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科目 > 网络工程师 >
2021年下半年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第 10 题
知识点 知识产权   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软件著作权   著作权  
关键词 法律   计算机软件   著作权   著作  
章/节 标准化知识  
 
 
( )是构成我国保护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两个基本法律文件。
 
  A.  《计算机款件保护条例》和《软件法》
 
  B.  《中华入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软件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版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相关试题     标准化知识 

  第10题    2011年上半年  
下列关于软件著作权中翻译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翻译权是指(10)的权利

  第6题    2019年上半年  
甲公司购买了一个工具软件,并使用该工具软件开发了新的名为“恒友”的软件,甲公司在销售新软件的同时,向客户提供工具软件的复制品,则该行为(5)。甲公司未对“恒友”软件注册商标就开始推向..

  第10题    2017年上半年  
甲、乙两人在同一天就同样的发明创造提交了专利申请,专利局将分别向各申请人通报有关情况,并提出多种可能采用的解决办法,以下说法中,不可能采用的是( )。

 
知识点讲解
· 知识产权
· 计算机软件
·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 软件著作权
· 著作权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的概念
               知识产权又称为智慧财产权,是指人们因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获得的经验、知识而依法享有的权利。传统的知识产权可分为"工业产权"和"著作权"(版权)两类。
               工业产权包括专利、实用新型、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产地标记或原产地名称、制止不正当竞争等项内容。此外,商业秘密、微生物技术、遗传基因技术等也属于工业产权保护的对象。
               著作权(又称为版权)是指作者对其创作的作品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著作权的保护对象包括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内的一切作品。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主体与客体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主体指享有著作权的人,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计算机软件的客体指著作权法保护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3条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2条的规定,著作权法保护的是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权利
               1)计算机软件的著作人身权
               计算机软件的著作人身权主要包括两种权利:人身权(精神权利)和财产权(经济权利)。软件著作人还享有发表权和开发者身份权。发表权是指是否公布软件作品的权利。开发者身份权又称为署名权,指软件作者在作品中署自己名字的权利。
               2)计算机软件的著作财产权
               计算机软件的著作财产权是指能够给著作权人带来经济利益的权利。通常是指由软件著作权人控制和支配,并能够为权利人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权利。主要内容有使用权、复制权、修改权、发行权、翻译权、注释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出租权、使用许可权和获得报酬权、转让权等。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期
               自软件开发完成之日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期为50年。保护期满,除开发者身份权外,其他权利终止。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的单位终止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的公民死亡且无合法继承人时,除开发者身份权外的其他权利进入公有领域。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归属
               1)软件著作权归属的基本原则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软件著作权属于作者。《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规定软件著作权属于软件开发者。
               2)职务开发软件著作权的归属
               当公民作为某单位的雇员时,如其开发的软件属于执行本职工作的结果,则软件著作权应当归单位享有。若开发的软件不是执行本职工作的结果,其著作权不属于单位享有;如果该雇员主要使用了单位的设备,按照《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13条第3款的规定,不能属于该雇员所有。
               3)合作开发软件著作权的归属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订立协议,共同开发完成的软件属于合作开发的软件,其著作权的归属一般是共同享有,合作开发者不能单独行使转让权。如果有软件著作权的协议,则按照协议确定软件著作权的归属。
               4)委托开发的软件著作权的归属
               受委托创作的软件,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
               5)接受任务开发的软件著作权的归属
               接受任务开发的软件著作权归属在合同中明确约定的,按照合同约定实行;未明确约定的,著作权属于实际完成软件开发的单位。
               6)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主体变更后软件著作权的归属
               因主体变更引起的变化有以下几种。
               .公民继承的软件权利归属:合法继承人享有除署名权外的其他权利。
               .单位变更后软件权利归属:由承受其权利义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没有承受其权利义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由国家享有。
               .权利转让后的软件著作权归属:权利转让根据签订的合同规定各方的权利。
               .司法判决、裁定引起的软件著作权归属问题:根据法律的判决来执行。
               .保护期届满权利丧失。
               软件著作权侵权的法律责任
