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FC 3344(IPv4下的移动性支持)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增强IPv4协议,使其能够把IP数据报路由到移动主机当前所在的连接站点。按照这个方案,每个移动主机配置了一个家乡地址(home address)作为永久标识。当移动主机离开家乡网络时,通过所在地点的外地代理,它被赋予了一个转交地址(care-of address)。协议提供了一种注册机制,使得移动主机可以通过家乡地址获得转交地地址。家乡代理通过安全隧道可以把分组转发给外地代理,然后被提交给移动主机。
|
|
|
移动IP提供了两种获取转交地址的方式。一种是外地代理转交地址(Foreign Agent Care-of Address),这种转交地址是外地代理在它的代理公告报文中提供的地址,也就是外地代理的IP地址。另外一种获取模式是配置转交地址(Collocated Care-of Address),是暂时分配给移动节点的某个端口的IP地址,其网络前缀必须与移动节点当前所连接的外地链路的网络前缀相同。一个配置转交地址只能被一个移动节点使用。可以是通过DHCP服务器动态分配的地址,或是在地址缓冲池中选取的私网地址。
|
|
|
|
RFC 3775(IPv6下的移动性支持)规范了IPv6对移动主机的支持功能,定义的协议称为移动IPv6。移动IPv6协议既适合于同构型介质,也适合于异构型介质。
|
|
|
|
在移动IPv6中,家乡地址是带有移动节点家乡子网前缀的IP地址。当移动节点连接在家乡网络中时,发送给家乡地址的分组通过常规的路由机制可以到达移动节点。当移动节点连接到外地链路时,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转交地址对其寻址。转交地址是具有外地链路子网前缀的IP地址。移动节点可以通过常规的IPv6机制获取转交地址。只要移动节点停留在外部某个位置,发送给转交地址的分组都可以被路由到移动节点。当移动节点处于漫游状态时,它可能从几个转交地址接收分组,只要它还能与以前的链路保持连接。
|
|
|
移动节点与对端节点之间的通信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双向隧道,这种情况下不需要移动IPv6的支持,即使移动节点没有在对端节点上注册它当前的绑定也可以进行通信。第二种方式是路由优化,要求移动节点把它当前的绑定信息注册到对端节点上,对端节点发出的分组就可以直接路由到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
|
|
|
|
RFC 3775中定义了一种新的2型路由头,其中提供的路由地址只有一个——移动节点的家乡地址,如下图所示。
|
|
|
|
|
|
移动节点、对端节点和家乡代理在生成和管理绑定的过程中都要使用移动头来传输信息。由于为移动头指定的代码是135,因此在前面的扩展头中要用135来指向移动头,如下图所示。
|
|
|
|
|
MH类型占用一个字节(8个二进制位),用于说明报文的类型,具体如下。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