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科目 > 信息系统监理师 >
2009年上半年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第 34 题
知识点 质量特性   ISO   ISO/IEC 9126软件质量模型   第一层   软件质量模型  
关键词 软件质量   质量模型  
章/节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依据  
 
 
ISO/IEC 9126软件质量模型第一层定义了六个质量特性,并为各质量特性定义了相应的质量子特性,其中易分析子特性属于软件的(34)质量特性
 
  A.  可靠性
 
  B.  效率
 
  C.  可维护性
 
  D.  功能性
 
 




 
 
相关试题     软件工程标准 

  第28题    2009年上半年  
某软件在应用初期运行在Windows NT环境中。现该软件需要在UNIX环境中运行,而且必须完成相同的功能。为适应这个要求,软件本身需要进行修改,而所需修改的工作量取决于该软件的(28)。

  第21题    2020年下半年  
( ) 不是对软件质量的描述。

  第24题    2019年上半年  
按照GB/T 16260《软件工程产品质量》标准,软件质量不包括( )。

 
知识点讲解
· 质量特性
· ISO
· ISO/IEC 9126软件质量模型
· 第一层
· 软件质量模型
 
        质量特性
        《信息技术软件产品评价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GB/T 16260—2006)定义了6个质量特性和27个质量子特性,它们以最小的重叠描述了软件质量。
        (1)功能性。与功能及其指定的性质有关的一组软件属性,包括适宜性、准确性、互用性、依从性、安全性。
        (2)可靠性。与软件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内和规定的条件下维持其性能水平有关的一组软件属性,包括成熟性、容错性、可恢复性。
        (3)可用性。与使用的难易程度及规定或隐含用户对使用方式所做的评价有关的软件属性,包括可理解性、易学性、可操作性。
        (4)效率。与在规定条件下软件的性能水平与所用资源量之间的关系有关的一组软件属性,包括时间特性、资特性。
        (5)可维护性。与软件维护的难易程度有关的一组软件属性,包括可分析性、可修改性、稳定性、可测试性。
        (6)可移植性。与软件可从某一环境转移到另一环境的能力有关的一组软件属性,包括适应性、易安装性、一致性、可替换性。
 
        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 ISO)成立于1947年,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国际标准化专门机构,也是联合国的甲级咨询机构。ISO每个标准的制定过程要经历下面的5个步骤。
        (1)每个技术委员会根据其工作范围拟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并报理事会下属的计划委员会批准。
        (2)相应的分技术委员会的工作组根据计划编写原始工作文件,称为工作草案。
        (3)分技术委员会或工作组再把工作草案提交技术委员会或分技术委员会作为待讨论的标准建议,称委员会草案(Committee Draft, CD),而ISO则要给每个CD分配一个唯一的编号,相应的文件被标记为ISO CD××××。委员会草案CD之间的文件叫作建议草案(Draft Proposal, DP)。
        (4)技术委员会将委员会草案发给其成员征求意见。若CD得到大多数成员的同意,则委员会草案(CD)就成为国际标准草案(Draft International Standard, DIS),其编号不变。
        (5)ISO的中央秘书处将DIS分别送给ISO的所有成员国投票表决。有75%的成员国赞成则通过。经ISO的理事会批准以后就成为正式的国际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 IS),其编号不变,标记为ISO××××。
 