               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的侵权行为有:未经软件著作权人的许可发表或登记其软件的;将他人的软件当作自己的软件发表或登记的;未经合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开发的软件当作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发表或者登记的;在他人开发的软件上署名或者更改他人开发的软件上的署名的;未经软件著作权人或者其合法受让者的许可,修改或翻译其软件的;其他侵犯软件著作权的行为。
               需要承担行政责任的侵权行为有:复制或部分复制著作权人软件的;向公众发行、出租著作权人软件的;故意避开或者破坏著作权人为保护其软件而采取的技术措施的;故意删除或者改变软件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许可他人行使或者转让著作权人的软件著作权的。
               侵权行为触犯法律的,侵权者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计算机软件的商业秘密权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商业秘密被定义为"不为公众所熟悉的、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效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其中经营秘密和技术秘密是商业秘密的基本内容。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规定,侵犯计算机软件商业秘密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以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计算机软件商业秘密。
               (2)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以不正当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计算机软件商业秘密。
               (3)违反约定或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其掌握的计算机软件商业秘密的行为。
               (4)第三方在明知前述违法行为的情况下,仍然从侵权人那里获取或使用他人计算机软件商业秘密的行为。该行为属于间接侵权。
               专利权
               发明创造是产生专利权的基础。发明创造是指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是我国专利法主要保护的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2条第1款规定:"专利法所称的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一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获得专利的实质条件为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专利申请采用书面形式,一项专利申请文件只能申请一项专利。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文件包括请求书、说明书、说明书摘要、权利要求书。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文件包括请求书、图片或照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就同样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专利权授予最先申请人。专利局收到发明专利申请后,一个必要程序是初步审查,经初步审查认为符合本法要求的,自申请之日起满18个月,即行公布,专利局可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早日公布其申请。自申请之日起3年内,专利局可根据申请人随时提出的请求,对其申请进行实质审查。实质审查是依法审查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发明专利的保护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为10年。
 
        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软件是指为管理、运行、维护及应用计算机系统所开发的程序和相关文档的集合。如果计算机系统中仅有硬件系统,则只具备了计算的基础,并不能真正计算,只有将解决问题的步骤编制成机器可识别的程序并加载到计算机内存开始运行,才能完成计算。
        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可将软件分为系统软件、中间件和应用软件等类型。系统软件的主要功能是管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应用软件则用于解决应用领域的具体问题,中间件是一类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常用来管理计算资源和网络通信,提供通信处理、数据存取、事务处理、Web服务、安全、跨平台等服务。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主体与客体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主体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主体指享有著作权的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规定,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主体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未规定对主体的行为能力限制,同时对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主体资格,奉行“有条件”的国民待遇原则。
                      (1)公民。公民(即指自然人)通过以下途径取得软件著作权主体资格:
                      ①公民自行独立开发软件(软件开发者)。
                      ②订立委托合同,委托他人开发软件,并约定软件著作权归自己享有。
                      ③通过转让途径取得软件著作财产权主体资格(软件权利的受让者)。
                      ④公民之间或与其他主体之间,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合作开发而产生的公民群体或者公民与其他主体成为计算机软件作品的著作权人。
                      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通过继承取得软件著作财产权主体资格。
                      (2)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组织。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往往需要较大投资和较多的人员,法人则具有资金来源丰富和科技人才众多的优势,因而法人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重要主体。法人一般通过以下途径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主体资格:
                      ①由法人组织并提供创作物质条件所实施的开发,并由法人承担社会责任。
                      ②通过接受委托、转让等各种有效合同关系而取得著作权主体资格。
