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4个阶段:形成(立项)、开发、运维、消亡。4个阶段的内容分别如下:
|
|
|
.形成(立项)阶段:即概念阶段或需求阶段,包括概念形成过程和需求分析过程。
|
|
|
.开发阶段:可分为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及系统验收阶段。
|
|
|
.运维阶段:信息系统通过验收,正式移交给用户以后,就进入运维阶段。
|
|
|
.消亡阶段:信息系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运行下去,应当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初期就注意系统消亡的条件和时机,以及由此而花费的成本。
|
|
|
根据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概念,一般可将信息系统的开发分为5个阶段,即总体规划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系统运行和评价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明确的任务,任务完成后都将交付给下一阶段一定规格的文档,作为下一阶段开发的依据。这种开发过程在直观上就像一级一级的瀑布,所以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也称为“瀑布模型”。如下图所示。
|
|
|
|
|
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中各阶段工作量可用下图表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系统实施阶段所需工作量最大。
|
|
|
|
|
|
|
|
|
|
|
|
|
|
|
|
|
|
|
|
系统分析阶段的目标是为系统设计阶段提供系统的逻辑模型,系统设计阶段再根据这个逻辑模型进行物理方案的设计。
|
|
|
系统分析阶段的内容包括组织结构及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及数据流程分析、用户需求分析、新系统方案等。
|
|
|
|
系统设计阶段则是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设计一套与改进后的管理体制及管理手段相适应的新的信息系统,为系统实施阶段的程序设计、调试提供依据。
|
|
|
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新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处理流程及模块功能设计、安全控制点设计等。
|
|
|
|
系统实施阶段是将系统设计阶段的结果在计算机上实现。将原来文字的设计方案转换成实际可执行的软件系统。
|
|
|
|
|
|
|
|
|
|
信息系统在实施阶段结束之后,就进入到系统运行和评价阶段。只要系统正式运行,系统的维护工作就将伴随着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维护工作主要是对应用系统、数据、代码,以及硬件和网络设备进行维护。针对软件维护的不同性质,系统维护可以划分成4种类型:纠错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
|
|
|
.纠错性维护:指改正在系统开发阶段已发生而系统测试阶段尚未发现的错误。
|
|
|
.适应性维护:指使应用软件适应信息技术变化和管理需求变化而进行的修改。
|
|
|
.完善性维护:是为扩充功能和改善性能而进行的修改,主要是指对已有的软件系统增加一些在系统分析和设计阶段中没有规定的功能与性能特征。
|
|
|
.预防性维护:是为了改进应用软件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为了适应未来的软硬件环境的变化,而主动增加的预防性的新功能,以使应用系统适应各类变化而不被淘汰。
|
|
|
当系统运行一段时间之后,随着对系统应用的不断深入和应用环境的发展变化,有必要对系统进行评价。系统评价的目的是检查系统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是否满足用户要求和系统的各种资源利用效率,提出系统改进和发展方向。系统的评价主要针对两个方面,即系统的性能指标和经济指标。具体地说,就是对系统运行效率、系统运行及维护的费用、系统可靠性、系统的输入输出、系统内信息反馈情况和系统运行平台等进行评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