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智能真题库 > 历年试卷 >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 2018年上半年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第52题      
  知识点:   变更管理   变更请求   成本管理   监控   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员   评估
  关键词:   变更初审   变更管理   变更申请   变更效果评估   成本管理   配置管理员   文档   变更   配置管理        章/节:   配置管理基础       

 
做好变更管理可以使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管理更加有效。关于变更工作程序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① 及时,正式的提出变更,且留下书面记录
② 变更初审的常见方式为变更申请文档的格式校验
③ 变更方案论证首先是对变更请求是否可行实现进行论证
④ 审查过程中,客户根据变更申请及评估方案,决定是否变更项目基准
⑤ 发出变更通知并组织实施
⑥ 变更实验的过程监控配置管理员负责基准的监控
⑦ 变更效果评估中的首要评估依据是项目的基准
⑧ 基准调整后,需要判断项目是否已纳入正轨
 
 
  A.  ②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②③④
 
  D.  ⑤⑥⑦⑧
 
 
 

 
  第63题    2012年下半年  
   34%
在配置管理中,用于管理当前基线和控制对基线的变更的配置库是(63).
  第45题    2010年下半年  
   23%
项目进行过程中,客户要求进度提前,围绕整体变更管理,项目经理以下做法,正确的是(45)。
  第63题    2009年下半年  
   46%
以下有关基线的叙述,错误的是(63)。
   知识点讲解    
   · 变更管理    · 变更请求    · 成本管理    · 监控    · 配置管理    · 配置管理员    · 评估
 
       变更管理
        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的变更
        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的变更有如下特点:
        .变更的不可避免性。
        .变更的复杂性。
        项目变更常见的原因如下:
        .产品范围定义的过失或疏忽。
        .项目范围定义的过失或疏忽。
        .增值变更。
        .应对风险的紧急计划或回避计划。
        .项目执行过程与项目基准要求不一致。
        .外部事件。
        变更管理的任务
        变更管理的主要任务如下:
        .分析变更:研究变更的必要性、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
        .记录和追踪变更。
        .采取措施保证变更在受控状态下进行。
        变更管理流程
        变更管理过程的一般程序如下:
        (1)提出与接收变更申请。
        变更提出应当以正式的方式进行,并留下书面记录。
        (2)对变更进行初审。
        变更初审的目的如下:
        .对变更提出方施加影响,确认变更的必要性。
        .格式校验,完整性校验,确保评估所需信息准备充分。
        .在干系人间就提出供评估的变更信息达成共识。
        变更初审常见方式为变更申请文档的审核流转。
        (3)变更方案论证。
        对变更申请进行技术评估和经济评估,以供CCB决策。
        (4)项目变更控制委员会审查。
        变更控制委员会(CCB)决定是否批准变更申请。
        (5)对否决的变更申请进行记录并通知相关人员,对批准的变更申请发出变更通知并开始实施。
        (6)对变更实施进行监控。
        (7)对变更效果进行评估。
 
       变更请求
        变更请求是关于修改任何文档、可交付成果或基准的正式提议。变更请求被批准之后将会引起对相关文档、可交付成果或基准的修改,也可能导致对项目管理计划其他相关部分的更新。其他变更请求包括必要的预防措施或纠正措施,用来防止以后的不利后果。变更请求可以是直接或间接的,可以由外部或内部提出,可能是自选或由法律/合同所强制的。
        变更请求可以包括:
        .纠正措施:为使项目工作绩效重新与项目管理计划一致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
        .预防措施:为确保项目工作的未来绩效符合项目管理计划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
        .缺陷补救:为了修正不一致的产品或产品组件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
        .更新:对正式受控的项目文件或计划等进行的变更,以反映出修改或增加的意见或内容。
 