                      ③因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主体(法人)发生变更而依法成为著作权主体。
                      (3)其他组织。其他组织是指除去法人以外的能够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其他民事主体,包括非法人单位和合作伙伴等。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客体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客体是指著作权法保护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范围(受保护的对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二条的规定,著作权法保护的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及其相关文档。著作权法规定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是指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人或者其受让者依法享有著作权的各项权利。
                      (1)计算机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三条第一款的规定,计算机程序是指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可以由计算机等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装置执行的代码化指令序列,或者可被自动转换成代码化指令序列的符号化语句序列。计算机程序包括源程序和目标程序,同一程序的源程序文本和目标程序文本视为同一软件作品。
                      (2)计算机软件的文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三条第二款的规定,计算机程序的文档是指用自然语言或者形式化语言所编写的文字资料和图表,用来描述程序的内容、组成、设计、功能规格、开发情况、测试结果及使用方法等。文档一般以程序设计说明书、流程图和用户手册等表现。
               计算机软件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规定,依法受到保护的计算机软件作品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独立创作。受保护的软件必须由开发者独立开发创作,任何复制或抄袭他人开发的软件不能获得著作权。程序的功能设计往往被认为是程序的思想概念,根据著作权法不保护思想概念的原则,任何人可以设计具有类似功能的另一件软件作品。但是,如果用了他人软件作品的逻辑步骤的组合方式,则对他人软件构成侵权。
               (2)可被感知。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应当是作者创作思想在固定载体上的一种实际表达。如果作者的创作思想未表达出来,不可以被感知,就不能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规定,受保护的软件必须固定在某种有形物体上,例如固定在存储器、磁盘和磁带等设备上,也可以是其他的有形物,如纸张等。
               (3)逻辑合理。逻辑判断功能是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功能。因此,受著作权法保护的计算机软件作品必须具备合理的逻辑思想,并以正确的逻辑步骤表现出来,才能达到软件的设计功能。毫无逻辑性的计算机软件,不能计算出正确结果,也就毫无价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六条的规定,除计算机软件的程序和文档外,著作权法不保护计算机软件开发所用的思想、概念、发现、原理、算法、处理过程和运算方法。也就是说,利用已有的上述内容开发软件,并不构成侵权。因为开发软件时所采用的思想、概念等均属计算机软件基本理论的范围,是设计开发软件不可或缺的理论依据,属于社会公有领域,不能被个人专有。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软件作品享有两类权利:一类是软件著作权的人身权(精神权利);另一类是软件著作权的财产权(经济权利)。
                      计算机软件的著作人身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规定,软件著作权人享有发表权和开发者身份权,这两项权利与软件著作权人的人身权是不可分离的。
                      (1)发表权。发表权是指决定软件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即指软件作品完成后,以复制、展示、发行或者翻译等方式使软件作品在一定数量不特定人的范围内公开。发表权的具体内容包括软件作品发表的时间、发表的形式以及发表的地点等。
                      (2)开发者身份权(也称为署名权)。开发者身份权是指作者为表明身份在软件作品中署自己名字的权利。开发者的身份权不随软件开发者的消亡而丧失,且无时间限制。
                      计算机软件的著作财产权
                      财产权通常是指由软件著作权人控制和支配,并能够为权利人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规定,软件著作权人享有下述软件财产权:
                      (1)使用权。使用权即在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以复制、修改、发行、翻译、注释等方式合作软件的权利。
                      (2)复制权。复制权即将软件作品制作一份或多份的行为。复制权就是版权所有人决定实施或不实施上述复制行为或者禁止他人复制其受保护作品的权利。
                      (3)修改权。修改权即对软件进行增补、删节,或者改变指令、语句顺序等以提高、完善原软件作品的做法。修改权即指作者享有的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软件作品的权利。
                      (4)发行权。发行是指为满足公众的合理需求,通过出售、出租等方式向公众提供一定数量的作品复制件。发行权即以出售或赠与方式向公众提供软件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
                      (5)翻译权。翻译是指以不同于原软件作品的一种程序语言转换该作品原使用的程序语言,而重现软件作品内容的创作。简单地说,翻译权是指将原软件从一种程序语言转换成另一种程序语言的权利。
                      (6)注释权。软件作品的注释是指对软件作品中的程序语句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软件作品。注释权是指著作权人对自己的作品享有进行注释的权利。
                      (7)信息网络传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是以有线或者无线信息网络方式向公众提供软件作品,使公众可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软件作品的权利。
                      (8)出租权。出租权即有偿许可他人临时使用计算机软件的复制件的权利,但是,计算机软件不是出租的主要标的除外。
                      (9)使用许可权和获得报酬权。使用许可权和获得报酬权即许可他人以上述方式使用软件作品的权利(许可他人行使软件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和依照约定或者有关法律规定获得报酬的权利。
