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智能真题库 > 历年试卷 >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 2019年上半年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第44题      
  知识点:   项目干系人   干系人管理计划   系统工程   系统管理   信息系统工程
  关键词:   干系人管理   监理方   系统管理   项目发起人   项目干系人   项目经理   信息系统工程   干系人   监理   信息系统        章/节: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基础       

 
某大型环保信息系统工程建设项目,项目发起人与项目经理一起识别出如下3类项目干系人:甲方信息系统管理人员、项目组主要技术人员、监理方,并准备针对他们编制干系人管理计划。对此,您的建议是( )。
 
 
  A.  重新识别干系人
 
  B.  编制干系人管理计划
 
  C.  召开干系人管理沟通会议
 
  D.  编制项目进度计划
 
 
 

 
  第33题    2011年下半年  
   26%
每一个项目阶段都以一个或数个(33)为其标志。
  第42题    2017年上半年  
   57%
沟通管理计划包括确定项目干系人的信息和沟通需求,在编制沟通计划时,()不是沟通计划编制的输入。
  第53题    2010年上半年  
   52%
大型项目可能包括一些超出单个项目范围的工作。项目范围是否完成以在(53)中规定的任务是否完成作为衡量标志。
①项目管理..
   知识点讲解    
   · 项目干系人    · 干系人管理计划    · 系统工程    · 系统管理    · 信息系统工程
 
       项目干系人
        定义
        项目干系人(Project Stakeholder),也称为利害相关者,是积极参与项目,或其利益因项目的实施或完成而受到积极或消极影响的个人或组织,他们还会对项目的目标和结果产生影响。项目管理团队必须明确项目的干系人,确定其需求,然后对这些需求进行管理和施加影响,确保项目取得成功。
        干系人对项目的影响
        包括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项目管理团队不仅要关注积极的项目干系人,也不能忽略消极项目干系人。项目关键干系人包括:
        .项目经理(Project Manager)
        .顾客/客户(Customer/User)
        .执行组织(Performing Organization)
        .项目团队成员(Project Team Members)
        .项目管理团队(Project Management Team)
        .出资人(Sponsor)
        .有影响力的人(Influencers)
        .项目管理办公室(PMO)
 
       干系人管理计划
        干系人管理计划是项目管理计划的组成部分,为有效调动干系人参与而规定所需的管理策略。
        除了干系人登记册中的资料,干系人管理计划通常还包括:
        .关键干系人的所需参与程度和当前参与程度。
        .干系人变更的范围和影响。
        .干系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潜在交叉。
        .项目现阶段的干系人沟通需求。
        .需要分发给干系人的信息,包括语言、格式、内容和详细程度。
        .分发相关信息的理由,以及可能对干系人参与所产生的影响。
        .向干系人分发所需信息的时限和频率。
        .随着项目的进展,更新和优化干系人管理计划的方法。
 
