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智能真题库 > 历年试卷 >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 2011年上半年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第33题      
  知识点: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调试   生命周期   项目生命周期
  关键词:   软件开发   生命周期   系统集成   应用软件   开发        章/节:   信息系统及其技术和开发方法       

 
某集成项目包括应用软件开发和现场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团队负责软件开发以及参与现场软件安装调试工作。根据项目生命周期的有关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33)。
 
 
  A.  软件开发团队负责人可以把软件开发和现场安装调试视为两个不同的项目,分别包括各自不同的明显阶段
 
  B.  在软件需求得到确认前不能进行软件开发
 
  C.  按照启动、计划、执行、监督和收尾来划分集成项目生命周期是最合适的
 
  D.  在该项目内部只能有一个生命周期模型
 
 
 

 
  第3题    2017年下半年  
   39%
某大型种植企业今年要建设一个构建在公有云上的企业招投标信息系统,项目经理称现在正在进行软件采购,按照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5阶..
  第3题    2016年上半年  
   32%
典型的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过程中,(2)阶段拟定了系统的目标、范围和要求,而系统各模块的算法一般在(3)阶段确定。
  第18题    2015年上半年  
   36%
以下关于信息系统运维的叙述中,()是不正确的。
   知识点讲解    
   ·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 调试    · 生命周期    · 项目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4个阶段:形成(立项)、开发、运维、消亡。4个阶段的内容分别如下:
        .形成(立项)阶段:即概念阶段或需求阶段,包括概念形成过程和需求分析过程。
        .开发阶段:可分为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及系统验收阶段。
        .运维阶段:信息系统通过验收,正式移交给用户以后,就进入运维阶段。
        .消亡阶段:信息系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运行下去,应当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初期就注意系统消亡的条件和时机,以及由此而花费的成本。
        根据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概念,一般可将信息系统的开发分为5个阶段,即总体规划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系统运行和评价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明确的任务,任务完成后都将交付给下一阶段一定规格的文档,作为下一阶段开发的依据。这种开发过程在直观上就像一级一级的瀑布,所以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也称为“瀑布模型”。如下图所示。
        
        信息系统的开发生命周期
        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中各阶段工作量可用下图表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系统实施阶段所需工作量最大。
        
        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中各阶段工作量
        各阶段目标及其主要工作内容:
        1.总体规划阶段
        总体规划的作用可以分成以下几点:
        .指明组织中建立信息系统的范围和目标。
        .指导信息系统开发。
        .合理分配和利用各种资源。
        .通过规划过程找出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系统的开发范围和目标。
        .信息系统开发的约束条件。
        .组织及其管理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
        .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信息系统建设计划。
        .相关的信息技术发展预测等。
        2.系统分析阶段
        系统分析阶段的目标是为系统设计阶段提供系统的逻辑模型,系统设计阶段再根据这个逻辑模型进行物理方案的设计。
        系统分析阶段的内容包括组织结构及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及数据流程分析、用户需求分析、新系统方案等。
        3.系统设计阶段
        系统设计阶段则是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设计一套与改进后的管理体制及管理手段相适应的新的信息系统,为系统实施阶段的程序设计、调试提供依据。
        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新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处理流程及模块功能设计、安全控制点设计等。
        4.系统实施阶段
        系统实施阶段是将系统设计阶段的结果在计算机上实现。将原来文字的设计方案转换成实际可执行的软件系统。
        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
        .按总体设计方案购置和安装计算机网络系统。
        .软件准备。
        .人力培训。
        .数据准备。
        .投入切换和试运行。
        5.系统运行和评价阶段
        信息系统在实施阶段结束之后,就进入到系统运行和评价阶段。只要系统正式运行,系统的维护工作就将伴随着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维护工作主要是对应用系统、数据、代码,以及硬件和网络设备进行维护。针对软件维护的不同性质,系统维护可以划分成4种类型:纠错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
        .纠错性维护:指改正在系统开发阶段已发生而系统测试阶段尚未发现的错误。
        .适应性维护:指使应用软件适应信息技术变化和管理需求变化而进行的修改。
        .完善性维护:是为扩充功能和改善性能而进行的修改,主要是指对已有的软件系统增加一些在系统分析和设计阶段中没有规定的功能与性能特征。
        .预防性维护:是为了改进应用软件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为了适应未来的软硬件环境的变化,而主动增加的预防性的新功能,以使应用系统适应各类变化而不被淘汰。
        当系统运行一段时间之后,随着对系统应用的不断深入和应用环境的发展变化,有必要对系统进行评价。系统评价的目的是检查系统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是否满足用户要求和系统的各种资源利用效率,提出系统改进和发展方向。系统的评价主要针对两个方面,即系统的性能指标和经济指标。具体地说,就是对系统运行效率、系统运行及维护的费用、系统可靠性、系统的输入输出、系统内信息反馈情况和系统运行平台等进行评价。
 
