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以承建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为主体,在项目开始实施之前由承建单位建立,监理单位对组织结构、工序管理、质量目标和自测制度等要素进行检查;监理单位监控质量控制体系的日常运行状况,包括设计质量控制、分项工程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分析和质量控制点检测等内容;监理单位核定工程的中间质量、监督阶段性验收,并参与竣工验收。
|
|
|
项目的质量控制体系运行的主要目的是对信息系统工程的各种质量进行监控和把关,发现质量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更正,保证工程的过程质量达到预期要求的目标。
|
|
|
|
GB/T 1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质量体系文件的重要性做了专门的阐述,要求企业重视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和使用。编制和使用质量体系文件本身是一项具有动态管理要求的活动。因为质量体系的建立、健全要从编制完善体系文件开始,质量体系的运行、审核与改进都是依据文件的规定进行的,质量管理实施的结果也要形成文件,作为证实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及质量体系有效的证据。
|
|
|
GB/T 1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文件提出了明确要求,企业应具有完整和科学的质量体系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由5个层次和4个类别构成。5个层次是指质量方针和目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记录等方面的文件。4个类别是指与管理有关的文件、与产品和服务有关的文件、与作业有关的文件、与产品和服务有关的法律法规等。
|
|
|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一般都以简明的文字来表述,是企业质量管理的方向目标,应反映用户及社会对工程质量的要求及企业相应的质量水平和服务承诺,也是企业质量经营理念的反映。
|
|
|
质量手册是规定企业组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质量手册对企业质量体系做系统、完整和概要的描述。其内容一般包括:
|
|
|
(1)企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以及组织机构和质量职责。
|
|
|
|
|
质量手册作为企业质量管理系统的纲领性文件,应具备指令性、系统性、协调性、先进性、可行性和可检查性。
|
|
|
质量体系程序文件是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是企业各职能部门为落实质量手册要求而规定的细则,企业为落实质量管理工作而建立的各项管理标准、规章制度都属程序文件范畴。各企业程序文件的内容及详略可视企业情况而定。一般以下面6个方面的程序为通用管理程序:
|
|
|
|
|
|
|
|
|
除以上6个程序以外,涉及产品质量形成过程各环节控制的程序文件,如生产过程、服务过程、管理过程和监督过程等管理程序,不做统一规定,可视企业质量控制的需要而制定。
|
|
|
为确保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在程序文件的指导下,还可按管理需要编制相关文件,例如作业指导书、具体工程的质量计划等。
|
|
|
质量记录是产品质量水平和质量体系中各项质量活动进行及结果的客观反映。它对质量体系程序文件所规定的运行过程及控制测量检查的内容如实加以记录,用以证明产品质量达到合同要求及质量保证的满足程度。如在控制体系中出现偏差,则质量记录不仅需反映偏差情况,而且应反映出针对不足之处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纠正效果。
|
|
|
质量记录应完整地反映质量活动实施、验证和评审的情况,并记载关键活动的过程参数,具有可追溯性的特点。质量记录以规定的形式和程序进行,并有实施、验证和审核等签署意见。
|
|
|
|
信息系统工程是由建设单位、承建单位和监理单位共同完成的,高质量、低成本和按时完成工程项目是三方的共同目标。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目标也应该由建设单位、承建单位和监理单位共同完成,三方都应该建立各自的质量控制体系,而整个项目的质量控制过程是由建设单位的质量控制过程、承建单位的质量控制过程和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过程所组成的。
|
|
|
承建单位是信息系统工程的实施方,承建单位的质量控制体系能否有效运行是整个项目质量保障的关键。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体系应以承建单位的质量控制体系为主体。
|
|
|
建设单位作为工程建设的投资方和用户方,也应该建立较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这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
|
|
虽然建设单位、承建单位各有自己的质量控制体系,但每一种体系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双方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一致。监理单位作为信息系统工程的监督管理方,既要按照自己的质量控制体系从事监理活动,还要对承建单位的质量控制体系进行监督,并对建设单位的质量控制体系进行指导,使之能够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实施。
|
|
|