        ISO/IEC 9126软件质量模型
        ISO/IEC 9126软件质量模型由3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是质量特性,第二层是质量子特性,第三层是度量指标。标准还定义了6个质量特性:功能性、可靠性、易使用性、效率、可维护性、可移植性,并推荐了21个子特性。
        各质量特性和质量子特性的含义如下。
        1)功能性
        功能性是指与一组功能及其指定的性质的存在有关的一组属性。功能是指能满足规定或隐含需求的那些功能。功能性的子特性如下。
        .适合性:与对规定任务能否提供一组功能以及这组功能是否适合有关规定的软件属性。
        .准确性:与能否得到正确或相符的结果或效果有关的软件属性。
        .互用性:与同其他指定系统进行交互操作的能力有关的软件属性。
        .依从性:使软件服从有关的标准、约定、法规及类似规定的软件属性。
        .安全性:与避免对程序及数据的非授权故意或意外访问的能力有关的软件属性。
        2)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与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内和规定的条件下,软件维持其性能水平有关的能力。可靠性的子特性如下。
        .成熟性:与由软件故障引起失效的频度有关的软件属性。
        .容错性:与在软件错误或违反指定接口的情况下,维持指定的性能水平的能力有关的软件属性。
        .易恢复性:与在故障发生后,重新建立其性能水平并恢复直接受影响数据的能力,以及为达此目的所需的时间和努力有关的软件属性。
        3)易使用性
        易使用性是指与为使用所需的努力和由一组规定或隐含的用户对这样使用所做的个别评价有关的一组属性。易使用性的子特性如下。
        .易理解性:与用户为理解逻辑概念及其应用所需努力有关的软件属性。
        .易学性:与用户为学习其应用(例如操作控制、输入、输出)所需努力有关的软件属性。
        .易操作性:与用户为进行操作和操作控制所需努力有关的软件属性。
        4)效率
        效率是指与在规定条件下,软件的性能水平与所用资源量之间的关系有关的一组属性。效率的子特性如下。
        .时间特性:与响应和处理时间以及软件执行其功能时的吞吐量有关的软件属性。
        .资源特性:与软件执行其功能时,所使用的资源量以及使用资源的持续时间有关的软件属性。
        5)可维护性
        可维护性是指与进行规定的修改所需的努力有关的一组属性。可维护性的子特性如下。
        .易分析性:与为诊断缺陷或失效原因,或为判定待修改的部分所需努力有关的软件属性。
        .易改变性:与进行修改、排错或适应环境变化所需努力有关的软件属性。
        .稳定性:与修改造成未预料效果的风险有关的软件属性。
        .易测试性:与为确认经修改软件所需努力有关的软件属性。
        6)可移植性
        可移植性是指与软件可从某一环境转移到另一环境的能力有关的一组属性。可移植性的子特性如下。
        .适应性:与一软件无须采用有别于为该软件准备的处理或手段就能适应不同的规定环境有关的软件属性。
        .易安装性:与在指定环境下安装软件所需努力有关的软件属性。
        .一致性:使软件服从与可移植性有关的标准或约定的软件属性。
        .易替换性:与一软件在该软件环境中用来替代指定的其他软件的可能和努力有关的软件属性。
 
        第一层
        第一层是浏览器(Browser)层,该层又称为客户(Client)层,它由客户机上的浏览器组成,是一种用户逻辑层,负责与客户互联。
 
        软件质量模型
        从测量的角度看,影响软件质量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可直接测量(如每个功能点的错误)和间接度量(如可用性、可维护性)。每种类型测度都必须发生。
        早期的软件质量模型是1977年McCall和他的同事建立的,提出了影响质量因素的有用的分类。McCall质量模型如下图所示,集中在软件产品的三个重要方面:操作特性(产品运行)、承受可改变能力(产品修订)、新环境适应能力(产品变迁)。
        
        McCall质量模型
        1978年Boehm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了分层结构的软件质量模型,除包含了用户的期望和需要的概念,这一点与McCall相同之外,还包括了McCall模型中没有的硬件特性。Boehm质量模型如下图所示。
        
        Boehm质量模型
        Boehm模型始于软件的整体效用,从系统交付后涉及不同类型的用户考虑。第一种用户是初始顾客,系统做了顾客所期望的事,顾客对系统非常满意;第二种用户是要将软件移植到其他软硬件系统下使用的客户;第三种用户是维护系统的程序员。三种用户都希望系统是可靠有效的。因此,Boehm模型反映了对软件质量的理解,即软件做了用户要它做的;有效地使用系统资源;易于用户学习和使用;易于测试与维护。
        20世纪90年代早期,软件工程组织试图将诸多的软件质量模型统一到一个模型中,并把这个模型作为度量软件质量的一个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1991年颁布了ISO 9126-1991标准《软件产品评价—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我国也于1996年发布了同样的软件产品质量评价标准GB/T 16260-1996。它是一个分层质量模型,有6个影响质量的特性。如下图所示说明了质量特性与质量子特性的层次结构。
        
        ISO 9126质量模型
        标准的软件质量测度是这样建立的:软件质量模型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有6个影响软件质量的主要因素,在标准中称之为“质量特性”。而每个质量特性又可以通过第二层的若干个子特性测量,第二层的每个子特性在评价时要定义并实施若干个度量。当时,ISO 9126资料性的附录中给出了21个子特性。
        ISO 9126的出发点在于使软件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明确的和潜在的需求。这6个质量特性最大可能地涵盖了其他早期质量模型中所有的因素,而且彼此交叉最小。软件质量特性与子特性的定义是从用户的角度、开发者的角度和管理者的角度全方位出发考虑的。因此,ISO 9126-1991在当时是最为先进、严格的质量模型,它划时代地统一了十几年来国际上推出的各种质量模型。



更多复习资料
请登录电脑版软考在线 www.rkpass.cn

京B2-20210865 | 京ICP备20200400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051号 | 营业执照
 Copyright ©2000-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软考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