                      (10)转让权。转让权即向他人转让软件的使用权和使用许可权的权利。软件著作权人可以全部或者部分转让软件著作权中的财产权。
                      软件合法持有人的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规定,软件的合法复制品所有人享有下述权利:
                      (1)根据使用的需要把软件装入计算机等能存储信息的装置内。
                      (2)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复制。
                      (3)为了防止复制品损坏而制作备份复制品。这些复制品不得通过任何方式提供给他人使用,并在所有人丧失该合法复制品所有权时,负责将备份复制品销毁。
                      (4)为了把该软件用于实际的计算机应用环境或者改进其功能性能而进行必要的修改。但是,除合同约定外,未经该软件著作权人许可,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提供修改后的软件。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行使
               (1)软件经济权利的许可使用。软件经济权利的许可使用是指软件著作权人或权利合法受让者,通过合同方式许可他人使用其软件,并获得报酬的一种软件贸易形式。许可使用的方式可分为独占许可使用、独家许可使用、普通许可使用、法定许可使用和强制许可使用。
               (2)软件经济权利的转让使用。软件经济权利的转让使用是指软件著作权人将其享有的软件著作权中的经济权利全部转移给他人。软件经济权利的转让将改变软件权利的归属,原始著作权人的主体地位随着转让活动的发生而丧失,软件著作权受让者成为新的著作权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规定,软件著作权转让必须签订书面合同。同时,软件转让活动不能改变软件的保护期。转让方式包括出卖、赠与、抵押和赔偿等,可以定期转让或者永久转让。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规定,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权利自软件开发完成之日起产生,保护期为50年。保护期满,除开发者身份权以外,其他权利终止。一旦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超出保护期,软件就进入公有领域。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的单位终止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的公民死亡均无合法继承人时,除开发者身份权以外,该软件的其他权利进入公有领域。软件进入公有领域后成为社会公共财富,公众可无偿使用。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归属
               我国著作权法对著作权的归属采取了“创作主义”原则,明确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除非另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九条规定,“软件著作权属于软件开发者,本条例另有规定的情况除外”。这是我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归属的基本原则。
               计算机软件开发者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原始主体,也是享有权利最完整的主体。软件作品是开发者从事智力创作活动所取得的智力成果,是脑力劳动的结晶。其开发创作行为使开发者直接取得该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九条明确规定“软件著作权属于软件开发者”,即以软件开发的事实来确定著作权的归属,谁完成了计算机软件的创作开发工作,其软件的著作权就归谁享有。
                      职务开发软件著作权的归属
                      职务软件作品是指公民在单位任职期间为执行本单位工作任务所开发的计算机软件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十三条作了明确的规定,即公民在单位任职期间所开发的软件,如果是执行本职工作的结果,即针对本职工作中明确指定的开发目标所开发的;或者是从事本职工作活动所预见的结果或者自然的结果,则该软件的著作权属于该单位;或者主要使用了单位的专用设备、未公开的专门信息等物资技术条件所开发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软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规定,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公民作为某单位的雇员时,如其开发的软件属于执行本职工作的结果,该软件著作权应当归单位享有。若开发的软件不是执行本职工作的结果,其著作权就不属于单位享有。如果该雇员主要使用了单位的设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十三条第三款的规定,其著作权不能属于该雇员个人享有。
                      对于公民在非职务期间创作的计算机程序,其著作权属于某项软件作品的开发单位,还是从事直接创作开发软件作品的个人,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三条标准确定。
                      (1)所开发的软件作品不是执行其本职工作的结果。
                      任何受雇于一个单位的人员,都会被安排在一定的工作岗位和分派相应的工作任务。完成分派的工作任务就是他的本职工作,本职工作的直接成果也就是其工作任务的不断完成。当然,具体工作成果又会产生许多效益、产生范围更广的结果。但是,该条标准指的是雇员本职工作最直接的成果。若雇员开发创作的软件不是执行本职工作的结果,则构成非职务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条件之一。
                      (2)开发的软件作品与开发者在单位中从事的工作内容无直接联系。
                      如果该雇员在单位担任软件开发工作,引起争议的软件作品不能与其本职工作中明确指定的开发目标有关,软件作品的内容也不能与其本职工作所开发的软件的功能、逻辑思维和重要数据有关。雇员所开发的软件作品与其本职工作没有直接的关系,则构成非职务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第二个条件。
                      (3)开发的软件作品未使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
                      开发创作软件作品所使用的物质技术条件,即开发软件作品所必须的设备、数据、资金和其他软件开发环境,不属于雇员所在的单位所有。没有使用受雇单位的任何物质技术条件构成非职务软件著作权的第三个条件。
                      雇员进行本职工作以外的软件开发创作,必须同时符合上述三个条件,才能算是非职务软件作品,雇员个人才享有软件著作权。常有软件开发符合前两个条件,但使用了单位的技术情报资料、计算机设备等物质技术条件的情况。处理此种情况较好的方法是对该软件著作权的归属应当由单位和雇员双方协商确定,如对于公民在非职务期间利用单位物质条件创作的与单位业务范围无关的计算机程序,其著作权属于创作程序的作者,但作者许可第三人使用软件时,应当支付单位合理的物质条件使用费,如计算机机时费等。若通过协商不能解决,按上述三条标准作出界定。
                      合作开发软件著作权的归属