三方协同的质量控制体系是信息系统工程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三方质量控制活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建设单位侧重于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工程招标、测试和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承建单位侧重于开发、实施过程的质量过程,而监理单位则代表建设单位对承建单位的质量控制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协助、指导建设单位进行自身的质量控制活动。通过监理单位的监督、控制、管理和协调,建设单位和承建单位可以充分发挥各自质量控制手段和方法的长处,从而达到最优的质量控制效果。
|
|
|
只有通过建设单位、承建单位和监理单位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结合的共同的质量控制,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
|
|
|
监理对承建单位的质量保障体系进行审查并监督其执行内容。
|
|
|
|
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计划是在承建单位的质量保证计划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对承建单位质量控制方面的作用是检查承建单位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情况,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检查。承建单位建立信息系统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的原则如下:
|
|
|
(1)在签订合同后,承建单位应按合同要求建立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
|
|
(2)承建单位要满足建设单位的使用功能要求,并符合质量标准、技术规范及现行法规;
|
|
|
(3)质量保证体系要满足建设单位和承建单位双方的需要。
|
|
|
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承建单位针对不同的项目,在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软件代码设计、阶段测试和验收等不同阶段,其管理模式会有所不同,因此质量控制体系的内容也应该具有针对性。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设计和实施是最关键也是最复杂的环节。监理将着重对承建单位如何建设质量体系进行监理,监理单位应结合建设项目的具体特点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相应的监理工作。监督、检查承建单位质量保证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项。
|
|
|
(1)制定明确的质量计划。根据合同要求的质量目标,企业应制订相应的质量计划,既要有提高工程质量的综合计划,又要有分项目、分部门的具体计划,形成一套完整的质量计划体系,并且有检查、有分析。企业领导应对质量计划的制定负全面的责任。
|
|
|
(2)建立和健全专职质量管理机构,其作用在于统一组织、计划、协调和综合质量保证体系的活动,检查、督促各部门的质量管理职能,开展质量管理教育和组织质量管理活动。
|
|
|
(3)实现管理业务标准化、管理流程程序化。实施企业管理的许多活动都是重复发生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把这些重复出现的质量管理业务按照客观要求分类归纳,并将处理办法定成规章制度,作为员工行动准则,使管理业务标准化。把管理业务处理过程所经过的各环节、各管理岗位、先后工作步骤等经过分析、研究、改进,定为标准的管理程序,使管理流程程序化,使企业全体员工都严格遵循统一的制度和工作程序。
|
|
|
|
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设备和质量检测手段等。实施信息系统工程的项目建设,承建单位的人力配备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计划,与项目实施计划配套,根据项目实施过程的不同,针对项目的特点,合理地调配人员,确保项目的进行。设备和应用环境是保证项目进行的基础条件之一,可以根据项目合同要求,依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策略计划。
|
|
|
鉴于信息系统工程的特点,承建单位可能无法构建与建设单位完全相同的设备和应用环境,如果一定要利用建设单位的设备和应用环境进行调试或测试,必须在合同或协议中阐明相关内容。承建单位应具备必要的质量检测手段的资源条件,包括对应用环境采用其他厂商的产品做必要检测的设备和软件工具,以及对软件开发过程中进行必要测试的环境和工具。具备相关技术资质等级的承建单位一定要具备或建设与资质等级相适应的试验室或检测室等基础设施。
|
|
|
|
工程质量的形成过程伴随着大量与质量有关的信息,这些质量信息是进行质量管理的依据。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机构和有关部门根据质量信息,协调和控制质量活动的过程,没有信息反馈就没有质量管理。
|
|
|
建立和健全信息反馈系统,一定要抓好信息的流转环节,注意和掌握数据的检测、收集、处理、传递和储存。信息运动的流动速度要快,效率要高。在交付使用之后,要在半年或一年保修期内,由监理工程师带领有关人员到建设单位进行调查访问,听取使用部门或用户对工程质量的意见,并深入了解工程的实际使用效果,从中发现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为进一步改进工程的实施质量提供依据。
|
|
|
|
作为一个企业,监理单位也应依据国际质量标准,遵照下列步骤建立和完善其质量保证体系:
|
|
|
|
|
|
|
|
|
|
|
|
|
|
|
|
其中监理单位质量保证体系对监理项目质量是一种约束,专家组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并通过监理项目的质量控制组的执行来保障项目的监理质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