       成本管理
               系统成本管理范围
               系统成本性态是指成本总额对业务量的依存关系。业务量是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水平的标志量。它可以是产出量也可以是投入量;可以使用实物量、时间度量,也可以使用货币度量。当业务量变化以后,各项成本有不同的性态,大体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
                      企业信息系统的固定成本,也叫做初始成本项,是为购置长期使用的资产而发生的成本。这些成本一般以一定年限内的折旧体现在会计科目中,并且折旧与业务量的增加无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费用及场所成本,包括计算机房、办公室及其他设备用房如测试室、培训室、空调等;硬件购置、安装成本;软件购置、开发成本。
                      (2)人力资源成本,主要指IT人员较为固定的工资或培训成本。
                      (3)外包服务成本,即从外部组织购买服务的成本,它可以是购买应用系统开发服务,也可以是数据中心的建设,因此成本中包括硬件软件等不同成本类型,但由于服务提供方不愿提供详细的成本数据等原因,很难将外包服务成本分解为最基本的成本类型,因此将它单独列出作为一类。
                      运行成本
                      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成本,也叫做可变成本,是指日常发生的与形成有形资产无关的成本,随着业务量增长而正比例增长的成本。IT人员的变动工资、打印机墨盒、纸张、电力等的耗费都会随着IT服务提供量的增加而增加,这些就是IT部门的变动成本。
               系统预算及差异分析
               成本管理以预算成本为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并以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比较,衡量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纠正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超过预期目标。因此完整的成本管理模式应包括:预算;成本核算及IT服务计费;差异分析及改进措施。
                      预算
                      预算是指组织按照一定的业务量水平及质量水平,估计各项成本、计算预算成本,并以预算成本为控制经济活动的依据,衡量其合理性。当实际状态和预算有了较大差异时,要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编制预算是以预算项目的成本预测及IT服务工作量的预测为基础的。
                      预算的编制方法主要有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其选择依赖于企业的财务政策。增量预算是以去年的数据为基础,考虑本年度成本、价格等的期望变动,调整去年的预算。在零基预算下,组织实际所发生的每一活动的预算最初都被设定为零。为了在预算过程中获得支持,对每一活动必须就其持续的有用性给出有说服力的理由。即详尽分析每一项支出的必要性及其取得的效果,确定预算标准。零基预算方法迫使管理当局在分配资源前认真考虑组织经营的每一个阶段。这种方法通常比较费时,所以一般几年用一次。
                      .预算项目的成本预测。预算项目一般按照成本项目划分,一旦确定一般要保持稳定,这样一是可以使企业了解其成本变动趋势,进行纵向比较,也可以与其他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二是为成本管理活动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处理基础,如折旧可以按照成本类型的不同分别进行处理。
                      在预算编制时,各预算项目的成本一般都是未知的,如加班工资、外部网收费等,因此必须对其进行预测。预测这些成本是以从前IT会计年度的成本数据为基础或以未来工作量的预测为基础进行的。IT成本管理必须谨慎地估计不可控制的成本的变化。
                      .IT服务工作量预测。IT工作量是成本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编制预算的时候,要预测未来IT工作量。不仅成本管理活动需要估计工作量,在服务级别管理和容量管理中也需要对工作量进行预测。工作量预测将以工作量的历史数据为基础,考虑数据的更新与计划的修改,得出未来的IT工作量。
                      成本核算及IT服务计费
                      IT服务计费是指向接受IT部门服务的业务部门(客户)收取费用,进行成本效益核算的过程。IT服务计费包括确定收费对象和选择计算收费额的方法。良好的IT服务计费是以存在有效的会计系统、完善的成本核算为前提。如果接受IT服务的客户是组织外部的客户,则将收取费用作为提供服务的回报,如果接受IT服务的客户是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则用模拟方式进入适当的会计科目,以反映IT部门的活动效果及其对应部门的活动耗费。
                      进行IT服务计费的目的有两个:防止成本转移带来的部门间责任转嫁,使每个责任中心都能作为单独的组织单位进行业绩评价;IT服务计费系统所确定的转移价格作为一种价格引导业务部门采取明智的决策,IT部门据此确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数量,IT服务需求部门据此确定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但是,这两个目的往往存在矛盾。能够满足评价部门业绩的转移价格,可能引导部门经理采取并非对企业而言最理想的决策;而能够正确引导部门经理的转移价格可能使某个部门获利水平很高而另一个部门面临亏损。因此很难找到理想的转移价格,而只能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基本满意的解决办法。
                      差异分析及改进
                      IT会计人员将每月、每年成本、收益、工作量、服务水平等的实际数据与相应的预算、计划数据相比较,确定其差额,发现有无例外情况。对存在的例外情况要进行差异分析。
                      差异分析是指确定差异的数额,将其分解为不同的差异项目,并在此基础上调查发生差异的具体原因并提出分析报告。通过差异分析,找到造成差异的原因、分清责任、采取纠正行动,以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
               TCO总成本管理
               确定一个特定的IT投资是否能给一个企业带来积极价值是一个很具争论性的话题。企业一般都是只把目光放在直接投资上,比如软硬件价格、操作或管理成本。但是IT投资的成本远不止这些。通常会忽视一些间接成本,例如教育、保险、酬金、终端用户平等支持、终端用户培训以及停工引起的损失。这些因素也是企业实现一个新系统的成本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另外技术适应性或者综合成本也是企业采用系统时需要充分考虑的一个问题。
               准确地估计以及跟踪与一项IT投资相关的成本对很多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企业核算系统通常也不会跟踪跨企业的IT成本。很多企业允许或者鼓励使用部门预算进行IT购置。其他企业在功能的或者其他各种各样的商业条目中掩盖了与使用和管理技术投资相关的成本。
               TCO模型面向的是一个由分布式的计算、服务台、应用解决方案、数据网络、语音通信、运营中心以及电子商务等构成的IT环境。TCO同时也将度量这些设备成本之外的因素,如IT员工的比例、特定活动的员工成本、信息系统绩效指标,终端用户满意程度的调查也被经常包含在TCO的指标之中。这些指标不仅支持财务上的管理,同时也能对其他与服务质量相关的改进目标进行合理性考察和度量。
               在大多数TCO模型中,以下度量指标中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直接成本及间接成本。所谓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定义如下。
               (1)直接成本。与资本投资、酬金以及劳动相关的预算内的成本。比如软硬件费用、IT人员工资、财务和管理费用、外部采购管理,以及支持酬劳等。
               (2)间接成本。与IT服务交付给终端用户相关的预算外的成本。比如与终端用户操作相关的成本,例如教育、培训、终端用户开发或执行、本地文件维护等。与停工相关的成本还包括中断生产、恢复成本,或者解决问题成本。
               通过TCO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IT的真实成本平均超出购置成本的5倍之多,其中大多数的成本并非与技术相关,而是发生在持续进行的服务管理的过程中。
               TCO会产生一个与企业成本相关的由货币度量的数值。许多企业希望能将自己的成本信息与其他同类组织的进行比较。事实上,这些数据只有当被用来与其他在TCO方面作为行业标杆的组织进行比较,或与本组织之前的度量结果进行比较得出取得进步(或退步)的结论时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监控
        主要包括故障监控和性能、流量、负载等状态监控,这些监控关系到集群的健康运行及潜在问题的及时发现与干预。
        (1)服务故障、状态监控:主要是对服务器自身、上层应用、关联服务数据交互监控;例如针对前端Web Server,就可以有很多种类型的监控,包括应用端口状态监控,便于及时发现服务器或应用本身是否崩溃、通过ICMP包探测服务器健康状态,更上层可能还包括应用各频道业务的监控,这些只是一部分,还有多种监控方式,依应用特点而定。还有一些问题需解决,如集群过大,如何高性能地进行监控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2)集群状态类的监控或统计,为合理管理调优集群提供数据参考,包括服务瓶颈、性能问题、异常流量、攻击等问题。
 