       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是从整体出发合理开发、设计、实施和运用系统科学的工程技术。它根据总体协调的需要,综合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关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对系统的结构、元素、信息和反馈等进行分析,以达到最优规划、最优设计、最优管理和最优控制的目的。
        霍尔(A.D.Hall)于1969年提出了系统方法的三维结构体系,通常称之为霍尔三维结构,这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基础。霍尔三维结构以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组成的立体空间结构来概括地表示出系统工程的各阶段、各步骤以及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也就是说,它将系统工程活动分为前后紧密相连的7个阶段和7个步骤,并同时考虑到为完成各阶段、各步骤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为解决复杂的系统问题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思想方法。
               逻辑维
               逻辑维是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解决某一大型工程项目时,一般可分为7个步骤:
               (1)明确问题。通过系统调查,尽量全面地搜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把问题讲清楚。
               (2)系统指标设计。选择具体的评价系统功能的指标,以利于衡量所供选择的系统方案。
               (3)系统方案综合。主要是按照问题的性质和总的功能要求,形成一组可供选择的系统方案,方案是按照问题的性质和总的功能要求,形成一组可供选择的系统方案。
               (4)系统分析。分析系统方案的性能、特点、对预定任务能实现的程度,以及在评价目标体系上的优劣次序。
               (5)系统选择。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从各入选方案中择出最佳方案。
               (6)决策。在分析、评价和优化的基础上作出裁决并选定行动方案。
               (7)实施计划。这是根据最后选定的方案,将系统付诸实施。
               以上7个步骤只是一个大致过程,其先后并无严格要求,而且往往可能要反复多次,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时间维
               时间维是系统的工作进程。对于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从制定规划起一直到更新为止,全部过程可分为7个阶段:
               (1)规划阶段。即调研阶段,目的在于谋求活动的规划与战略。
               (2)拟定方案。提出具体的计划方案。
               (3)研制阶段。作出研制方案及生产计划。
               (4)生产阶段。生产出系统的零部件及整个系统,并提出安装计划。
               (5)安装阶段。将系统安装完毕,并完成系统的运行计划。
               (6)运行阶段。系统按照预期的用途开展服务。
               (7)更新阶段。即为了提高系统功能,取消旧系统而代之以新系统,或改进原有系统,使之更加有效地工作。
               知识维
               知识维是完成各阶段、各步骤所需的专业科学知识。系统工程除了要求为完成上述各步骤、各阶段所需的某些共性知识外,还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各种专业技术,霍尔把这些知识分为工程、医药、建筑、商业、法律、管理、社会科学和艺术等。各类系统工程,如军事系统工程、经济系统工程、信息系统工程等,都需要使用其他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过程规定安全性和系统管理如何协同工作,以保护机构的系统。系统管理的过程是:软件升级;薄弱点扫描;策略检查;日志检查;定期监视。
        要及时安装操作系统和服务器软件的最新版本和修补程序。因为不断会有一些系统的漏洞被发现,通常软件厂商会发布新的版本或补丁程序以修补安全漏洞,保持使用的版本是最新的可以使安全的威胁最小。要进行必要的安全配置,应在系统配置中关闭存在安全隐患的、不需要的服务,比如:FTP、Telnet、finger、login、shell、BOOTP、TFTP等,这些协议都存在安全隐患,所以要尽量做到只开放必须使用的服务,关闭不经常用的协议及协议端口号。要加强登录过程的身份认证,设置复杂的、不易猜测的登录密码,严密保护账号密码并经常变更,防止非法用户轻易猜出密码,确保用户使用的合法性,限制未授权的用户对主机的访问。严格限制系统中关键文件的使用许可权限,加强用户登录身份认证,严格控制登录访问者的操作权限,将其完成的操作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充分利用系统本身的日志功能,对用户的所有访问做记录,定期检查系统安全日志和系统状态,以便及早发现系统中可能出现的非法入侵行为,为管理员的安全决策提供依据,为事后审查提供依据。还要利用相应的扫描软件对操作系统进行安全性扫描评估、检测其存在的安全漏洞,分析系统的安全性,提出补救措施。
 
       信息系统工程
        简单地说,信息系统就是输入数据,通过加工处理,产生信息的系统。
        面向管理是信息系统的显著特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可以定义为:结合管理理论和方法,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问题,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的系统。管理模型、信息处理模型、系统实现的基础条件三者的结合产生现实信息系统,如下图所示。
        
        信息系统
        管理模型指系统服务对象领域的专门知识,以及分析和处理该领域问题的模型,也称为对象的处理模型。信息处理模型指系统处理信息的结构和方法。管理模型中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在信息处理模型中转化为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加工、使用的规则。系统实现的基础条件指可供应用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从事对象领域工作的人员,以及对这些资源的控制与融合。
        从事信息系统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广阔的商务知识,懂得利用信息技术增强组织性能,有较强的分析和评判思维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正确的伦理价值观,如下图所示。
        
        信息系统专业人员的四个基本能力
               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信息系统具有数据的输入、传输、存储、处理、输出等基本功能。
               (1)数据的采集和输入。识别信息有3种方法:一是由决策者识别;二是系统分析员亲自观察识别;三是先由系统分析员观察得到基本信息,再向决策人员调查,加以修正、补充。
               (2)数据的传输。包括计算机系统内和系统外的传输,实质是数据通信,其一般模式如下图所示。
               
