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讲解
 
       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生命周期和开发模型
知识路径: > 电子商务系统程序设计基础 > 电子商务系统规划 > 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总体规划 > 
被考次数:18次
被考频率: 高频率
总体答错率: 45%
知识难度系数:
考试要求: 了解     
相关知识点:13个
               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生命周期
               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成熟、消亡或更新的过程,电子商务系统也不例外。任何一个电子商务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随着其生存环境的变化,都需要不断维护、修改,当它不再适应的时候就要被淘汰,就要由新系统代替老系统,这种周期循环称为生存周期。
               宏观上讲,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任一个信息系统的生存周期都可以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和维护等五个阶段。
               (1)系统规划阶段。系统规划阶段的任务是对企业的环境、目标、现行系统的状况进行初步调查,根据企业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对建设新系统的需求做出分析和预测,同时考虑建设新系统所受的各种约束,研究建设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根据需要和可能,给出拟建系统的备选方案。对这些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可行性报告审议通过后,将新系统建设方案及实施计划编成系统设计任务书。
               (2)系统分析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系统设计任务书所确定的范围,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描述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指出现行系统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确定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功能要求,即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成果体现在系统说明书中。
               (3)系统设计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系统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要求,考虑实际条件,具体设计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即设计新系统的物理模型。这个阶段的技术文档是《系统设计说明书》。
               (4)系统实施阶段。系统实施阶段是将设计的系统付诸实施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包括程序的编写和调试,人员培训,数据文件转换,计算机等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系统调试与转换等。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几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任务同时展开,必须精心安排、合理组织。
               系统实施是按实施计划分阶段完成的,每个阶段应写出实施进度报告。系统测试之后写出系统测试分析报告。
               (5)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系统投入运行后,需要经常进行维护和评价,记录系统运行的情况,根据一定的规格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评价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对于不能修改或难以修改的问题记录在案,定期整理成新需求建议书,为下一周期的系统规划做准备。
               开发模型
               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开发模型是描述系统开发过程中各种活动如何执行的模型。系统生命周期模型确立了开发和演绎中各阶段的次序限制以及各阶段或机动的准则,确立开发过程所遵守的规定和限制,便于各种活动的协调,便于各种人员的有效通信,有利于活动重用,有利于活动管理。常见的生命周期模型有如下5个模型。
                      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
                      瀑布模型是将软件生命周期各个活动规定为依线性顺序连接的若干阶段的模型。它包括可行性分析、项目开发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它规定了由前至后、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
                      瀑布模型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根据这一模式制定开发计划,进行成本预算,组织开发力量,以项目的阶段评审和文档控制为手段有效地对整个开发过程进行指导,所以它是以文档作为驱动、适合于软件需求很明确的软件项目的模型。
                      但是,瀑布模型在大量的软件开发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它的严重缺点。它是一种理想的线性开发模式,缺乏灵活性,特别是无法解决软件需求不明确或不准确的问题。
                      快速原型模型(Rapid Prototype Model)
                      快速原型模型的第一步是建造一个快速原型,实现客户或未来的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用户或客户对原型进行评价,进一步细化待开发软件的需求。通过逐步调整原型使其满足客户的要求,开发人员可以确定客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第二步则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开发客户满意的软件产品。显然,快速原型方法可以克服瀑布模型的缺点,减少由于软件需求不明确带来的开发风险,具有显著的效果。
                      快速原型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快速地建造出软件原型,一旦确定了客户的真正需求,所建造的原型将被丢弃。因此,原型系统的内部结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迅速建立原型,随之迅速修改原型,以反映客户的需求。
                      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
                      增量模型又称演化模型。大量的软件开发实践表明,许多开发项目在开始时对软件需求的认识是模糊的,因此很难一次开发成功。为了减少因对软件需求的了解不够确切而给开发工作带来的风险,可以在获取了一组基本的需求后,通过快速分析构造出该软件的一个初始可运行版本,这个初始的软件通常称为原型,然后根据用户在使用原型的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原型进行改进,获得原型的新版本。在使用增量模型时,第一个增量往往是实现基本需求的核心产品。核心产品交付用户使用后,经过评价形成下一个增量的开发计划,它包括对核心产品的修改和一些新功能的发布。这个过程在每个增量发布后不断重复,直到产生最终的完善产品。增量模型特别适用于对软件需求缺乏准确认识的情况。
                      螺旋模型(Spiral Model)
                      对于复杂的大型软件,开发一个原型往往达不到要求。螺旋模型将瀑布模型和增量模型结合起来,加入了两种模型均忽略的风险分析,弥补了这两种模型的不足。
                      螺旋模型将开发过程分为几个螺旋周期,每个螺旋周期大致和瀑布模型相符合。在每个螺旋周期分为如下四个工作步骤。
                      ①制订计划。确定软件的目标,选定实施方案,明确项目开发的限制条件。
                      ②风险分析。分析所选的方案,识别风险,消除风险。
                      ③实施工程。实施软件开发,验证阶段性产品。
                      ④用户评估。评价开发工作,提出修正建议,建立下一个周期的开发计划。
                      喷泉模型(Water Fountain Model)
                      喷泉模型是一种以用户需求为动力,以对象作为驱动的模型,适合于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它克服了瀑布模型不支持软件重用和多项开发活动集成的局限性。喷泉模型使开发过程具有迭代性和无间隙性。迭代意味着模型中的开发活动常常需要重复多次,在迭代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软件系统。无间隙是指在开发活动(如分析、设计、编码)之间不存在明显的边界,也就是说,它不像瀑布模型那样,需求分析活动结束后才开始设计活动,设计活动结束后才开始编码活动,而是允许各开发活动交叉、迭代地进行。
 

更多复习资料
请登录电脑版软考在线 www.rkpass.cn

京B2-20210865 | 京ICP备20200400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051号 | 营业执照
 Copyright ©2000-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软考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