       配置管理
        随着信息系统软件版本不断变化,开发时间的紧迫以及多平台开发环境的采用,使得软件开发、维护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包括对当前多种软件的开发和维护、保证产品版本的精确、重建先前发布的产品、加强开发政策的统一和对特殊版本需求的处理等等。
        信息系统软件配置管理是一种应用于整个软件工程过程的标识、组织和控制修改的围绕软件资产的管理技术。界定软件的组成项目,对每个项目的变更进行管控(版本控制),并维护不同项目之间的版本关联,以使软件在开发过程中任一时间的内容都可以被追溯。其关键活动包括:配置管理计划、配置项管理、版本控制、变更控制、配置审计、状态报告等。
               配置管理计划
               根据信息系统软件运维制度和规范、标准,制定配置管理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该项目对配置管理的要求。
               (2)实施配置管理的责任人、组织及其职责。
               (3)需要开展的配置管理活动及其进度安排。
               (4)采用的方法和工具等。
               配置与配置项
               “配置”是在技术文档中明确说明并最终组成软件产品的功能或物理属性。因此“配置”包括了即将受控的所有产品特性,及其内容及相关文档,软件版本,变更文档,软件运行的支持数据,以及其他一切保证软件一致性的组成要素。
               为了方便对“配置”进行管理,“配置”经常被划分为各类配置项,这类划分是进行软件配置管理的基础和前提。配置项是一组软件功能或者物理属性的组合,在配置管理过程中,配置项被作为一个单一的实体对待。配置项包括各种管理文档和技术文档,源程序与目标代码,以及运行所需的各种数据等。同时,应该建立配置库来管理所有的配置项。
               版本控制
               版本是表示一个配置项具有一组定义的功能的一种标识。随着功能的增加,修改或删除,配置项的版本随之演变。应当记录每个软件配置项的所有历史记录,并记录该软件配置项由何人创建,何人在何时因何原因进行了修改等信息,以及对这些软件配置项版本的进行检索和信息查询等活动。
               变更控制
               变更在信息系统软件运维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变更控制是配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评估、协调、批准/拒绝、实施对配置项的变更。
               配置审计
               配置审计是对配置管理的独立的查检过程,确认受控软件配置项满足需求并就绪。其内容如下。
               (1)功能审计:配置项的变更控制是否和配置管理计划中的描述相一致。
               (2)物理审计:配置项的完整性、正确性、一致性和可跟踪性。
               状态报告
               状态报告用来记录和报告有效管理配置所需要的必要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一个已批准的配置标识清单,变更请求当前的处理状态,以及批准的变更的实现情况。配置状态报告可以跟踪对软件的更改的过程,它保证对正在进行和已完成的变更进行记录、监视并通报给相关人员。
 
