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考在线  |  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   |   [请选择科目]
[ 成为 VIP会员 ]        登录  |  注册      我的  购物车
0
 
科目切换  联系我们 
    
  |   [请选择科目]

VIP:有效提升20分!  真题  历年真题 (可免费开通)/  百科全书/ 机考模拟平台/  最难真题榜/  自测/  攻打黄金十二宫/  真题检索/  真题下载/  真题词库
知识   必会知识榜/  最难知识榜/  知识点查询/      文档   学习计划/  精华笔记/  试题文档     纸质图书   《百科全书》HOT!!/         /        首页/  2025年上半年专区/  手机版/ 
免费智能真题库 > 历年试卷 > 网络管理员 > 2022年上半年 网络管理员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第33题      
  知识点:   以太网技术基础   链路
  关键词:   链路聚合   链路        章/节:   局域网技术基础       

 
下列关于链路聚合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链路聚合可以增加带宽
 
  B.  链路聚合遵循IEEE 802.3ad协议
 
  C.  链路聚合可以实现负载分担
 
  D.  链路聚合只存在活动接口
 
 
 确定 并 查看答案解析     知识点讲解  我要标记      有奖找茬      上一题        下一题 
 

 
  第36题    2010年上半年  
   40%
IEEE 802.3规定的最小帧长是(36)字节。
  第36题    2020年下半年  
   21%
以太网帧格式中的FCS标记表示的是(36)。
  第35题    2019年上半年  
   49%
在以太网标准中规定的最小帧长是(35)字节,最小帧长是根据(36)设定的。
   知识点讲解    
   · 以太网技术基础    · 链路
 
       以太网技术基础
               IEEE 802.3的帧结构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的功能是以太网的核心技术,决定了以太网的主要性能。MAC子层又分为帧的封装/解封和媒体访问控制两个功能模块。IEEE 802.3帧结构主要包括前导码、帧首定界符、目的地址、源地址、长度、数据链路层协议单元和帧校验序列等。
               以太网的跨距
               系统的跨距表示了系统中任意两个站点间的最大距离范围,媒体访问控制方式CSMA/CD约束了整个共享型快速以太网系统的跨距。
               双绞线介质100Base-TX在使用两个中继器的情况下跨距为205m,光纤介质在不使用中继器的情况下,跨距可达到412m。双绞线和光纤通过中继器混合连接时,双绞线一侧跨距是100m,连接路由器或主干交换机的光纤一侧跨距可达225m。
               交换型以太网
               传统以太网受到CSMA/CD制约,所有站均在争用媒体而共同分割带宽,属于"共享型"以太网。为了解决共享式以太网的问题,于是产生了交换型以太网。交换型以太网的特点是用交换机代替集线器,交换机可以使多个用户同时使用此网络。交换型以太网的主要优点如下。
               ①每个端口可以连接站点,也可以连接网段。
               ②系统的最大带宽可以达到端口带宽的n倍(其中n为端口数)。
               ③交换机连接了多个网段,每个网段都是独立隔离的。
               ④被交换机隔离的独立网段上的数据流信息不会随意广播到其他端口,具有一定的数据安全性。
               全双工以太网
               传统的共享介质以太网受到CSMA/CD约束,只以半双工模式工作,网络在同一时间不能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全双工以太网与传统半双工以太网的技术区别在于:每个端口和交换机背板之间都存在两条逻辑通路。每个端口可以同时接收和发送帧,不再受到CSMA/CD约束,已无碰撞域存在,在端口发送帧时不会再发生帧的碰撞。
               对于网络中的客户机,发送和接收负载不均衡,使用全双工方式连接客户机,可延伸距离;对于服务器,发送和接收负载较为均衡,使用全双工操作方式,可增加带宽;对于交换机,使用全双工操作方式,在延伸连接距离和拓展带宽上均能受益。
               以太网交换机的部署
               在部署以太网交换机时,目前广泛采用的模式是级联(Uplink)和堆叠(Stack)模式。级联模式是最常规的一种交换机扩展方式。级联模式是通过双绞线或光纤,一般在交换机的前面板上有专门的级联口,如果没有也可以用交叉线来级联。级联模式是通过端口进行的,级联后的交换机是上下级关系。
               堆叠模式通常是为了扩展带宽用的,堆叠采用的是交换机的背板叠加,使多个工作组交换机形成一个工作组堆,从而提供高密度的交换机端口,堆叠中的交换机就像一个交换机一样,配置一个IP即可。它是一种芯片级上的连接,常见的堆叠有菊花堆叠和矩阵堆叠两种方式。
               堆叠模式是一种集中管理的端口扩展技术,不能提供拓扑管理,没有国际标准,且兼容性较差。但是,对于那些对带宽要求较高并需要大量端口的单节点局域网,堆叠模式可以提供比较优秀的转发性能和方便的管理特性。级联模式是组建网络的基础,可以灵活利用各种拓扑、冗余技术,对于那些对带宽要求不高且级联层次很少的网络,级联方式可以提供最优化的性能。可见,级联模式和堆叠模式的优点和缺点都十分鲜明,单纯地运用任何一种模式,都不会最大限度地优化网络。在实际应用时,往往采用级联和堆叠的混合模式。
               VLAN技术
               1)关于VLAN
               最早的VLAN技术是在1996年由Cisco公司提出的,IEEE于1999年6月颁布了用于标准化VLAN实现方案的IEEE 802.1Q协议标准草案。
               VLAN的中文名称是虚拟局域网,是为了解决以太网的广播问题和安全性而提出的一种协议,它在以太网帧的基础上增加了VLAN头,用VLAN ID把用户划分为更小的工作组,限制不同工作组间的用户访问,每个工作组就是一个虚拟局域网。虚拟局域网的好处是可以限制广播,并能形成虚拟工作组,动态管理网络。
               2)VLAN分类
               VLAN的一般分类为基于端口划分的VLAN、基于MAC地址划分的VLAN、基于网络层协议划分的VLAN和根据IP组播划分的VLAN等4个类别。
               每个交换机都有一个默认的VLAN,即VLAN1。用户在配置交换机时,一般从VLAN2开始配置各个VLAN。
               三层交换
               三层交换又称为多层交换或IP交换,是将传统的交换机与传统的路由器结合起来的网络设备,它既可以完成传统交换机的端口交换功能,又可以完成部分路由器的路由功能。三层交换技术的出现,既解决了局域网中网段划分之后网段中的子网必须依赖路由器进行管理的局面,又解决了传统路由器低速、复杂所造成的网络瓶颈问题。简单地说,三层交换技术就是"二层交换,三层转发"。应用广泛的三层交换主要包括3Com公司的Fast IP和Fire、Cisco公司的NetFlow和标记等交换技术。
 
