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智能真题库 > 历年试卷 >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 2011年上半年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第65题      
  知识点:   配置审计   管理标准   基线   配置管理   配置库   配置项   评估   评审   完整性   有效性
  关键词:   基线   技术评审   配置管理库   配置库   配置项   完整性   有效性   正确性   配置管理   评审        章/节:   配置管理基础       

 
某软件企业为规范配置管理活动,确保项目配置管理有效性,避免出现混乱现象,对配置管理库状况进行审计,确定配置库中的配置项和建立的基线的正确性、完整性,并且记录审计结果。该企业的配置审计内容应包括(65)。
评估基线完整性
②检查配置记录是否正确反映了配置项的配置情况
③审查配置项的结构完整性
④对配置项进行技术评审
⑤验证配置项的完备性和正确性
⑥验证是否符合配置管理标准和规程
⑦对审计后提出的各项行动进行跟踪,直到结束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③⑤⑥⑦
 
  C.  ②④⑤⑥⑦
 
  D.  ①②③④⑦
 
 
 

 
  第53题    2019年下半年  
   26%
关于变更管理工作程序,正确的步骤是( )。
①变更实施监控与效果评估
②发出变更通知并组织实施
③提出与..
  第65题    2009年下半年  
   6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配置审核的作用是(65)。
  第62题    2017年下半年  
   64%
某项目进行到系统集成阶段,由于政策发生变化,需要将原互联网用户扩展到手机移动用户,于是项目经理提出变更请求,CCB审批通过后..
   知识点讲解    
   · 配置审计    · 管理标准    · 基线    · 配置管理    · 配置库    · 配置项    · 评估    · 评审    · 完整性    · 有效性
 
       配置审计
        主要任务
        配置审计的主要任务是验证配置项对配置标识的一致性。这种验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功能配置审计,即验证配置项的实际功效是与其需求一致的;二是物理配置审计,即确定配置项符合预期的物理特性,物理特性是指特定的媒体形式。
        功能配置审计一般用以验证:
        .配置项的开发已圆满完成。
        .配置项已达到规定的性能和功能特定。
        .配置项的运行和支持文档已完成并符合要求。
        物理配置审计一般用以验证:
        .每个构建的配置项符合相应的技术文档。
        .配置项与配置状态报告中的信息相对应。
        实施配置审计的意义
        实施配置审计是为了确保项目配置管理的有效性,体现配置管理的最根本要求,不允许出现任何混乱现象,如:
        .防止出现向用户提交不合适的产品,如交付了用户手册的不正确版本。
        .发现不完善的实现,如开发出不符合规格说明的产品或未按变更请求实施变更。
        .找出各配置项间不匹配或不相容的现象。
        .确认配置项已在所要求的质量控制审查之后作为基线入库保存。
        .确认记录和文档保持可追溯性。
        如何实施配置审计
        1.配置审计的时机
        通常选择以下几种情况实施配置审计:
        .信息系统产品交付或是信息系统产品正式发行前。
        .信息系统开发的阶段工作结束之后。
        .在维护工作中定期进行。
        2.配置审计人员
        参与配置审计的审计人员可以包括项目组人员及非项目组人员,例如其他项目的配置管理人员、项目组织的内部审核员及项目组织的配置管理人员。
        3.配置审计工作步骤
        配置审计工作步骤如下:
        (1)由项目经理决定何时进行配置审计工作。
        (2)配置管理组指定该项目的配置审计人员。
        (3)项目经理和配置审计员决定审计范围。
        (4)配置审计员准备配置审计检查单。
        (5)配置审计员进行审计并记录不符合项。
        (6)由项目经理负责消除不符合项。
        (7)配置审计员验证所有发现的不符合项都已得到解决。
 