       配置管理员
        配置管理员(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ficer, CMO)负责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进行配置管理活动,包括:
        .编写配置管理计划。
        .建立和维护配置管理系统。
        .建立和维护配置库。
        .配置项识别。
        .建立和管理基线。
        .版本管理和配置控制。
        .配置状态报告。
        .配置审计。
        .发布管理和交付。
        .对项目成员进行配置管理培训。
 
       评估
        评估测试不只针对物理设备,更重要的是要评估、比较各种网络技术。通常使用模拟测试配置和模拟负载进行子系统(如路由器)和网络技术(如ATM或FDDI等)的评估。评估测试不适用于全局网络,因为全局网络拓扑负载、网络设备太多,不好准确定位引起问题的原因和位置,不能进行有效的比较。多数评估测试在专用的子网测试环境中进行。
        很多公司都有其固定合作的网络设备供应商,如路由器、集线器或交换机的供应商,通常很少再做设备比较测试,但网络技术的比较测试需要经常进行。企业经常面对选择哪种技术以及怎样比较不同技术的问题,所以技术评估是评估测试中很重要的一项。
        在比较设备与技术时,除了使用专用于待测设备或技术的工程负载外,有经验的程序员也使用真实负载,使用真实负载可以了解待测设备或技术在特定环境下的运行性能。通过两种负载模式检测结果的比较,可以获知待测设备还有多少多余容量。
        评估测试与设备或技术的功能/特征测试一样,用于比较待测设备或技术的性能、稳定性、特性、易用性配置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评估测试实质是衰减测试的基础,评估测试中对几种设备或技术进行比较;衰减测试中对同一设备的不同版本进行比较。测试中选择设备的标准也完全可作为验证升级版本工作正常与否的标准。尽可能多地集成在计划/设计阶段进行测试是非常好的方法,最初的产品评估测试可以被开发阶段的可接受性测试和升级阶段的衰减性测试所借鉴。
        评估测试是最常进行的测试,在设备选型、技术选型,以及网络系统升级过程中都要进行或多或少的评估测试。
        用于评估测试的负载模式和测试脚本要能有效覆盖被检测的设备和技术。常使用最好情形(工程负载)和真实负载模式进行测试,两种方式都提供了唯一的、重要的检测结果,测试人员要能够理解、解释测试结果间的不同。
        工程检测结果是被测设备和技术在最理想的情形下测试得到的结果,因此不能在真实运行环境里显示它们的运行性能;真实检测结果能很好地显示待测设备或技术在运行网络环境中的性能,但无法预测设备的总容量。如果时间允许,两种测试都要做。通常测试人员只有时间进行一种测试,一般进行最好情形的测试。许多公开发行的测试报告都是基于最好情形(工程负载)下的测试结果。
        所有的测试配置都是模拟的。用于设备比较的测试配置不一定要代表运行网络的典型配置,任何有效、公正的测试配置都能对被测产品进行很好的比较。然而,测试配置和负载越接近运行网络的配置和负载,测试的结果越能反映被测设备在运行网络中的运行情况。
        在安装和配置测试网络时必须注意:要确保配置中所有测试组件都是最新版本,使测试尽可能地公正和统一,以取得最好的测试结果。在测试非正式版时一定要小心,因为发布日期经常有错误。测试配置中安装了非正式版后,它还可能会变,所以非正式版的测试结果和正式版的测试结果经常不一致,分析非正式版的设备经常会延误项目的进行。
        进行评估测试时,除了被测设备,测试配置中的所有网络组件都要保持不变。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被测设备可以进行公平比较。对于子网,这一点很容易做到(一个网络设备很容易被另一个设备所替代)。
        网络技术评估要比较各种网络技术,因而测试配置中的几个网络组件都需要更换。重要的是不要改变源或目标配置。在配置中不仅通信线路需要更换,路由器也需要更换。传输负载和端点的配置要保持不变。
        需要评估测试计划中的各个测试任务,逐步完成测试、数据收集和数据解释。在评估测试中,各测试进行的先后次序没有关系,因为它们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多次重复进行的。当在测试中发现了新的信息时,以前所做的测试可能要重新进行以确定它的测试结果,或要对以前的测试稍作改变以检验网络运行的其他方面。此外,在评估期间设备提供商经常发布新的版本或非正式的版本,所以各种基于这种设备的测试都要重新进行。
        制定网络设备、技术比较或取舍标准时,不仅要参考评估测试所得的测试结果数据,还要综合考虑其他一些信息,如各设备的性能价格比,但由于没有运行网络的持续和峰值负载要求,所以缺少比较基准,往往将产品评估测试引入歧途。
        最后要根据评估测试所得的数据和图表对网络系统作出总结性评估,并撰写网络系统评估报告。
   题号导航      2018年上半年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本试卷我的完整做题情况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第52题    在手机中做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