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考在线  |  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   |   [请选择科目]
[ 成为 VIP会员 ]        登录  |  注册      我的  购物车
 
科目切换  联系我们 
    
  |   [请选择科目]

VIP:有效提升20分!  真题  历年真题 (可免费开通)/  百科全书/ 机考模拟平台/  最难真题榜/  自测/  攻打黄金十二宫/  真题检索/  真题下载/  真题词库
知识   必会知识榜/  最难知识榜/  知识点查询/      文档   学习计划/  精华笔记/  试题文档     纸质图书   《百科全书》HOT!!/         /        首页/  2025年上半年专区/  手机版/ 
免费智能真题库 > 历年试卷 > 电子商务设计师 > 2011年下半年 电子商务设计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第13题      
  知识点:   数据流图   分析模型   结构化分析
  关键词:   分析模型   接口   结构化分析        章/节:   电子商务系统程序设计基础       

 
利用结构化分析模型进行接口设计时,应以(13)为依据。
 
 
  A.  数据流图
 
  B.  实体-关系图
 
  C.  数据字典
 
  D.  状态-迁移图
 
 
 确定 并 查看答案解析     知识点讲解  我要标记      有奖找茬      上一题        下一题 
 

 
  第69题    2018年下半年  
   52%
在采用结构化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时,根据分解与抽象的原则,按照系统中数据处理的流程,用( )来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从而完成分析..
  第70题    2015年下半年  
   26%
可行性分析就是根据系统的环境、资源等条件,判断新系统的建设项目是否有必要、有可能开始进行,可行性包括运行可行性、(70)、..
  第33题    2010年下半年  
   48%
以下关于可行性分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33)
   知识点讲解    
   · 数据流图    · 分析模型    · 结构化分析
 
       数据流图
        结构化分析(Structured Analysis,SA)方法是一种面向数据流的需求分析方法,也是一种建模活动。适用于分析大型数据处理系统,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现在已经得到广泛的使用。
        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自顶向下逐层分解。分解和抽象是人们控制问题复杂性的两种基本手段。对于一个复杂的问题,人们很难一下子考虑问题的所有方面和全部细节,通常可以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再分解成若干个更小的问题,经过多次逐层分解,每个最底层的问题都是足够简单,容易解决的,于是复杂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个过程就是分解的过程。
        SA方法的分析结果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套分层的数据流图、一本数据词典、一组小说明(也称加工逻辑说明)、补充材料。
        数据流图或称数据流程图(Data Flow Diagram,DFD),是一种便于用户理解、分析系统数据流程的图形工具。它摆脱了系统的物理内容,精确地在逻辑上描述系统的功能、输入、输出和数据存储等,是系统逻辑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DFD的基本成份
               DFD的基本成份及其图形表示方法如下图所示。
               
               DFD的基本成份
               (1)外部实体(外部主体)。外部实体是指存在于软件系统之外的人员或组织,它指出系统所需数据的发源地和系统所产生的数据的归宿地。
               (2)加工。加工描述了输入数据流到输出数据流之间的变换,也就是输入数据流经过什么处理后变成了输出数据流。每个加工有一个名字和编号。编号能反映出该加工位于分层DFD中的哪个层次和哪张图中,也能够看出它是哪个加工分解出来的子加工。
               (3)数据存储。数据存储用来表示存储的数据,每个数据存储都有一个名字。
               (4)数据流。数据流由一组固定成分的数据组成,表示数据的流向。值得注意的是,DFD中描述的是数据流,而不是控制流。除了流向数据存储或从数据存储流出的数据流不必命名外,每个数据流都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名字,以反映该数据流的含义。
               分层数据流图的画法
               (1)画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把整个软件系统看作一个大的加工,然后根据系统从哪些外部实体接收数据流,以及系统发送数据流到哪些外部实体,就可以画出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图,这张图称为顶层图。
               (2)画系统的内部。将顶层图的加工分解成若干个加工,并用数据流将这些加工连接起来,使得顶层图中的输入数据经过若干个加工处理后变换成顶层图的输出数据流。这张图称为0层图。从一个加工画出一张数据流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这个加工的分解。
               可以用下述的方法来确定加工:在数据流的组成或值发生变化的地方应画一个加工,这个加工的功能就是实现这一变化;也可根据系统的功能确定加工。
               确定数据流的方法:当用户把若干个数据看作一个整体来处理(这些数据一起到达,一起加工)时,可把这些数据看成一个数据流。
               对于一些以后某个时间要使用的数据可以组织成一个数据存储来表示。
               (3)画加工的内部。把每个加工看作一个小系统,该加工的输入输出数据流看成小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流。于是可以用与画0层图同样的方法画出每个加工的DFD子图。
               (4)对第(3)步分解出来的DFD子图中的每个加工,重复第(3)步的分解,直至图中尚未分解的加工都足够简单(也就是说这种加工不必再分解)为止。至此,得到了一套分层数据流图。
               对图和加工进行编号
               对于一个软件系统,其数据流图可能有许多层,每一层又有许多张图。为了区分不同的加工和不同的DFD子图,应该对每张图和每个加工进行编号,以利于管理。
               (1)父图与子图。假设分层数据流图里的某张图(记为图A)中的某个加工可用另一张图(记为图B)来分解,称图A是图B的父图,图B是图A的子图。在一张图中,有些加工需要进一步分解,有些加工则不必分解。因此,如果父图中有n个加工,那么它可以有0~n张子图(这些子图位于同一层),但每张子图都只对应于一张父图。
               (2)编号。顶层图只有一张,图中的加工也只有一个,所以不必编号。0层图只有一张,图中的加工号可以分别是0.1,0.2,…或者是1,2,…。子图号就是父图中被分解的加工号。图的加工号由图号、圆点和序号组成。例如,某图中的某加工号为2.4,这个加工分解出来的子图号就是2.4,子图中的加工号分别为2.4.1,2.4.2,…。
               应注意的问题如下。
               ①适当地为数据流、加工、数据存储、外部实体命名,名字应反映该成分的实际含义,避免空洞的名字。
               ②画数据流而不要画控制流。
               ③每条数据流的输入或者输出是加工。
               ④一个加工的输出数据流不应与输入数据流同名,即使它们的组成成分相同。
               ⑤允许一个加工有多条数据流流向另一个加工,也允许一个加工有两个相同的输出数据流流向两个不同的加工。
               ⑥保持父图与子图平衡。也就是说,父图中某加工的输入输出数据流必须与它的子图的输入输出数据流在数量和名字上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父图的一个输入(或输出)数据流对应于子图中几个输入(或输出)数据流,而子图中组成这些数据流的数据项全体正好是父图中的这一个数据流,那么它们仍然算是平衡的。
               ⑦在自顶向下的分解过程中,若一个数据存储首次出现时只与一个加工有关,那么这个数据存储应作为这个加工的内部文件而不必画出。
               ⑧保持数据守恒。也就是说,一个加工所有输出数据流中的数据必须能从该加工的输入数据流中直接获得,或者是通过该加工能产生的数据。
               ⑨每个加工必须既有输入数据流,又有输出数据流。
               ⑩在整套数据流图中,每个数据存储必须既有读的数据流,又有写的数据流。但在某一张子图中可能只有读没有写,或者只有写没有读。
 