                      合作开发软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订立协议,共同参加某项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并分享软件著作权的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十条规定:“由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作开发的软件,其著作权的归属由合作开发者签订书面合同约定。无书面合同或者合同未作明确约定,合作开发的软件可以分割使用的,开发者对各自开发的部分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但是,行使著作权时,不得扩展到合作开发的软件整体的著作权。合作开发的软件不能分割使用的,其著作权由合作开发者共同享有,通过协商一致行使;如不能协商一致,又无正当理由,任何一方不得阻止他方行使除转让权以外的其他权利,但是所得收益应合理分配给所有合作开发者。”根据此规定,对合作开发软件著作权的归属应掌握以下4点:
                      (1)由两个以上的单位、公民共同开发完成的软件属于合作开发的软件。对于合作开发的软件,其著作权的归属一般是由各合作开发者共同享有。但如果有软件著作权的协议,则按照协议确定软件著作权的归属。
                      (2)由于合作开发软件著作权是由两个以上单位或者个人共同享有,因而为了避免在软件著作权的行使中产生纠纷,规定“合作开发的软件,其著作权的归属由合作开发者签订书面合同约定”。
                      (3)对于合作开发的软件著作权按以下规定执行:“无书面合同或者合同未作明确约定,合作开发的软件可以分割使用的,开发者对各自开发的部分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但是,行使著作权时,不得扩展到合作开发的软件整体的著作权。合作开发的软件不能分割使用的,其著作权由合作开发者共同享有,通过协商一致行使;如不能协商一致,又无正当理由,任何一方不得阻止他方行使除转让权以外的其他权利,但是所得收益应合理分配给所有合作开发者。”
                      (4)合作开发者对于软件著作权中的转让权不得单独行使。因为转让权的行使将涉及软件著作权权利主体的改变,所以软件的合作开发者在行使转让权时,必须与各合作开发者协商,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方能行使该项专有权利。
                      委托开发的软件著作权的归属
                      委托开发的软件作品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委托软件作品。委托开发软件作品著作权关系的建立,一般由委托方与受委托方订立合同而成立。委托开发软件作品关系中,委托方的责任主要是提供资金、设备等物质条件,并不直接参与开发软件作品的创作开发活动。受托方的主要责任是根据委托合同规定的目标开发出符合条件的软件。关于委托开发软件著作权的归属,《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接受他人委托开发的软件,其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者与受委托者签订书面合同约定;无书面合同或者合同未作明确约定的,其著作权由受托人享有。”根据该条的规定,委托开发的软件著作权的归属按以下标准确定:
                      (1)委托开发软件作品须根据委托方的要求,由委托方与受托方以合同确定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而进行开发。因此,软件作品著作权归属应当作为合同的重要条款予以明确约定。对于当事人已经在合同中约定软件著作权归属关系的,如事后发生纠纷,软件著作权的归属仍应当根据委托开发软件的合同来确定。
                      (2)若在委托开发软件活动中,委托者与受委托者没有签订书面协议,或者在协议中未对软件著作权归属作出明确的约定,则软件著作权属于受委托者,即属于实际完成软件的开发者。
                      接受任务开发的软件著作权的归属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一些涉及国家基础项目或者重点设施的计算机软件,往往采取由政府有关部门或上级单位下达任务方式,完成软件的开发工作。对于下达任务开发的软件,其著作权的归属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十二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由国家机关下达任务开发的软件,著作权的归属与行使由项目任务书或者合同规定;项目任务书或者合同中未作明确规定,软件著作权由接受任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根据该规定,国家或上级下达任务开发的软件著作权归属应按以下两条标准确定:
                      (1)下达任务开发的软件著作权的归属关系,首先应以项目任务书的规定或者双方的合同约定为准。
                      (2)下达任务的项目任务书或者双方订立的合同中未对软件著作权归属作出明确的规定或者约定的,其软件著作权属于接受并实际完成开发软件任务的单位。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主体变更后软件著作权的归属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主体,因一定的法律事实而发生变更。如作为软件著作权人的公民的死亡,单位的变更,软件著作权的转让以及人民法院对软件著作权的归属作出裁判等。软件著作权主体的变更必然引起软件著作权归属的变化。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也作了一些规定。因计算机软件主体变更引起的权属变化有以下几种:
                      (1)公民继承的软件权利归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在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期内,软件著作权的继承者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有关规定,继承本条例第八条项规定的除署名权以外的其他权利。”按照该条的规定,软件著作权的合法继承人依法享有继承被继承人享有的软件著作权的使用权、使用许可权和获得报酬权等权利。继承权的取得、继承顺序等均按照继承法的规定进行。
                      (2)单位变更后软件权利归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软件著作权属于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变更、终止后,其著作权在本条例规定的保护期内由承受其权利义务的法人或其他组织享有。”按照该条的规定,作为软件著作权人的单位发生变更(如单位的合并、破产等),而其享有的软件著作权仍处在法定的保护期限内,可以由合法的权利承受单位享有原始著作权人所享有的各项权利。依法承受软件著作权的单位,成为该软件的后续著作权人,可在法定的条件下行使所承受的各项专有权利。一般认为,“各项权利”包括署名权等著作人身权在内的全部权利。
                      (3)权利转让后软件著作权归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二十条规定:“转让软件著作权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计算机软件著作财产权按照该条的规定发生转让后,必然引起著作权主体的变化,产生新的软件著作权归属关系。软件权利的转让应当根据我国有关法规以签订、执行书面合同的方式进行。软件权利的受让者可依法行使其享有的权利。