       调试
        调试的任务就是根据测试时所发现的错误,找出原因和具体的位置,进行改正。调试主要由程序开发人员来进行,谁开发的程序就由谁来进行调试。常用的调试方法有试探法、回溯法、对分查找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生命周期
        IT服务生命周期由规划设计(Planning&Design)、部署实施(Implementing)、服务运营(Operation)、持续改进(Improvement)和监督管理(Supervision)5个阶段组成,简称“PIOIS”。
        (1)规划设计:从客户业务战略出发,以需求为中心,参照ITSS对IT服务进行全面系统的战略规划和设计,为IT服务的部署实施做好准备,以确保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IT服务。
        (2)部署实施:在规划设计基础上,依据ITSS建立管理体系、部署专用工具及服务解决方案。
        (3)服务运营:根据IT服务部署情况,依据ITSS,采用过程方法,全面管理基础设施、服务流程、人员和业务连续性,实现业务运营与IT服务运营的全面融合。
        (4)持续改进:根据IT服务运营的实际情况,定期评审IT服务满足业务运营的情况,以及IT服务本身存在的缺陷,提出改进策略和方案,并对IT服务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和部署实施,以提高IT服务质量。
        (5)监督管理:本阶段主要依据ITSS对IT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并对IT服务供方的服务过程、交付结果实施监督和绩效评估。
 