       管理标准
        软件管理标准包含四个,分别是《GB/T 12505—1990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GB/T 16260—2006软件工程产品质量》《GB/T 12504—1990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以及《GB/T 14394—2008计算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下面分别对这四个标准进行简述。
               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在制定软件配置管理计划时应该遵循的统一的基本要求。
                      软件生存周期
                      软件生存周期是指从软件系统设计对软件系统提出应用需求开始,经过开发,产生出一个满足需求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然后投入运行,直至该软件系统退役为止。期间经历系统分析与软件定义、软件开发以及系统的运行与维护三个阶段。其中软件开发阶段一般又分为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与单元测试、组装与系统测试、安装与验收六个阶段。
                      软件配置
                      软件配置是指一个软件产品在软件生存周期各个阶段所产生的各种形式(机器可读和人工可读)和各种版本的文档、程序及其数据的集合。该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称为该软件产品软件配置中的一个配置项。
                      软件开发库
                      软件开发库是指在软件生存周期的某一个阶段,存放与该阶段软件开发工作有关的计算机可读信息和人工可读信息的库。
                      软件受控库
                      软件受控库是指在软件生存周期某一阶段结束时,存放作为阶段产品而发布的、与软件开发工作有关的计算机可读信息和人工可读信息的库。软件配置管理就是对软件受控库中的各个软件项进行管理,因此软件受控库也称为配置管理库。
                      软件产品库
                      软件产品库是指在软件生存周期的组装与系统测试阶段结束后,存放最终产品而后交付给用户运行或在现场安装的软件的库。
                      功能基线
                      功能基线是指在系统分析与软件定义阶段结束时,经过正式评审和批准的系统设计规格说明书中对待开发软件系统的规格说明;或是指经过项目委托单位和项目承办单位双方签字同意的协议书或合同中所规定的对待开发软件系统的规格说明;或是指由下级申请上级同意,或直接由上级下达的项目任务书中所规定的对待开发软件系统的规格说明。功能基线是最初批准的功能配置标识。
                      指派基线
                      指派基线是指在软件需求分析阶段结束时,经过正式评审和批准的软件需求的规格说明,指派基线是最初批准的指派配置标识。
                      产品基线
                      产品基线是指在软件组装与系统测试阶段结束时,经过正式评审和批准的有关开发软件产品全部配置项的规格说明。产品基线是最初批准的产品配置标识。
               软件工程产品质量
               该标准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为:质量模型、外部度量、内部度量和使用质量的度量。
               软件产品质量模型主要用于评价软件产品和中间产品,它可以根据层次分解为由特性和子特性组成的质量模型。需要注意的是该模型的应用也应该结合具体的环境而有所增删。
               软件产品质量模型以阶段映射的方式描述了过程质量和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其中产品质量又分为内部质量、外部质量和使用质量三个质量视角。
               软件产品质量模型针对外部质量和内部质量,将其进一步映射为六类质量特性以及对应的子特性,描述如下:
                      功能性
                      功能性是指当软件在指定条件下使用时,软件产品提供满足明确和隐含要求的功能的能力。
                      .适合性:指软件产品为指定的任务和用户目标提供一组合适的功能的能力。
                      .准确性:指软件产品提供具有所需精度的正确或相符的结果或效果的能力。
                      .互操作性:指软件产品与一个或更多的规定系统进行交互的能力。
                      .安全保密性:指软件产品保护信息和数据的能力,以使未授权的人员或系统不能阅读或修改这些信息和数据,而不拒绝授权人员或系统对它们的访问。
                      .功能性的依从性:指软件产品遵循与功能性相关的标准、约定或法规以及类似规定的能力。
                      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在指定条件下使用时,软件产品维持规定的性能级别的能力。
                      .成熟性:指软件产品为避免由软件内部的故障而导致失效的能力。
                      .容错性:指在软件出现故障或者违反其指定接口的情况下,软件产品维持规定的性能级别的能力。
                      .易恢复性:指在失效发生的情况下,软件产品重建规定的性能级别并恢复受直接影响的数据的能力指。
                      .可靠性的依从性:指软件产品遵循与可靠性相关的标准、约定或法规的能力。
                      易用性
                      易用性是指在指定条件下使用时,软件产品被理解、学习、使用和吸引用户的能力。
                      .易理解性:指软件产品使用户能理解软件是否合适以及如何能将软件用于特定任务和使用条件的能力。
                      .易学性:指软件产品使用户能学会其应用的能力。
                      .易操作性:指软件产品使用户能操作和控制它的能力。
                      .吸引性:指软件产品吸引用户的能力。
                      .易用性的依从性:指软件产品遵循与易用性相关的标准、约定、风格指南或法规的能力。
                      效率
                      效率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相对于所用资源的数量,软件产品可提供适当性能的能力。
                      .时间特性:是指在规定条件下软件产品执行其功能时提供适当的响应和处理时间以及吞吐率的能力。
                      .资源利用性:指在规定条件下,软件产品执行其功能时,使用合适数量和类别的资源的能力。
                      .效率依从性:指软件产品遵循与效率相关的标准或约定的能力。
                      维护性
                      维护性是指软件产品可被修改的能力。修改可能包括修正、改进或软件对环境、需求和功能规格说明变化的适应。
                      .易分析性:指软件产品诊断软件中的缺陷或失效原因,或识别待修改部分的能力。
                      .易改变性:指软件产品使指定修改可以被实现的能力。
                      .稳定性:指软件产品避免由于软件修改而造成意外结果的能力。
                      .易测试性:指软件产品使已修改软件能被确认的能力
                      .维护性的依从性:指软件产品遵循与维护性相关的标准或约定的能力。
                      可移植性
                      可移植性是指软件产品从一种环境迁移到另外一种环境的能力。
                      .适应性:指软件产品毋需采用额外的活动或手段就可适应不同指定环境的能力。
                      .易安装性:指软件产品在指定环境中被安装的能力。
                      .共存性:指软件产品在公共环境中同与其分享公共资源的其他独立软件共存的能力。
                      .易替换性:指软件产品在同样环境下,替代另一个相同用途的指定软件产品的能力。
                      .可移植性的依从性:指软件产品遵循与可移植性相关的标准或约定的能力。
                      使用质量模型包含四个特性指标,分别如下:
                      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软件产品在指定的使用环境下,使用户能正确和完全地达到规定目标的能力。
                      生产率
                      生产率是指软件产品在指定的使用环境下,使用户为达到有效性而消耗适当数量的资源的能力。
                      安全性
                      安全性是指软件产品在指定使用环境下,达到对人类、业务、软件、财产或环境造成损害的可接受的风险级别的能力。
                      满意度
                      满意度是指软件产品在指定的使用环境下,使用户满意的能力。
               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
               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了在制定软件质量保证计划时应该遵循的统一的基本要求,适用于软件特别是重要软件质量保证计划的制定工作。
                      软件生存周期
                      软件生存周期是指从提出应用需求开始,经过开发,产生一个满足需求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然后投入运行,直至该软件系统退役为止。此周期一般分为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与单元测试、组装与系统测试及安装与验收等六个阶段。
                      验证
                      验证是指确定软件开发周期中的一个给定阶段的产品是否达到上一阶段确立的需求的过程。
                      确认
                      确认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结束时对软件进行评价以确定它是否和软件需求相一致的过程。
                      测试
                      测试是指通过执行程序来有意识地发现程序中的设计错误和编码错误的过程。测试是验证和确认的手段之一。
                      质量
                      质量是反映产品或服务满足明确或隐含需求能力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指为使软件产品满足规定需求所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的必要工作。
                      确保软件需求实现,至少需要的文档
                      这些文档包括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软件设计说明书、软件验证与确认计划、软件验证和确认报告、用户文档、其他文档(比如项目实施计划、项目进展报告、各阶段评审报表、项目开发总结等)。