                      (4)司法判决、裁定引起的软件著作权归属问题。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的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因而在民事权利行使、流转的过程中,难免发生涉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作为标的物的民事、经济关系,也难免发生争议和纠纷。争议和纠纷发生后由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裁定而产生软件著作权主体的变更,引起软件著作权归属问题。因司法裁判引起软件著作权的归属问题主要有4类:第一类是由人民法院对著作权归属纠纷中权利的最终归属作出司法裁判,从而变更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原有归属;第二类是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人为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债务人(债务形成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如合同关系或者损害赔偿关系等),人民法院将其软件著作财产权判归债权人享有抵债;第三类是人民法院作出民事判决判令软件著作权人履行民事给付义务,在判决生效后执行程序中,其无其他财产可供执行,将软件著作财产权执行给对方折抵债务;第四类是根据破产法的规定,软件著作权人被破产还债,软件著作财产权作为法律规定的破产财产构成的“其他财产权利”,作为破产财产由人民法院判决分配。
                      (5)保护期限届满权利丧失。
                      软件著作权的法定保护期限可以确定计算机软件的主体能否依法变更。如果软件著作权已过保护期,该软件进入公有领域,便丧失了专有权,也就没有必要改变权利主体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规定,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主体变更必须在该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期限内进行,转让活动的发生不改变该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期。这也就是说,转让活动也不能延长该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期限。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的鉴别
               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违法行为的鉴别,主要依靠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来判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法律禁止的行为,便是侵犯计算机著作权的违法行为,这是鉴别违法行为的本质原则。对于法律规定不禁止,也不违反相关法律基本原则的行为,不认为是违法行为。在法律无明文具体条款规定的情况下,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法律的基本原则,以及社会主义公共生活准则和社会善良风俗的行为,也应该视为违法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损害他人著作财产权或人身权的行为,总是违法行为。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凡是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者过失对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保护的计算机软件人身权和财产权实施侵害行为的,都构成计算机软件的侵权行为。”该条规定的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情况,是认定软件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法律依据。计算机软件侵权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未经软件著作权人的同意而发表或者登记其软件作品。软件著作人享有对软件作品公开发表权,未经允许著作权人以外的任何其他人都无权擅自发表特定的软件作品。如果实施这种行为,就构成侵犯著作权人的发表权。
                      (2)将他人开发的软件当作自己的作品发表或者登记。此种行为主要侵犯了软件著作权的开发者身份权和署名权。侵权行为人欺世盗名,剽窃软件开发者的劳动成果,将他人开发的软件作品假冒为自己的作品而署名发表。只要行为人实施了这种行为,不管其发表该作品是否经过软件著作人的同意,都构成侵权。
                      (3)未经合作者的同意将与他人合作开发的软件当作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发表或者登记。此种侵权行为发生在软件作品的合作开发者之间。作为合作开发的软件,软件作品的开发者身份为全体开发者,软件作品的发表权也应由全体开发者共同行使。如果未经其他开发者同意,又将合作开发的软件当作自己的独创作品发表,即构成本条规定的侵权行为。
                      (4)在他人开发的软件上署名或者更改他人开发的软件上的署名。这种行为是指在他人开发的软件作品上添加自己的署名,或者替代软件开发者署名以及将软件作品上开发者的署名进行更改的行为。这种行为侵犯了软件著作人的开发者身份权及署名权。此种行为与第二条规定行为的区别主要是对已发表的软件作品实施的行为。
                      (5)未经软件著作权人或者其合法受让者的许可,修改、翻译其软件作品。此种行为是侵犯了著作权人或其合法受让者的使用权中的修改权、翻译权。对不同版本计算机软件,新版本往往是旧版本的提高和改善。这种提高和改善实质上是对原软件作品的修改、演绎。此种行为应征得软件作品原版本著作权人的同意,否则构成侵权。如果征得软件作品著作人的同意,因修改和改善新增加的部分,创作者应享有著作权。
                      (6)未经软件著作权人或其合法受让者的许可,复制或部分复制其软件作品。此种行为侵犯了著作权人或其合法受让者的使用权中的复制权。计算机软件的复制权是计算机软件最重要的著作财产权,也是通常计算机软件侵权行为的对象。这是由于软件载体价格相对低廉,复制软件简单易行效率极高,而销售非法复制的软件即可获得高额利润。因此,复制是常见的侵权行为,是防止和打击的主要对象。当软件著作权经当事人的约定合法转让给转让者以后,软件开发者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该软件,否则也构成本条规定的侵权行为。
                      (7)未经软件著作权人及其合法受让者同意,向公众发行、出租其软件的复制品。此种行为侵犯了著作权人或其合法受让者的发行权与出租权。
                      (8)未经软件著作权人或其合法受让者同意,向任何第三方办理软件权利许可或转让事宜。这种行为侵犯了软件著作权人或其合法受让者的使用许可权和转让权。
                      (9)未经软件著作权人及其合法受让者同意,通过信息网络传播著作权人的软件。这种行为侵犯了软件著作权人或其合法受让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10)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存在着共同侵权行为。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二十三条和二十四条规定的侵权行为,构成共同侵权行为。对行为人并没有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二十三和二十四条规定的行为,但实施了向侵权行为人进行侵权活动提供设备、场所或解密软件,或者为侵权复制品提供仓储、运输条件等行为,构成共同侵权应当在行为人之间具有共同故意或过失。其构成的要件有两个:一是行为人的过错是共同的,而不论行为人的行为在整个侵权行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如何;二是行为人主观上要有故意或过失的过错。如果这个要件具备,各个行为人实施的侵权行为虽然各不相同,也同样构成共同侵权。两个要件如果缺乏一个,不构成共同的侵权,或者是不构成任何侵权。
