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智能真题库 > 历年试卷 > 电子商务设计师 > 2013年下半年 电子商务设计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第24题      
  知识点:   数据库技术基本理论   数据库   数据库系统
  关键词:   数据库系统   数据   数据库        章/节:   Web 设计基础       

 
以下关于数据库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24)。
 
 
  A.  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与用户应用程序联系紧密、不能独立
 
  B.  数据库系统避免了所有的数据冗余
 
  C.  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一致性仅指数据类型一致
 
  D.  数据库系统增强了数据共享、减少了数据冗余
 
 
 

 
  第30题    2014年下半年  
   55%
数据库设计的标准结构为三级模式、二级映射,该结构的主要作用是(30)。
  第64题    2020年下半年  
   48%
数据库的概念设计阶段,( )是常用的概念数据模型。
  第17题    2019年下半年  
   69%
在数据库系统中,最小的存取单位是(17)。
   知识点讲解    
   · 数据库技术基本理论    · 数据库    · 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技术基本理论
        电子商务是利用电子网络进行的商务活动,这里的电子网络主要是指Internet和基于Internet技术的Intranet(企业内部网)、Extranet(企业外部网)。其进行的商务活动不仅包含电子数据交换所涉及的电子交易,还包括电子函件交流、网上站点宣传和利用Internet技术改造的其他传统应用。但电子商务应用的前提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数据库技术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所以,要深入理解电子商务就应该先了解数据库的一些基本理论。
               数据模型
               模型就是对现实世界特征的模拟和抽象,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对于具体的模型人们并不陌生,如航模飞机、地图和建筑设计沙盘等都是具体的模型。最常用的数据模型分为概念数据模型和基本数据模型。
               (1)概念数据模型,也称信息模型,是按用户的观点对数据和信息建模,是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第一层抽象,强调其语义表达功能,易于用户理解,是用户和数据库设计人员交流的语言,主要用于数据库设计。这类模型中最著名的是实体联系模型,简称E-R模型。
               (2)基本数据模型。它是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是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用于DBMS的实现。基本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Object Oriented Model)。
               数据库结构的基础是数据模型,是用来描述数据的一组概念和定义。数据模型的三要素是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的约束条件。
               .数据结构。是所研究的对象类型的集合,是对系统静态特性的描述。
               .数据操作。对数据库中各种对象(型)的实例(值)允许执行的操作的集合,包括操作及操作规则。如操作有检索、插入、删除和修改,操作规则有优先级别等。数据操作是对系统动态特性的描述。
               .数据的约束条件。是一组完整性规则的集合。也就是说,对于具体的应用数据必须遵循特定的语义约束条件,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有效和相容。
               关系数据库
               (1)基本概念。关系数据库是以关系模型为基础的数据库,它利用关系来描述现实世界。关系模型有三部分组成:数据结构、关系操作集合、关系的完整性。
               .数据结构。在关系模型中,无论是实体还是实体之间的联系均由单一的结构类型即关系来表示。
               .关系操作。关系代数(或等价的关系演算)中并、交、差、选择、投影、连接等。关系模型给出了关系操作的能力和特点,但不对DBMS的语言给出具体的语法要求,关系语言的特点是高度的非过程化。其操作方式的特点是集合操作,即操作的对象和结果是集合,称为一次一集合的方式,而不是一次一记录的方式。
               .关系完整性。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自己定义的完整性。实体完整性是保证数据库中记录的唯一性,即每个记录的主键不能为空值也不能与其他记录的主键相同。参照完整性是保证表与表之间语意上的完整性,即当一个表引用在另一个表中定义的实体时,要保证这个实体的有效性。这两种完整性是关系模型必须满足的约束条件,应该由关系系统自动支持。而用户自定义完整性反映了用户的要求,是用户自行定义的。
               (2)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结构化查询语言(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SQL)的理论是在1974年被提出的,并在IBM公司的System R上实现。由于它功能丰富、使用方式灵活、语言简洁易学等优点,在计算机工业界和用户中备受青睐,很快得以推广。后来,美国国家标准局(ANSI)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先后批准SQL作为关系数据库语言的美国及国际标准。至此,SQL就成为关系数据库的标准语言,关系数据库系统一般都支持标准SQL语句。所以,尽管当今不同品牌的关系数据库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人们都可以通过标准SQL语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这就大大减轻了用户的负担。
               SQL虽被称为“查询语言”,其功能却不仅仅是查询,它的功能包括数据定义、数据操纵、数据库控制、事务控制四个方面,是一个综合、通用、功能强大的关系数据库语言。其中:
               .数据定义。用于定义和修改数据库对象。如CREATE TABLE(创建表)、DROP TABLE(删除表)等。
               .数据操纵。对数据的增、删、改和查询操作。如SELECT(查询数据)、INSERT(插入记录)、DELETE(删除记录)、UPDATE(修改数据)等。
               .数据库控制。控制用户对数据库的访问权限。如GRANT(授予权利)、REVOKE(取消权利)等。
               .事务控制。控制数据库系统事务的运行。如COMMIT(事务提交)、ROLLBACK(事务撤销)等。
               SQL有如下几个比较突出的优点。
               .一体化。SQL可以完成包括数据库定义、修改、删除、数据更新、数据查询等数据库生命周期中的全部活动,给用户使用带来很多方便。
               .灵活。SQL有两种使用方式。一种是联机交互使用,另一种是嵌入某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程序中。这两种方式的语法结构是统一的。这样既给用户带来了灵活的选择余地,又不会带来不一致的困扰。
               .高度非过程化。与高级编程语言相比,SQL对数据库的操作方面是非常有优势的。使用SQL用户只需提出“做什么”,不用了解实现的细节,复杂的过程均由系统自动完成。
               .语言简洁,易学易用。
               (3)关系数据的规范化理论。为了使数据库设计的方法走向完备,人们提出规范化理论。规范化可以使关系的结构简化,更加有规律,存储尽量减少冗余,使数据库设计得更为合理。规范化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保证库中每一个分量都不可再分;②消除冗余存储,简化检索操作;③消除插入异常和删除异常。
               数据库系统的建立
               数据库系统是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它的任务就是把系统中大量的数据按一定的模型组织起来,以便及时、准确地提供给用户。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各部分是否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及如何结合,关键在数据库。因此只有对数据库进行合理的逻辑设计和有效的物理设计才能开发出完善而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是整个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
               建设数据库系统一般要分为两步:一是设计和建立高效的数据库(DB),二是设计和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其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
               