                      软件质量保证小组
                      软件质量保证小组属于总体组领导,由总体组代表、项目的软件工程小组代表、项目的专职质量保证人员、项目的专职配置管理人员以及子系统软件质量保证人员组成。
                      评审小组
                      评审小组原则上由项目总体小组成员或特邀专家担任评审组长,项目委托单位、用户代表、质量保证人员、软件开发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的代表以及其他人员作为小组成员。项目评审小组可以不设副组长;项目开发组长或其代表可作为评审组的成员,但不能担任评审组的组长或副组长。
                      文档质量度量准则
                      文档质量度量准则包括完备性(在开发阶段结束时,保证文档齐全)、正确性、简明性、可追踪性、规范性。
                      综合检查
                      在验收时,允许用户或用户委托的专家对所要验收的软件进行综合检查,以验证代码和设计文档的一致性、接口规格说明之间的一致性、设计实现和功能需求的一致性、功能需求和测试描述的一致性。
                      功能检查
                      在软件发布前进行功能检查,以确认已满足实现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中规定的所有需求。
                      性能检查
                      性能检查是指对软件性能方面的检查,比如可靠性。
                      配置检查
                      配置检查包括编制有关软件配置的条款,规定用于标识软件产品、控制和实现软件的修改、记录和报告修改实现的状态以及评审和检查配置管理工程等四个方面的活动。此外还必须规定用以维护和存储软件受控版本的方法和措施,必须规定对所发现的软件问题进行报告、追踪和解决的步骤,并指出实现报告、追踪和解决软件问题的机构及其职责。
                      用户文档
                      用户文档必须指明成功运行该软件所需要的数据、控制命令以及运行条件等内容;必须指明所有的出错信息、含义及其修改方法;还必须描述将用户发现的错误或问题通知项目承办单位(或软件开发单位)或项目委托单位的方法。
                      概要设计评审
                      在概要设计阶段结束后必须继续概要设计评审,以评价软件设计说明书中所描述的软件概要设计在总体结构、外部接口、主要部件功能分配、全局数据结构以及各主要部件之间的接口等方面的适合性。
                      补充说明:《GB/T 12505—1990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和《GB/T 12504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被国标委(公告2005年第146号文)废止,废止后没有替代规范。
               软件可靠性与可维护性管理
               计算机软件可靠性与可维护性管理标准规定了软件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如何选择适当的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要素,并指导可靠性大纲和可维护性大纲的制定和实施。
               .软件可靠性大纲:满足规定的可靠性要求所采取的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文档,描述要做的工作,所需要的资源、使用方法、采用的过程、要满足的进度表和项目组织方法。
               .软件可维护性大纲:满足规定的可维护性要求所采取的技术和管理文档,描述要做的工作,所需要的资源、使用方法、采用的过程、要满足的进度表和项目组织方法。
               .软件FRACAS(Software Failure Reporting Analysis and Corrective Action System):软件失效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是一个闭环控制系统,它将软件的失效加以记录、报告,找出失效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软件生存周期五个基本过程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分别如下:
                      在获取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要求
                      需方确定要获取的软件产品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要求,确保要求是合理的、可行的、可验证的,并有相应的资源保证,进而在制定标书、选择供方过程中加以体现,并且依照要求管理获取过程,最终验收软件产品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是否达到预期要求。
                      在供应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要求
                      供方在投标书中对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进行说明以答复需方要求,并反映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中,通过评定后确定为管理和保证软件产品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所需的过程、规程和资源,确保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及时、适当地处理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要求,直到软件产品满足要求并交付给需方。
                      在开发过程中对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的管理要求
                      开发者负责实施在软件产品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集成、测试以及有关的安装和验收等活动中对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的要求。
                      在运作过程和维护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要求
                      在软件运作过程和维护过程中,应分析和提高软件的可靠性:
                      .制定并实施软件可靠性数据采集规程。
                      .实施软件FRACAS。
                      .测量可靠性,分析现场可靠性是否达到要求。
                      .跟踪用户满意程度。
                      .用可靠性测量数据指导产品和工程过程的改进。
                      .软件产品维护时执行适当的维护过程。
                      制定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大纲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
                      .所处的生存周期过程。
                      .软件生存周期各过程所包含的与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相关的要素。
                      .规定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目标。
                      .实现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所采取的方法。
                      .实现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所进行的活动。
                      .拟采用的开发技术和类似软件的历史状况。
                      .时间进度、经费与其他资源,存储空间与运行时间,程序设计语言,软件运行的软硬件环境等各种限制条件。
                      制定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大纲的主要活动包括:
                      制定大纲目标
                      在需求分析阶段,应建立软件产品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大纲要素,两项大纲的目标应确保满足合同要求,大纲目标由一系列与每项大纲要素有关的任务组成,应明确每项任务的负责人,并提供一个任务实施初步日程表,当情况变化或者出现偏差时大纲应根据需要加以修改。
                      分析运行环境
                      在可行性研究与计划和需求分析阶段应分析运行环境,并在概要设计阶段和详细设计阶段进行必要的修改,同时要注意运行环境的变化对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的影响。
                      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的可行性论证
                      在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阶段,应对软件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要求进行可行性论证,对于合同中提出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要求应根据软件符合规定标准和规范的能力进行评审和论证。
                      选定或制定规范和准则
                      在需求分析阶段,应选定适当的软件规范和准则。若没有适当的软件规范和准则可遵循,则应自行制定相应的规则。
                      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分析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各个阶段需进行有关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分析,并编写相应的报告。
                      评审
                      在软件开发各个阶段都要进行评审。
                      文档和数据
                      根据合同要求和数据管理目标,应确定文档和数据要求的范围。
                      培训
                      要及时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应与软件开发计划、维护要求、运行支持策略协调一致。
                      维护保障要求
                      对维护保障要求应进行说明并制定计划。
 