                      不构成计算机软件侵权的合理使用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八条第四项和第十六条规定,获得使用权或使用许可权(视合同条款)后,可以对软件进行复制而无需通知著作权人,亦不构成侵权。对于合法持有软件复制品的单位、公民在不经著作权人的同意的情况下,亦享有复制与修改权。合法持有软件复制品的单位、公民,在不经软件著作权人同意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自己使用的需要将软件装入计算机,为了存档也可以制作备份复制品,为了把软件用于实际的计算机环境或者改进其功能时也可以进行必要的修改,但是备份制品和修改后的文本不能以任何方式提供给他人,超过以上权利,即视为侵权行为。区分合理使用与非合理使用的判别标准一般有:
                      (1)软件作品是否合法取得。这是合理使用的基础。
                      (2)使用目的是非商业营利性,如果使用的目的是为商业性营利,就不属合理使用的范围。
                      (3)合理使用一般为少量的使用,所谓少量的界限根据其使用的目的以行业惯例和人们的一般常识综合确定。超过通常被认为的少量界限,即可被认为不属于合理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为了学习和研究软件内含的设计思想和原理,通过安装、显示、传输或者存储软件的方式使用软件的,可以不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
                      计算机著作权软件侵权的识别
                      计算机软件明显区别于其他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它具有以下特点:
                      (1)技术性。计算机软件的技术性是指其创作开发的高技术性。具有一定规模的软件的创作开发,一般开发难度大、周期长、投资高,需要良好组织,严密管理,且各方面人员配合协作,借助现代化高技术和高科技工具生产创作。
                      (2)依赖性。计算机程序的依赖性是指人们对其的感知依赖于计算机的特性。著作权保护的其他作品一般都可以依赖人的感觉器官所直接感知。但计算机程序则不能被人们所直接感知,它的内容只能依赖计算机等专用设备才能被充分表现出来,才能被人们所感知。
                      (3)多样性。计算机程序的多样性是指计算机程序表达的多样性。计算机程序的表达较著作权法保护的其他对象特殊,其既能以源代码表达,还可以以目标代码和微码等表达,表达形式多样。计算机程序表达的存储媒体也多种多样,同一种程序分别可以被存储在纸张、磁盘、磁带、光盘和集成电路上等。计算机程序的载体大多数精巧灵便。此外,计算机程序的内容与表达难以严格区别界定。
                      (4)运行性。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性是指计算机程序功能的运行性。计算机程序不同于一般的文字作品,它主要的功能在于使用。也就是说,计算机程序的功能只能通过对程序的使用、运行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计算机程序采用数字化形式存储、转换,复制品与原作品一般无明显区别。
                      根据计算机软件的特点,对计算机软件侵权行为的识别可以将发生争议的某一计算机程序与比照物(权利明确的正版计算机程序)进行对比和鉴别,从两个软件的相似性或完全相同来判断,做出侵权认定。软件作品常常表现为计算机程序的不唯一性,即两个运行结果相同的计算机程序,或者两个计算机软件的源代码程序不相似或不完全相似,前者不一定构成侵权,而后者不一定不构成侵权。
               软件著作权侵权的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
                      侵犯计算机著作权以及有关权益的民事责任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因侵犯著作权发生的后果依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当侵权人侵害他人的著作财产权或著作人身权,造成权利人财产上的或非财产的损失,侵权人不履行赔偿义务,法律即强制侵权人承担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了侵犯计算机著作权的民事责任,即侵犯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侵权人应当按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给予赔偿;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可以按照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给予赔偿。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得不能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五十万元以下的赔偿。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1)未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发表或者登记其软件的。
                      (2)将他人软件当作自己的软件发表或者登记的。
                      (3)未经合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开发的软件当作自己单独完成的作品发表或者登记的。
                      (4)在他人软件上署名或者涂改他人软件上的署名的。
                      (5)未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修改、翻译其软件的。
                      (6)其他侵犯软件著作权的行为。
                      行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了相应的行政责任,即对侵犯软件著作权行为,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非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并可处以每件一百元或者货值金额二至五倍的罚款。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行政责任:
                      (1)复制或者部分复制著作权人软件的。
                      (2)向公众发行、出租、通过信息网络传播著作权人的软件的。
                      (3)故意避开或者破坏著作权人为保护其软件而采取的技术措施的。
                      (4)故意删除或者改变软件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
                      (5)许可他人行使或者转让著作权人的软件著作权的。
                      刑事责任
                      侵权行为触犯刑律的,侵权者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二百一十八条和二百二十条规定,构成侵犯著作权罪、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软件复制品持有人一旦知道了所使用的软件为侵权复制品时,应当履行停止使用、销毁该软件的义务。不履行该义务,软件著作权人可以诉请法院判决停止使用并销毁侵权软件。如果软件复制品持有人在知道所持有软件是非法复制品后继续使用给权利人造成损失的,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软件著作权