       链路
        链路(link)指的是从发信点到收信点(即从信源到信宿)的一串结点和线路。链路通信是指端到端的通信。
        计算机网络从逻辑结构上可以分成两部分:负责数据处理、向网络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及网络服务的外层用户资源子网和负责数据转发的内层通信子网。通信子网由分组交换结点(简记为R)及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负责在主机(Host,H)间传输分组。资源子网由连在网上的主机构成,为网上用户提供共享资源,入网途径和方法。局域网中的每台主机都通过网卡连接到传输介质上,网卡负责在各个主机间传递数据,显然,网卡和传输介质构成了局域网的通信子网,而主机集合则构成了资源子网。用户子网指的是由主计算机、终端、通信控制设备、连网外设、各种软件资源等组成。通信子网分为点对点通信子网和广播式通信子网。它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结合型、专用型和公用型,如下图所示。
        
        网络的组织形式
        计算机网络也可以看作是在物理上分布的相互协作的计算机系统。其硬件部分除了单体计算机、光纤、同轴电缆以及双绞线等传输媒体之外,还包括插入计算机中用于收发数据分组的各种通信网卡(在操作系统中,这些网卡不当成一种外部设备),把多台计算机连接到一起的集线器(hub,该设备近年正逐步被相应的交换机取代),扩展带宽和连接多台计算机用的交换机(switch)以及负责路径管理、控制网络交通情况的路由器或ATM交换机等。其中路由器或ATM交换机是构成广域网络的主要设备,而交换机和集线则是构成局域网络的主要设备。这些设备都可看作一种专用的计算机。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是一个由不同传输媒体构成的通信子网,与这个通信子网连接的多台地理上分散的具有唯一地址的计算机,将数据划分为不同长度分组进行传输和处理的协议软件以及应用系统所组成的传输和共享信息的系统。
   题号导航      2022年上半年 网络管理员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本试卷我的完整做题情况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第33题    在手机中做本题
    在线人数   共计 10432人 在线 
    lifeng7572..     fber.gaoqi..     liang.1007..     805023188@..     zsy851@soh..     guanketao@..
    lydia_com@..     morica2006..     miao2001on..     faxx99@sin..     hwf228@163..     li_jiejia@..
    jjyxr@163...     zhangleiha..     sunshine-y..     showecn@gm..     316187005@..     zhaoshen19..
    yutianlin1..     touchswhj@..     wangrueilu..     hxhedd@126..     chj868_szb..     linsz.hn@1..
    rsong@inte..     haiyang322..     475640102@..     guyazhe200..     zhenjqing@..     tjqin2008@..
    yangfan135..     qiufengdag..     lzzq545003..     freeman.ta..     yd_2008@16..     329005901@..
    hongye12@2..     85533516@q..     zsjthao@16..     xuehenan2@..     wxjyhl@163..     469820555@..

本网站所有产品设计(包括造型,颜色,图案,观感,文字,产品,内容),功能及其展示形式,均已受版权或产权保护。
任何公司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部分或全部,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京B2-20210865 | 京ICP备20200400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051号 | 营业执照 | Copyright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软考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