               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
 
       数据库
        数据库(DataBase,DB)是指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系统使用的所有数据存储在一个或几个数据库中。
 
       数据库系统
        简单地说,数据库系统就是基于数据库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这样一个系统包括以下内容。
        ①以数据为主体的数据库。
        ②管理数据库的系统(DBMS)。
        ③支持数据库系统的计算机硬件环境和操作系统环境。
        ④管理和使用数据库系统的人——数据库管理员。
        1)数据库的定义和特征
        数据库,顾名思义就是存放数据的仓库,这种想当然的理解是不准确的。数据库对应的英文单词是DataBase,如果直译则是数据基地;而数据仓库则另有其词DataWarehouse。所以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不是同义词,数据仓库是在数据库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一新的应用领域。
        数据库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门成熟的技术,但却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严格的定义。数据库是相互关联数据的集合,这是大家公认的数据库的基本特征之一。下面一段话概括了数据库应该具备的一些特征,也可以把它作为数据库的定义。
        数据库是相互关联数据的集合,它用综合的方法组织数据,具有较小的数据冗余,可供多个用户共享,具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具有安全控制机制,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允许并发地使用数据库,能有效、及时地处理数据,并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1)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不是孤立的,数据与数据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也就是说,在数据库中不仅要能够表示数据本身,还要能够表示数据与数据之间的联系。比如在学籍管理中,有学生和课程两类数据,在数据库中除了要存放这两类数据之外,还要存放哪些学生选修了哪些课程或哪些课程由哪些学生选修这样的信息,这就反映了学生数据和课程数据之间的联系。
        (2)用综合的方法组织数据。数据库能够根据不同的需要按不同的方法组织数据,如可以用顺序组织方法、索引组织方法、聚集(Cluster)组织方法等。
        (3)低冗余与数据共享。由于在数据库技术之前,数据文件都是独立的,所以任何数据文件都必须含有满足某应用的全部数据。比如,人事部门有一个职工文件,教育部门也有一个职工文件,两个部门的职工文件中都有"职工基本情况"的数据,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数据是重复存储的,如果还有第三、第四个部门也有类似的职工文件,那么重复存储所造成的空间浪费是很大的。在数据库中,可以共享类似"职工基本情况"这样的共用数据,从而降低数据的冗余度。
        (4)数据具有较高的独立性。数据独立性是指数据的组织和存储方式与应用程序互不依赖、彼此独立的特性。在数据库技术之前,数据文件的组织方式和应用程序是密切相关的,当改变数据结构时,相应的应用程序也必须随之修改,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应用程序的开发代价和维护代价。而数据库技术却可以使数据的组织和存储方法与应用程序互不依赖,从而大大降低应用程序的开发代价和维护代价。
        (5)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数据库技术要能够保证数据库中的数据是安全、可靠的。数据库要有一套安全机制,以便可以有效地防止数据库中的数据被非法使用或非法修改;数据库还要有一套完整的备份和恢复机制,以便保证当数据遭到破坏时(软件或硬件故障引起的),能立刻将数据完全恢复,从而保证系统能够连续、可靠地运行。
        (6)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的正确性。保证数据正确的特性在数据库中称为数据完整性。在数据库中可以通过建立一些约束条件保证数据库中的数据是正确的。比如输入年龄小于0或者大于200时,数据库能够主动拒绝这类错误。
        (7)数据可以并发使用并能同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数据库中的数据是共享的,并且允许多个用户同时使用同一数据,这就要求数据库能够协调一致,保证各个用户之间对数据的操作不发生矛盾和冲突,即在多个用户同时使用数据库的情况下,能够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正确性。
        2)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的各种功能和特性,并不是数据库中的数据所固有的,而是靠管理或支持数据库的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DBMS)提供的。一个完备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应该具备上一节提到的各种功能,其任务就是对数据资源进行管理,并且使之能为多个用户共享,同时还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完整性、一致性,并要保证数据的高度独立性。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功能。
        (1)数据库定义功能。可以定义数据库的结构和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可以定义数据库中数据之间的联系,可以定义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和保证完整性的触发机制等。