       基线
        基线(baseline)是项目生存期各开发阶段末尾的特定点,也称为里程碑(milestone),在这些特定点上,阶段工作已结束,并且已经形成了正式的阶段性产品。
        建立基线的概念是为了把各开发阶段的工作划分得更加明确,使得本来连续开展的开发工作在这些点上被分割开,从而更加有利于检验和肯定阶段工作的成果,同时有利于进行变更控制。有了基线的规定就可以禁止跨越里程碑去修改另一开发阶段的工作成果,并且认为建立了里程碑,有些完成的阶段成果已被冻结。
        作为阶段工作的正式产品,基线应该是稳定的,如作为设计基线的设计规格说明应该是通过评审的。如果还只是设计草稿,就不能作为基线,不能被冻结。
        如果把软件看作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下3种基线最受人们关注的:功能基线、分配基线、产品基线。
        (1)功能基线:指在系统分析与软件定义阶段结束时,经过正式评审和批准的系统设计规格说明书中对待开发系统的规格说明;或是指经过项目委托单位和项目承办单位双方签字同意的协议书或合同中所规定的对待开发软件系统的规格说明;或是由下级申请经上级同意或直接由上级下达的项目任务书中所规定的对待开发软件系统的规格说明。功能基线是最初批准的功能配置标志。
        (2)分配基线(指派基线):指在软件需求分析阶段结束时,经过正式评审和批准的软件需求的规格说明。指派基线是最初批准的指派配置标志。
        (3)产品基线:指在软件组装与系统测试阶段结束时,经过正式评审批准的有关所开发的软件产品的全部配置项的规格说明。产品基线是最初批准的产品配置标志。
        另外,交付给外部顾客的基线一般称为发行基线,内部使用的基线称为构造基线。释放是指在软件生存周期的各个阶段结束时,由该阶段向下阶段提交该阶段产品的过程。它也指将集成与系统测试阶段结束时所获得的最终产品向用户提交的过程。后面这个过程也称为交付。
        :提出基线的概念本来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变更控制,但如果把每个基线都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会造成麻烦。因为一个变更很可能只涉及基线的很小部分。例如,假定某个大型软件中的一个模块修改了,如果将这一变更当做整个软件产品基线的变更,就很不方便。
 