       项目生命周期
               项目生命周期的定义
               项目生命周期指项目从启动到收尾所经历的一系列阶段。
               项目生命周期通常规定:
               .每个阶段应完成哪些技术工作?
               .每个阶段的交付物应何时产生?对每个交付物如何进行评审、验证和确认?
               .每个阶段都有哪些人员参与?
               .如何控制和批准每个阶段?
               项目阶段的特征:
               .每个项目阶段都以一个或多个可交付成果的完成为标志。
               .项目阶段的结束通常以对完成工作与可交付成果的审查为标志。
               .在未决定是否启动任何其他阶段时,也可以结束一个阶段。
               .阶段的正式完成不包括核准随后的阶段。阶段末审查往往称为阶段放行口、阶段关卡或验收站。
               项目生命周期的特征
               大多数项目生命周期都具有如下特征:
               .在初始阶段,费用和人员水平较低,在中间阶段达到最高,当项目接近结束时则快速下降。
               .项目初始阶段不确定性水平高,因此不能达成项目目标的风险也高,后续阶段完成项目的确定性逐渐变好。
               .随着项目阶段的深入,变更和缺陷修改的费用通常会增加。
               .项目初始阶段,项目干系人影响项目的最终产品特征的能力最高,随着项目的继续逐渐变低。
               项目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的关系
               产品生命周期开始于经营计划,经过构思,到产品,到日常经营和产品退出市场。
               在某些应用领域,项目生命周期可以视为产品生命周期的一部分。
               典型信息系统项目生命周期模型
                      瀑布模型
                      经典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也叫预测型生命周期、完全计划驱动型生命周期。在项目开始时就对产品和可交付成果进行定义,对任何范围变化都要进行仔细管理。
                      瀑布模型一般将软件开发分为可行性分析(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含单元测试)、测试、运行维护等几个阶段,通过顺序执行各个阶段的活动来完成项目。瀑布模型适用于需求明确或很少变更的项目,适用于充分了解拟交付的产品,有厚实的行业实践基础,或者整批一次性交付产品有利于干系人的项目。
                      迭代和增量模型
                      迭代方法是通过一系列重复的循环活动来开发产品,而增量方法是渐进地增加产品的功能。一次迭代中,将执行所有项目管理过程组中的活动。每次迭代结束时,将完成一个或一组可交付成果。后续迭代可能对这些可交付成果进行改进,也可能创造新的可交付成果。
                      RUP是迭代模型的一种,可分四个阶段:初始、细化、构造、移交,这四个阶段的顺序执行就形成了一个周期。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有:
                      .初始阶段:系统地阐述项目的范围,选择可行的系统构架,计划和准备业务案例。
                      .细化阶段:细化构想,细化过程和基础设施,细化构架并选择构件。
                      .构造阶段:资源管理、控制和过程最优化,完成构件的开发并依据评价标准进行测试,依据验收标准评估产品的发布。
                      .移交阶段:同步并使开发的构造增量集成到一致的实施基线中,根据完整的构想和需求集的验收标准评估与实施有关的工程活动的实施基线。
                      迭代和增量模型适用于组织需要管理不断变化的目标和范围,组织需要降低项目的复杂性,或者,产品的部分交付有利于一个或多个干系人,且不会影响最终或整批可交付成果的交付。大型复杂项目通常采用迭代方式来实施,这使项目团队可以在迭代过程中综合考虑反馈意见和经验教训,从而降低项目风险。
                      敏捷方法
                      敏捷方法也被称为适应型生命周期或变更驱动方法,是为了应对大量变更,获取干系人的持续参与而采用的方法。适应型生命周期也包含迭代和增量的概念,但和迭代增量模型不同之处在于,迭代很快(通常2~4周迭代1次),而且所需时间和资源是固定的。
                      敏捷方法是一种应对快速变化的需求的软件开发方法,更强调程序员团队与业务专家之间的紧密协作、面对面的沟通、频繁交付新的软件版本、紧凑而自我组织型的团队,也更注重软件开发中人的作用。
                      敏捷方法适用于需要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需求和范围难以事先确定的情况,或者能够以有利于干系人的方式定义较小的增量改进的情况。
                      V模型
                      V模型如下图所示,左边开发过程的各开发阶段和右边测试过程的各测试阶段相互对应,形成了字母“V”的形状。
                      
                      V模型示意图
                      V模型的价值在于它非常明确地标明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阶段,并且清楚地描述了这些测试阶段和各开发阶段的对应关系。
                      原型化模型
                      原型化模型是为弥补瀑布模型的不足而产生的。
                      原型化模型首先要构造一个快速原型,实现客户或未来的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经过和用户针对原型的讨论和交流,弄清需求以便真正把握用户需要的软件产品是什么样子的。充分了解后,再在原型基础上开发出用户满意的产品。在实际中,原型化经常在需求分析定义的过程中进行。原型化模型减少了瀑布模型因为软件需求不明确而给开发工作带来的风险,因为在原型基础上的沟通更为直观,也为需求分析和定义提供了新的方法。
                      一般有两种原型,即抛弃型原型和进化型原型:
                      .抛弃型原型:此类原型在系统真正实现以后就抛弃不用了。
                      .进化型原型:此类原型的构造从目标系统的一个或多个基本需求出发,通过修改和追加的过程逐渐丰富,演化成为最终的系统。
                      对于复杂的大型软件,开发一个原型往往达不到要求,为减少开发风险,在瀑布模型和原型化模型的基础上演进,出现了螺旋模型以及大量使用的RUP。
                      螺旋模型
                      螺旋模型是一个演化软件过程模型,将原型实现的迭代特征与瀑布模型中控制的和系统化的方面结合起来,使得软件的增量版本的快速开发成为可能。螺旋模型强调了风险分析,特别适用于庞大而复杂的、高风险的系统。
   题号导航      2011年上半年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本试卷我的完整做题情况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第33题    在手机中做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