        (2)数据库操纵功能。可以完成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操纵,可以装入、删除、修改数据,可以重新组织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可以完成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等操作。
        (3)数据库查询功能。可以以各种方式提供灵活的查询功能,可以使用户方便地使用数据库中的数据。
        (4)数据库控制功能。可以完成对数据库的安全性控制、完整性控制、多用户环境下的并发控制等各方面的控制。
        (5)数据库通信功能。在分布式数据库或提供网络操作功能的数据库中还必须提供数据库的通信功能。
        3)数据库管理员
        从事数据库管理工作的人员称为数据库管理员(DataBase Administrator, DBA)。DBA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既有技术方面的工作,又有管理方面的工作,要参加数据库开发和使用的全部工作。总体来说,DBA的工作可以概括如下。
        (1)在数据库规划阶段要参与选择和评价与数据库有关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要与数据库用户共同确定数据库系统的目标和数据库应用需求,要确定数据库的开发计划。
        (2)在数据库设计阶段要负责数据库标准的制定和共用数据字典的研制,要负责各级数据库模式的设计,要负责数据库安全、可靠方面的设计。
        (3)在数据库运行阶段首先要负责对用户进行数据库方面的培训;要负责数据库的转储和恢复;要负责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维护;要负责监视数据库的性能,并调整、改善数据库的性能,提高系统的效率;要继续负责数据库安全系统的管理;要在运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数据库的发展
        数据库的核心任务是数据管理,它包括数据的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等。数据管理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1)人工管理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是指计算机诞生的初期(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这个时期的计算机技术,从硬件看还没有磁盘这样的可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从软件看没有操作系统,更没有管理数据的软件。这个时期数据管理的特点如下。
        ①数据不保存。因为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一般也不需要长期保存数据,只是在完成某一个计算或课题时才将数据输入,然后不仅原始数据不保存,计算结果也不保存。
        ②没有文件的概念。这个时期的数据组织必须由每个程序的程序员自行组织和安排。
        ③一组数据对应一个程序。每组数据只对应一个应用,即使两个程序用到相同的数据,也必须各自定义、各自组织,数据无法共享、无法相互利用和互相参照。因此,程序和程序之间有大量的数据重复。
        ④没有形成完整的数据管理的概念。由于以上几个特点及没有对数据进行管理的软件系统,所以这个时期的每个程序都要包括数据存取方法、输入输出方法和数据组织方法等。因为程序是直接面向存储结构的,所以存储结构的任何一点修改,都会导致程序的修改,程序与数据不具有独立性。
        (2)文件系统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是指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从那时起,计算机不仅大量用于科学计算,也开始大量用于信息管理。像磁盘这样的直接存取存储设备也已经出现,在软件方面也有了操作系统和高级语言,还有了专门用于数据管理的软件,即文件系统(或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部分)。这个阶段的数据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①数据可以长期保存在磁盘上,也可以反复使用,即可以经常对文件进行查询、修改、插入和删除等操作。
        ②操作系统提供了文件管理功能和访问文件的存取方法,程序和数据之间有了数据存取的接口,程序开始通过文件名和数据打交道,可以不再关心数据的物理存放位置。因此,这时也有了数据的物理结构和数据的逻辑结构的区别。程序和数据之间有了一定的独立性。
        ③文件的形式已经多样化。由于有了磁盘这样的直接存取存储设备,文件也就不再局限于顺序文件,也有了索引文件、链表文件等。因而,对文件的访问可以是顺序访问,也可以是直接访问。但文件之间是独立的,它们之间的联系要通过程序去构造,文件的共享性还比较差。
        ④有了存储文件以后,数据就不再仅仅属于某个特定的程序,而是可以由多个程序反复使用。但文件结构的设计仍然是基于特定的用途,程序仍然是基于特定的物理结构和存取方法编制的。因此,数据的存储结构和程序之间的依赖关系并未根本改变。
        ⑤数据的存取基本上以记录为单位。
        (3)数据库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数据库技术的诞生既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做依托,又有数据管理的需求做动力。数据库的数据不再是面向某个应用或某个程序,而是面向整个企业(组织)或整个应用。
   题号导航      2013年下半年 电子商务设计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本试卷我的完整做题情况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第24题    在手机中做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