       配置管理
        随着信息系统软件版本不断变化,开发时间的紧迫以及多平台开发环境的采用,使得软件开发、维护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包括对当前多种软件的开发和维护、保证产品版本的精确、重建先前发布的产品、加强开发政策的统一和对特殊版本需求的处理等等。
        信息系统软件配置管理是一种应用于整个软件工程过程的标识、组织和控制修改的围绕软件资产的管理技术。界定软件的组成项目,对每个项目的变更进行管控(版本控制),并维护不同项目之间的版本关联,以使软件在开发过程中任一时间的内容都可以被追溯。其关键活动包括:配置管理计划、配置项管理、版本控制、变更控制、配置审计、状态报告等。
               配置管理计划
               根据信息系统软件运维制度和规范、标准,制定配置管理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该项目对配置管理的要求。
               (2)实施配置管理的责任人、组织及其职责。
               (3)需要开展的配置管理活动及其进度安排。
               (4)采用的方法和工具等。
               配置与配置项
               “配置”是在技术文档中明确说明并最终组成软件产品的功能或物理属性。因此“配置”包括了即将受控的所有产品特性,及其内容及相关文档,软件版本,变更文档,软件运行的支持数据,以及其他一切保证软件一致性的组成要素。
               为了方便对“配置”进行管理,“配置”经常被划分为各类配置项,这类划分是进行软件配置管理的基础和前提。配置项是一组软件功能或者物理属性的组合,在配置管理过程中,配置项被作为一个单一的实体对待。配置项包括各种管理文档和技术文档,源程序与目标代码,以及运行所需的各种数据等。同时,应该建立配置库来管理所有的配置项。
               版本控制
               版本是表示一个配置项具有一组定义的功能的一种标识。随着功能的增加,修改或删除,配置项的版本随之演变。应当记录每个软件配置项的所有历史记录,并记录该软件配置项由何人创建,何人在何时因何原因进行了修改等信息,以及对这些软件配置项版本的进行检索和信息查询等活动。
               变更控制
               变更在信息系统软件运维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变更控制是配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评估、协调、批准/拒绝、实施对配置项的变更。
               配置审计
               配置审计是对配置管理的独立的查检过程,确认受控软件配置项满足需求并就绪。其内容如下。
               (1)功能审计:配置项的变更控制是否和配置管理计划中的描述相一致。
               (2)物理审计:配置项的完整性、正确性、一致性和可跟踪性。
               状态报告
               状态报告用来记录和报告有效管理配置所需要的必要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一个已批准的配置标识清单,变更请求当前的处理状态,以及批准的变更的实现情况。配置状态报告可以跟踪对软件的更改的过程,它保证对正在进行和已完成的变更进行记录、监视并通报给相关人员。
 
