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智能真题库 > 历年试卷 > 信息系统监理师 > 2016年下半年 信息系统监理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第42题      
  知识点:   承建单位   权利和义务   以合同签订的对象为标准划分   解决方法   系统工程   信息系统工程
  关键词:   合同   监理   信息系统工程   信息系统        章/节:   合同管理       

 
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监理合同主要内容包括(42)。
①监理业务内容
承建单位权利和义务
③监理费用的计取和支付方式
④违约责任及争议的解决方法
⑤三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第63题    2013年下半年  
   44%
实施合同的合同工期是判定承包人提前或延误竣工的标准。订立合同时约定的合同工期概念应为:从(63)的日历天数计算。
  第57题    2016年下半年  
   41%
某工程采用固定总价合同,合同执行过程中,在发生(57)的情况下,发包方可对合同总价做相应的调整。
  第40题    2017年下半年  
   37%
建设单位选定监理单位后,应当与其签订监理合同,( )不应包括在监理合同中。
   知识点讲解    
   · 承建单位    · 权利和义务    · 以合同签订的对象为标准划分    · 解决方法    · 系统工程    · 信息系统工程
 
       承建单位
        负责具体实施的承建方应该有自己的项目管理,监理方代表项目建设方对承建方提出的工程计划进行监督和协调,对一些关键点进行控制。这些关键点主要属于进度、资金及质量的范畴,但不能涉及管理细节。工程项目管理主要以承建方为主,并强调在项目中组织并制定相关计划。
        在一个大型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的建设中,承建方可能有多个,比如硬件提供商、软件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等。而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专业化能促进生产效率和提高生产质量,故而承建方常常分解成一定的层次结构,如总承包商和分包商等,从而使一部分人或企业专注于项目管理的科学化。
        从市场的角度看,总承包商既是买方又是卖方;从工程合同的角度来讲,他既要对建设方负全部法律责任,又要根据分包合同对分包商进行管理并履行义务,所有的主合同都会限定总承包商可以分包的最大范围。总承包商只能将某些具体的工程施工分包给分包商,但不能分包合同的责任和义务。总承包商不能期望通过分包逃避自己在合同中的法律和经济责任。
        作为分包商,一般情况下不与建设方直接发生合同关系。分包商只接受总承包商的统筹安排和调度,它只对总承包商承担分包合同内规定的责任并履行规定的义务。
        如果总承包商违反分包合同,则应该赔偿分包商的经济损失;分包商违反分包合同并造成建设方对总承包商的罚款或制裁,则分包商应该赔偿总承包商的损失。分包商是从总承包商处按分包合同索回其应得部分的,如果总承包商无力偿还债务,则分包商也同样蒙受损失,因此分包商的利益通常与总承包商的利益密切相关。
 
       权利和义务
        监理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如下。
        (1)应按照“守法、公平、公正、独立”的原则,开展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工作,维护建设单位与承建单位的合法权益。
        (2)按照监理合同取得监理收入。
        (3)不得承包信息系统工程。
        (4)不得与被监理项目的承建单位存在隶属关系和利益关系,不得作为其投资者或合伙经营者。
        (5)不得以任何形式侵害建设单位和承建单位的知识产权。
        (6)在监理过程中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造成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监理工程师的权利和义务如下。
        (1)根据监理合同独立执行工程监理义务。
        (2)保守承建单位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3)不得同时从事与被监理项目相关的技术和业务。
 