        根据《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规定,软件著作权人对其创作的软件产品享有以下9种权利。
        (1)发表权:即决定软件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
        (2)署名权:即表明开发者身份,在软件上署名的权利。
        (3)修改权:即对软件进行增补、删节,或者改变指令、语句顺序的权利。
        (4)复制权:即将软件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权利。
        (5)发行权:即以出售或者赠与方式向公众提供软件的原件或复制件的权利。
        (6)出租权:即有偿许可他人临时使用软件的权利。
        (7)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信息网络方式向公众提供软件的权利。
        (8)翻译权:即将原软件从一种自然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自然语言文字的权利。
        (9)使用许可权、获得报酬权、转让权。
        软件著作权自软件开发完成之日起生效。
        (1)著作权属于公民。著作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的50年(第50年的12月31日)。对于合作开发的,则以最后死亡的作者为准。值得注意的是,在1991实施的上一版条例中,保护期限是25年,而在最新的条例中,已经改为了50年。在作者死亡后,将根据继承法转移除了署名权之外的著作权。
        (2)著作权属于单位。著作权的保护期为50年(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若50年内未发表的,不予保护。单位变更、终止后,其著作权由承受其权利义务的单位享有。
        当得到软件著作权人的许可,获得了合法的计算机软件复制品后,复制品的所有人享有以下权利。
        (1)根据使用的需求,将该计算机软件安装到设备中(计算机、PDA等信息设备)。
        (2)制作复制品的备份,以防止复制品损坏,但这些复制品不得通过任何方式转给其他人使用。
        (3)根据实际的应用环境,对其进行功能、性能等方面的修改。但未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提供修改后的软件。
        如果使用者只是为了学习、研究软件中包含的设计思想、原理,而以安装、显示和存储软件等方式使用软件,可以不经软件著作权人的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
 
        著作权
        根据著作权法及实施条例规定,著作权人对作品享有5种权利:
        (1)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
        (2)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3)修改权:即修改或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
        (4)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
        (5)使用权、使用许可权和获取报酬权、转让权:即以复制、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或者改编、翻译、注释和编辑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权利,以及许可他人以上述方式使用作品,并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
        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著作权的保护是有一定期限的。
        (1)著作权属于公民。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没有任何限制,永远属于保护范围。而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的50年(第50年的12月31日)。作者死亡后,著作权依照继承法进行转移。
        (2)著作权属于单位。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为50年(首次发表后的第50年的12月31日),若50年内未发表的,不予保护。但单位变更、终止后,其著作权由承受其权利义务的单位享有。
        当第三方需要使用时,需得到著作权人的使用许可,双方应签订相应的合同。合同中应包括许可使用作品的方式,是否专有使用,许可的范围与时间期限,报酬标准与方法,以及违约责任等。若合同未明确许可的权力,需再次经著作权人许可。合同的有效期限不超过10年,期满时可以续签。
        对于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而言,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不得侵犯其他著作权。
        (1)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2)为介绍、评论某一个作品或说明某一个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3)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节目或新闻纪录影片中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4)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刊登或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已经发表的社论、评论员文章。
        (5)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6)为学校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
        (7)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8)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和美术馆等为陈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
        (9)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
        (10)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及录像。
        (11)将已经发表的汉族文字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在国内出版发行。
        (12)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更多复习资料
请登录电脑版软考在线 www.rkpass.cn

京B2-20210865 | 京ICP备20200400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051号 | 营业执照
 Copyright ©2000-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软考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