       配置库
        配置库存放配置项并记录与配置项相关的所有信息,是配置管理的有力工具,利用库中的信息可回答许多有关配置管理的问题,例如:
        .哪些客户已提取了某个特定的系统版本。
        .运行一个给定的系统版本需要什么硬件和系统软件。
        .一个系统到目前已生成了多少个版本,何时生成的。
        .某一特定的构件变更,会影响系统的哪些版本。
        .一个特定的版本曾提出过哪几个变更请求。
        .一个特定的版本有多少已报告的错误。
        使用配置库可以帮助配置管理员把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各种工作产品,包括半成品或阶段产品和最终产品管理得井井有条,使其不致管乱、管混、管丢。
        配置库一般可以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开发库:也称为动态库、程序员库或工作库,用于保存开发人员当前正在开发的配置实体。动态库是开发人员的个人工作区,由开发人员自行控制。库中的信息可能有较为频繁的修改,无需对其进行配置控制,因为这通常不会影响到项目的其他部分。
        .受控库:也称为主库,包含当前的基线以及对基线的变更。受控库中的配置项被置于完全的配置管理之下。可在信息系统开发的某个阶段工作结束时,将当前的工作产品存入受控库。
        .产品库:也称为静态库、发行库、软件仓库,包含已发布使用的各种基线的存档,被置于完全的配置管理之下。在开发的信息系统产品完成系统测试之后,作为最终产品存入产品库内,等待交付用户或现场安装。
        配置库的建库模式有两种,即按配置项类型建库和按开发任务建库,如下表所示。
        