               数据传输
               信源即是信息的来源,编码是指把信息变成信号,所谓码,是指按照一定规则排列起来的、适合在信道上传输的符号序列。信道就是信息传递的通道,是传输信息的媒介,信道的关键问题是信道的容量。噪声就是杂音或干扰。译码是编码的反变换,其过程与编码相反。信宿即是信息的接收者,可以是人、机器或者另一个信息系统。
               (3)信息的存储。数据存储的设备目前主要有3种:纸、胶卷和计算机存储器。对数据存储设备的一般按要求是存储容量大且价格便宜。信息存储的概念比数据存储的概念要广,主要问题是确定存储哪些信息、存储多长时间、以什么方式存储、经济上是否合算等,这些问题都要根据系统的目标和要求确定。
               (4)信息的加工。信息加工的范围很大,从简单的查询、排序、归并到负责的模型调试及预测。
               (5)信息的维护。包括经常更新存储器中的数据,使数据保持合用的状态。广义上来讲,包括系统建成后的全部数据管理工作。信息维护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信息的准确、及时、安全和保密。
               (6)信息的使用。指高速度和高质量地为用户提供信息。
               信息系统分类
               信息系统分类方法很多,从应用角度,可以分成人工信息系统和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从独立性角度,可分成独立信息系统和综合信息系统;从处理方式角度可分为批处理信息系统和联机处理信息系统。下面主要介绍以数据环境分类和以应用层次分类。
               (1)以数据环境分类。按照数据环境,可以把信息系统分为数据文件、应用数据库、主题数据库和信息检索系统。数据文件是没有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数据库虽然使用了数据库管理系统,但未实现共享。主题数据库建立了一些数据库与一些具体的应用有很大的独立性,数据经过设计,其存储结构与使用它的处理过程都是独立的,各种数据通过一些共享数据库被联系和体现;在信息检索系统中,一些数据库被组织为能保证信息检索和快速查询的需要,而不是大量的事务管理。
               (2)以应用层次分类。通常,一个组织的管理活动可以分成四级,分别是战略级、战术级、操作级和事务级。与此相对应的,信息系统也分为战略级信息系统(使用者都是企业最高管理层)、战术级信息系统(企业中层经理及其管理部门)、操作级信息系统(服务型企业的业务部门)和事务级信息系统(企业的管理业务人员)。
               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建设周期长、投资大、风险大,比一般技术工程有更大的难度和复杂性。这是因为技术手段复杂;内容复杂,目标多样;投资密度大,效益难以计算;环境复杂多变。
               信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随着其生存环境的变化,要不断维护、修改,当它不再适应的时候就要被淘汰,就要由新系统代替老系统,这种周期循环称为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如下图所示。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从上图可见,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和维护五个阶段。
               系统规划阶段的任务是对企业的环境、目标及现行系统的状况进行初步调查,根据企业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对建设新系统的需求做出分析和预测,同时考虑建设新系统所受的各种约束,研究建设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根据需要与可能,给出拟建系统的备选方案。对这些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审议通过后,将新系统建设方案及实施计划编写成系统设计任务书。
               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系统设计任务书所确定的范围,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描述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指出现行系统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确定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功能要求,即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这个阶段又称为逻辑设计阶段。这个阶段是整个系统建设的关键阶段,也是信息系统建设与一般工程项目的重要区别所在。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成果体现在系统说明书中,这是系统建设的必备文件。它既是给用户看的,也是下一个阶段的工作依据。系统说明书一旦讨论通过,就是系统设计的依据,也是将来验收系统的依据。
               简单地说,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回答系统“做什么”的问题,而系统设计阶段要回答的问题是“怎么做”。该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系统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要求,考虑实际条件,具体设计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也就是设计新系统的物理模型。这个阶段又称为物理设计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技术文档是系统设计说明书。
               系统实施阶段是将设计的系统付诸实施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包括计算机等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程序的编写和调试、人员培训、数据文件转换、系统调试与转换等。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几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任务同时展开,必须精心安排、合理组织。系统实施是按实施计划分阶段完成的,每个阶段应写出实施进展报告。系统测试之后写出系统测试分析报告。
               系统投入运行后,需要经常进行维护和评价,记录系统运行的情况,根据一定的规格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评价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
               除技术人员外,开发的各个阶段需要有业务人员的参加配合。开发的前期需要用户配合系统分析人员做好系统分析工作,后期需要用户承担测试、切换工作。为了使用户配合好开发工作,需要对用户进行培训。下图是各开发阶段人力需求曲线。
               
               各个开发阶段的人力需求
               信息系统的发展
               一个单位或一个地区的信息系统,都要经历由初级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诺兰(Nolan)总结了信息系统发展的规律,在1973年提出了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并在1980年完善了这一理论,人们称之为诺兰模型,如下图所示。
               
               诺兰模型
               (1)初装。从单位购买第1台计算机用于管理部门就开始了初装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初步意识到计算机对管理的作用,有少数人具备了初步应用能力。
               (2)蔓延。计算机初见成效吸引力人们,使信息系统扩散到多数部门,便进入了蔓延阶段。在这一阶段,数据处理能力发展很快,但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如数据具有不一致性、共享性差等。这个阶段的投资迅速增长,但只有一部分系统取得实际效益。
               (3)控制。解决蔓延阶段的问题,要求加强组织协调,对信息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严格的控制代替了自由蔓延。这一阶段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控制阶段投资增长较慢。
               (4)集成。在控制的基础上,硬件重新链接,在软件方面建立集中式数据库和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的系统,这就是集成。诺兰认为前3个阶段属于“计算机时代”,从第4个阶段开始进入“信息时代”。这个阶段由于各种硬件、软件设备大量扩充,投资迅速增长。
               (5)数据管理。集成之后进入数据管理阶段。
               (6)成熟。成熟的信息系统应能满足组织各个管理层次的要求,实现真正的信息资源管理。
   题号导航      2019年上半年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本试卷我的完整做题情况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第44题    在手机中做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