       分析模型
        9.3.1节从用户的观点对系统进行了用例建模,但获得了用例并不意味着分析的结束,还要对需求进行深入研究,获取关于问题域本质内容的分析模型。分析模型描述系统的基本逻辑结构,展示对象和类如何组成系统(静态模型),以及它们如何保持通信实现系统行为(动态模型)。
        为了使模型独立于具体的开发语言,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概念性问题上而不是软件技术问题上,这些技术的起始点就是领域模型。领域模型又称为概念模型或域模型,也就是找到代表那些事物与概念的对象,即概念类。概念类可以从用例模型中获得灵感,经过完善将形成分析模型中的分析类。在迭代开发过程中,每一个用例对应一个类图,描述参与这个用例实现的所有概念类,用例的实现主要通过交互图来表示。
        建立分析模型包括以下基本活动:
        (1)发现领域对象,定义概念类。发现类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广泛应用的莫过于“名词动词法”。它的主要规则是从名词与名词短语中提取对象与属性;从动词与动词短语中提取操作与关联;而所有格短语通常表明名词应该是属性而不是对象。
        (2)识别对象的属性。属性是描述对象静态特征的一个数据项。可以与用户进行交谈,提出问题来帮助寻找对象的属性。属性是概念类所拥有的特性,从概念建模的角度看,属性越简单越好,要保持属性的简单性,应该做到4个方面:仅定义与系统责任和系统目标有关的属性;使用简单数据类型来定义属性;不使用可由其他属性导出的属性(冗余属性);不为对象关联定义属性。最后,要对属性加以说明,包括名称和解释、数据类型,以及其他的一些要求。
        (3)识别对象的关系,包括建立类的泛化关系、对象的关联关系。理清类之间的层次关系,决定类之间的关系类型,确定关系的多重性和角色的导向性。多重性指定所在类可以实例化的对象数量(重数),即该类的多少个对象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可以与另一个类的一个对象相关联;导向性表示可以通过关联从源类导向到目标类,也就是说给定关联一端的对象就能够容易并直接地得到另一端的对象。
        (4)为类添加职责。找到了反映问题域本质的主要概念类,而且还理清它们之间的协作关系之后,我们就可以为这些类添加其相应的职责。类的职责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分别是类所维护的知识、类能够执行的行为。可以使用状态图来描述系统中单个对象的行为。
        (5)建立交互图。多个对象的行为通常采用对象交互来表示,UML 2.0提供的交互图有顺序图、交互概览图、通信图和定时图。每种图出于不同视点对行为有不同的表现能力,其中最常用的是顺序图,几乎可以用在任何系统的场合。顺序图的基本元素有对象、参与者、生命线、激活框、消息和消息路线,其中消息是顺序图的灵魂。
        :在整个开发的过程中,分析模型是不断演变的,最初的分析模型主要是围绕着领域知识进行的,对现实的事物进行建模。而后,则不断地加入设计的元素,演变成为运行于计算机上的架构和结构。其演变过程中最主要的变化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根据鲁棒分析和交互分析的结果,补充类的属性和操作,不断地细化其内容,更细致地刻化类之间的关联关系,以便体现代码的核心。
        (2)添加许多与计算机实现相关的技术类,以体现系统的实现结构。
        (3)利用分析模式、设计模式对类模型进行优化。
 
       结构化分析
        SA方法使用抽象模型的概念,按照软件内部数据传递、变换的关系,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直至找到满足功能要求的所有可实现的软件为止。SA方法给出一组帮助系统分析人员产生功能规约的原理与技术。它一般利用图形表达用户需求,使用的手段主要有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及判定树等。
        SA方法的步骤如下:
        (1)分析当前的情况,做出反映当前物理模型的数据流图(Data Flow Diagram, DFD)。
        (2)推导出等价的逻辑模型的DFD。
        (3)设计新的逻辑系统,生成数据字典和基元描述。
        (4)建立人机接口,提出可供选择的目标系统物理模型的DFD。
        (5)确定各种方案的成本和风险等级,据此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
        (6)选择一种方案。
        (7)建立完整的需求规约。
   题号导航      2011年下半年 电子商务设计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本试卷我的完整做题情况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第13题    在手机中做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