        配置库的建库模式
 
       配置项
        GB/T 11457—2006对配置项的定义为:“为配置管理设计的硬件、软件或二者的集合,在配置管理过程中作为一个单个实体来对待。”配置项的例子有:交付的软件产品和数据,用于创建或支持软件产品的支持工具,供应商提供的软件和客户提供的设备/软件,各类文档,源代码,可执行代码,测试用例,运行软件所需的各种数据等。
        在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需加以控制的配置项可以分为基线配置项和非基线配置项两类。例如,基线配置项可能包括所有的设计文档和源程序等;非基线配置项可能包括项目的各类计划和报告等。所有配置项的操作权限应由CMO(配置管理员)严格管理,基本原则是:基线配置项向开发人员开放读取的权限;非基线配置项向PM、CCB及相关人员开放。
 
       评估
        评估测试不只针对物理设备,更重要的是要评估、比较各种网络技术。通常使用模拟测试配置和模拟负载进行子系统(如路由器)和网络技术(如ATM或FDDI等)的评估。评估测试不适用于全局网络,因为全局网络拓扑负载、网络设备太多,不好准确定位引起问题的原因和位置,不能进行有效的比较。多数评估测试在专用的子网测试环境中进行。
        很多公司都有其固定合作的网络设备供应商,如路由器、集线器或交换机的供应商,通常很少再做设备比较测试,但网络技术的比较测试需要经常进行。企业经常面对选择哪种技术以及怎样比较不同技术的问题,所以技术评估是评估测试中很重要的一项。
        在比较设备与技术时,除了使用专用于待测设备或技术的工程负载外,有经验的程序员也使用真实负载,使用真实负载可以了解待测设备或技术在特定环境下的运行性能。通过两种负载模式检测结果的比较,可以获知待测设备还有多少多余容量。
        评估测试与设备或技术的功能/特征测试一样,用于比较待测设备或技术的性能、稳定性、特性、易用性配置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评估测试实质是衰减测试的基础,评估测试中对几种设备或技术进行比较;衰减测试中对同一设备的不同版本进行比较。测试中选择设备的标准也完全可作为验证升级版本工作正常与否的标准。尽可能多地集成在计划/设计阶段进行测试是非常好的方法,最初的产品评估测试可以被开发阶段的可接受性测试和升级阶段的衰减性测试所借鉴。
        评估测试是最常进行的测试,在设备选型、技术选型,以及网络系统升级过程中都要进行或多或少的评估测试。
        用于评估测试的负载模式和测试脚本要能有效覆盖被检测的设备和技术。常使用最好情形(工程负载)和真实负载模式进行测试,两种方式都提供了唯一的、重要的检测结果,测试人员要能够理解、解释测试结果间的不同。
        工程检测结果是被测设备和技术在最理想的情形下测试得到的结果,因此不能在真实运行环境里显示它们的运行性能;真实检测结果能很好地显示待测设备或技术在运行网络环境中的性能,但无法预测设备的总容量。如果时间允许,两种测试都要做。通常测试人员只有时间进行一种测试,一般进行最好情形的测试。许多公开发行的测试报告都是基于最好情形(工程负载)下的测试结果。
        所有的测试配置都是模拟的。用于设备比较的测试配置不一定要代表运行网络的典型配置,任何有效、公正的测试配置都能对被测产品进行很好的比较。然而,测试配置和负载越接近运行网络的配置和负载,测试的结果越能反映被测设备在运行网络中的运行情况。
        在安装和配置测试网络时必须注意:要确保配置中所有测试组件都是最新版本,使测试尽可能地公正和统一,以取得最好的测试结果。在测试非正式版时一定要小心,因为发布日期经常有错误。测试配置中安装了非正式版后,它还可能会变,所以非正式版的测试结果和正式版的测试结果经常不一致,分析非正式版的设备经常会延误项目的进行。
        进行评估测试时,除了被测设备,测试配置中的所有网络组件都要保持不变。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被测设备可以进行公平比较。对于子网,这一点很容易做到(一个网络设备很容易被另一个设备所替代)。
        网络技术评估要比较各种网络技术,因而测试配置中的几个网络组件都需要更换。重要的是不要改变源或目标配置。在配置中不仅通信线路需要更换,路由器也需要更换。传输负载和端点的配置要保持不变。
        需要评估测试计划中的各个测试任务,逐步完成测试、数据收集和数据解释。在评估测试中,各测试进行的先后次序没有关系,因为它们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多次重复进行的。当在测试中发现了新的信息时,以前所做的测试可能要重新进行以确定它的测试结果,或要对以前的测试稍作改变以检验网络运行的其他方面。此外,在评估期间设备提供商经常发布新的版本或非正式的版本,所以各种基于这种设备的测试都要重新进行。
        制定网络设备、技术比较或取舍标准时,不仅要参考评估测试所得的测试结果数据,还要综合考虑其他一些信息,如各设备的性能价格比,但由于没有运行网络的持续和峰值负载要求,所以缺少比较基准,往往将产品评估测试引入歧途。
        最后要根据评估测试所得的数据和图表对网络系统作出总结性评估,并撰写网络系统评估报告。
 
       评审
        对设计部分是否完整地实现了需求中规定的功能、性能等要求,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关键的处理及内外部接口定义的正确性、有效性、各部分之间的一致性等都一一进行评审。
 
       完整性
        完整性(Integrity)是指网络信息或系统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更改的特性。例如,电子邮件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删除、修改、伪造、插入等。完整性也被称为网络信息系统CIA三性之一,其中I代表Integrity。完整性对于金融信息系统、工业控制系统非常重要,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软件产品在指定的使用环境下,使用户获得满足准确度和完整性要求的规定目标的能力。
   题号导航      2011年上半年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本试卷我的完整做题情况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第65题    在手机中做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