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源于局域网的文件共享P2P(Peer to Peer)技术就开始流行起来了。首先计划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SETI@home研究计划。1999年,SETI@home开始使用P2P计算方法来分析星际间无线电信号,寻找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外星文明证据。P2P技术串联所有参与研究计划者闲置的电脑来执行庞大复杂的运算,然后把结果传到SETI@home总部。也正是SETI@home计划推动了P2P热潮的到来。2000年用于共享MP3音乐的Napster软件与美国唱片界的一场官司更将P2P技术带入人们的视线。之后,各种基于对等网的应用风起云涌。
|
|
|
P2P提出了一种对等网络模型,在这种网络中各个节点是对等的,具有相同的责任和义务,彼此互为客户端/服务器,协同完成任务。对等点之间通过直接互连共享信息资源、处理器资源、存储资源甚至高速缓存资源等,无须依赖集中式服务器资源就可以完成。与传统的C/S(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形成鲜明对比。P2P技术主要指由硬件形成网络连接后的信息控制技术,表现形式在应用层上基于P2P网络协议的各种客户端软件。
|
|
|
如下图所示,它和传统的C/S不同,传统的C/S模式有一台指定的主机提供Web、FTP、数据库等服务,它的架构是一种典型的中央集中式架构。P2P没有特定的主机,是一种非集中架构,在网络中没有服务器或是客户机的概念,对于网络中的每一个实体,都会被认为是一个对等点,它们拥有相同的地位,任何一个实体都可以请求服务(客户机的特性)和提供服务(服务器的特性)。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