP
                      UDP是面向无连接的通信协议,UDP数据包括目的端口号和源端口号的信息,由于通信不需要连接,所以可以实现广播发送。
                      UDP通信时不需要接收方确认,属于不可靠的传输,可能会出现丢包现象,在实际应用中要求程序员编程验证。
                      UDP与TCP位于同一层,但它不管数据包的顺序、错误或重发。因此,UDP不被应用于那些使用虚电路的面向连接的服务,UDP主要用于那些面向查询、应答的服务,例如NFS。相对于FTP或Telnet,这些服务需要交换的信息量较小。使用UDP的服务包括NTP(网络时间协议)和DNS(DNS也使用TCP)。
                      欺骗UDP包比欺骗TCP包更容易,因为UDP没有建立初始化连接(也称握手)(因为在两个系统之间没有虚电路),也就是说,与UDP相关的服务面临着更大的危险。
 
        链路
        链路(link)指的是从发信点到收信点(即从信源到信宿)的一串结点和线路。链路通信是指端到端的通信。
        计算机网络从逻辑结构上可以分成两部分:负责数据处理、向网络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及网络服务的外层用户资源子网和负责数据转发的内层通信子网。通信子网由分组交换结点(简记为R)及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负责在主机(Host,H)间传输分组。资源子网由连在网上的主机构成,为网上用户提供共享资源,入网途径和方法。局域网中的每台主机都通过网卡连接到传输介质上,网卡负责在各个主机间传递数据,显然,网卡和传输介质构成了局域网的通信子网,而主机集合则构成了资源子网。用户子网指的是由主计算机、终端、通信控制设备、连网外设、各种软件资源等组成。通信子网分为点对点通信子网和广播式通信子网。它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结合型、专用型和公用型,如下图所示。
        
        网络的组织形式
        计算机网络也可以看作是在物理上分布的相互协作的计算机系统。其硬件部分除了单体计算机、光纤、同轴电缆以及双绞线等传输媒体之外,还包括插入计算机中用于收发数据分组的各种通信网卡(在操作系统中,这些网卡不当成一种外部设备),把多台计算机连接到一起的集线器(hub,该设备近年正逐步被相应的交换机取代),扩展带宽和连接多台计算机用的交换机(switch)以及负责路径管理、控制网络交通情况的路由器或ATM交换机等。其中路由器或ATM交换机是构成广域网络的主要设备,而交换机和集线则是构成局域网络的主要设备。这些设备都可看作一种专用的计算机。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是一个由不同传输媒体构成的通信子网,与这个通信子网连接的多台地理上分散的具有唯一地址的计算机,将数据划分为不同长度分组进行传输和处理的协议软件以及应用系统所组成的传输和共享信息的系统。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已能将信号发送到通信链路中的基础上,负责建立一条可靠的数据传输通道,在相邻结点之间有效地传送数据。正在通信的两个站点在某一特定时刻,一个发送数据,一个接收数据。数据链路层通过一系列协议实现以下功能。
        (1)封装成帧:把数据组成一定大小的数据块(帧),然后以帧为单位发送、接收和校验数据。
        (2)流量控制:根据接收站的接收情况,发送数据的一方实时地进行传输速率控制,以免出现发送数据过快,接收方来不及处理而丢失数据的情况。
        (3)差错控制:当接收到数据帧后,接收数据的一方对其进行检验,如果发现错误,则通知发送方重传。
        (4)传输管理:在发送端与接收端通过某种特定形式的对话来建立、维护和终止一批数据的传输过程,以此对数据链路进行管理。
        就发送端而言,数据链路层将来自上层的数据按一定规则转化为比特流送到物理层进行处理;就接收端而言,它通过数据链路层将来自物理层的比特流合并成完整的数据帧供上层使用。最典型的数据链路层协议是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开发的802系列规范,在该系列规范中将数据链路层分成了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层(Logic Link Control,LLC)和介质访问控制层(Media Access Control,MAC)。LLC层负责建立和维护两台通信设备之间的逻辑通信链路;MAC层控制多个信息通道复用一个物理介质。MAC层提供对网卡的共享访问与网卡的直接通信。网卡在出厂前会被分配给唯一的由12位十六进制数表示的MAC地址(物理地址),MAC地址可提供给LLC层来建立同一个局域网中两台设备之间的逻辑链路。
        IEEE802规范目前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802.1:802协议概论,其中802.1A规定了局域网体系结构,802.1B规定了寻址、网络互联与网络管理。
        (2)802.2:LLC协议。
        (3)802.3:以太网的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协议,其中802.3i规定了10Base-T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规范,802.3u规定了100Base-T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规范,802.3ab-规定了1000Base-T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规范,802.3z规定了1000Base-SX和1000Base-LX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规范。
        (4)802.4:令牌总线(TokenBus)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规范。
        (5)802.5:令牌环访问控制方法。
        (6)802.6:城域网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规范。
        (7)802.7:宽带局域网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规范。
        (8)802.8:FDDI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规范。
        (9)802.9:局域网上的语音/数据集成规范。
        (10)802.10:局域网安全互操作标准。
        (11)802.11: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标准协议。
        (12)802.12:100VG-Any局域网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规范。
        (13)802.14:协调混合光纤同轴网络的前端和用户站点间数据通信的协议。
        (14)802.15:无线个人网技术标准,其代表技术是蓝牙技术。
        (15)802.16:无线MAN空中接口规范。
 
        体系结构
        RPR的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RPR采用了双环结构,由内层的环1和外层的环0组成,每个环都是单方向传送。相邻工作站之间的跨距包含传送方向相反的两条链路。RPR支持多达255个工作站,最大环周长为2000km。
        
        RPR体系结构
 
        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是在网络设备和计算机网络中彼此“交谈”时所使用的语言。网络协议的配置在网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着网络能否正常运行。任何一个网络协议配置不当,都有可能导致网络瘫痪,或导致某些服务被终止,从而出现网络故障。



更多复习资料
请登录电脑版软考在线 www.rkpass.cn

京B2-20210865 | 京ICP备20200400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051号 | 营业执照
 Copyright ©2000-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软考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