       以合同签订的对象为标准划分
        以合同签订的对象为标准划分,合同可以分为项目采购合同、项目建设合同及项目监理合同。
        (1)项目采购合同。项目采购合同主要是指建设单位与产品供应商、销售商之间订立的产品采购单,主要涉及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硬件产品等的采购。
        (2)项目建设合同。项目建设合同是指建设单位与承建单位订立的关于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建设的承包合同。承建单位以该合同为依据对承包的项目进行建设。
        (3)项目监理合同。项目监理合同是指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订立的关于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建设的监理合同。监理单位以该合同为依据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解决方法
        对于慢收敛这个问题有几种不完善的解决方法。其中的一种方法是使用一个较小的数作为无穷大的近似值。例如,可以认为穿过某个网络的最大跳数不会超过16,因此可以选择16来表示无穷大。这样至少可以限制计数到无穷大所花费的时间。当然,如果网络中节点间距多于16跳时,就又会出现新的问题。
        (1)水平分割。改进稳定路由选择所需时间的一种方法是水平分割(split horizon)。水平分割方法的思想是任何一个节点并不把从它邻居路由器学到的路由再回送给那些邻居路由器,即当路由器从某个网络接口发送路由更新报文时,其中不能包含从该接口学到的路由信息。例如,在上图中,如果节点C在其距离矢量表中有(A,2)这一项,而且C知道该路由是从路由器B学到的。所以当C发送距离矢量表给B时,在距离矢量表中不应该包括(A,2)这一项。
        为了更更具体地解释水平分割的思想,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假定哈尔滨人(D地)和北京人(C地)都要去广州(A地),但他们都必须经过长沙(B地),而哈尔滨人还要先经过北京。假定哈尔滨人想要知道去广州的道路信息(道路是否畅通,距离是多少),必须先通过北京人,同样北京人要知道去广州的道路信息,必须先通过长沙人(当然,哈尔滨人知道到北京的道路信息,而北京人也知道到长沙的道路信息)。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现北京人告诉长沙人去广州的路由信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换句话说,北京人根本不需要告诉长沙人关于去广州的任何信息,因为北京人得到的关于去广州的道路信息都是长沙人告诉他们的,但北京人必须告诉哈尔滨人到广州的道路信息。对应于上图的例子,C可以告诉D它到A的实际距离,但C或不告诉B它到A的情况(水平分割),或者告诉B它到A的距离为∞(带毒性反转的水平分割);原因是在这种情况下,C报告B它到A的距离没有任何意义,因为C到A的路由要通过B。类似的道理,D告诉E到A的实际距离,但不向C报告它到A的距离。
        (2)毒性反转。比水平分割更好的一种方法是毒性反转(Poison Reverse)。使用毒性反转方法时,C仍然把来自B的到达A的路由信息回送给B,但在该距离矢量表中这一项的距离是无穷大以确保B不会使用C的路由,即C把(A,∞)这一距离矢量发送给B。而且为了加强毒性反转的效果,最好同时使用触发更新(Trigged Update)技术,即一旦某节点检测到网络故障,就立即发送距离矢量表,而不必等到下一个周期。而其他路由器一旦发现路由表有更新,就立即发送距离矢量表。
        采用了毒性反转方法后,再来看看A、B线路断开后的路由交换情况。在第1次交换距离矢量表后,B发现直达A的线路断了,于是B就知道A不可达(B是通过在规定的时间之内没有收到A发来的距离矢量表来判断或者是B到A的线路出故障了,或路由器A出故障了),而C此时报告给B它到A的距离为∞,由于B的两个邻居都到不了A,B就将它到A的距离设置为∞。第2次交换后,C也发现从它的两个邻居都到不了A,C也将A标为不可达。经过第3次、第4次交换后,D和E依次发现A是不可达的。使用水平分割后,坏消息以每交换一次距离矢量表向前推进一步的速度传播。
 
       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是从整体出发合理开发、设计、实施和运用系统科学的工程技术。它根据总体协调的需要,综合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关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对系统的结构、元素、信息和反馈等进行分析,以达到最优规划、最优设计、最优管理和最优控制的目的。
        霍尔(A.D.Hall)于1969年提出了系统方法的三维结构体系,通常称之为霍尔三维结构,这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基础。霍尔三维结构以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组成的立体空间结构来概括地表示出系统工程的各阶段、各步骤以及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也就是说,它将系统工程活动分为前后紧密相连的7个阶段和7个步骤,并同时考虑到为完成各阶段、各步骤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为解决复杂的系统问题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思想方法。
               逻辑维
               逻辑维是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解决某一大型工程项目时,一般可分为7个步骤:
               (1)明确问题。通过系统调查,尽量全面地搜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把问题讲清楚。
               (2)系统指标设计。选择具体的评价系统功能的指标,以利于衡量所供选择的系统方案。
               (3)系统方案综合。主要是按照问题的性质和总的功能要求,形成一组可供选择的系统方案,方案是按照问题的性质和总的功能要求,形成一组可供选择的系统方案。
               (4)系统分析。分析系统方案的性能、特点、对预定任务能实现的程度,以及在评价目标体系上的优劣次序。
               (5)系统选择。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从各入选方案中择出最佳方案。
               (6)决策。在分析、评价和优化的基础上作出裁决并选定行动方案。
               (7)实施计划。这是根据最后选定的方案,将系统付诸实施。
               以上7个步骤只是一个大致过程,其先后并无严格要求,而且往往可能要反复多次,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时间维
               时间维是系统的工作进程。对于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从制定规划起一直到更新为止,全部过程可分为7个阶段:
               (1)规划阶段。即调研阶段,目的在于谋求活动的规划与战略。
               (2)拟定方案。提出具体的计划方案。
               (3)研制阶段。作出研制方案及生产计划。
               (4)生产阶段。生产出系统的零部件及整个系统,并提出安装计划。
               (5)安装阶段。将系统安装完毕,并完成系统的运行计划。
               (6)运行阶段。系统按照预期的用途开展服务。
               (7)更新阶段。即为了提高系统功能,取消旧系统而代之以新系统,或改进原有系统,使之更加有效地工作。
               知识维
               知识维是完成各阶段、各步骤所需的专业科学知识。系统工程除了要求为完成上述各步骤、各阶段所需的某些共性知识外,还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各种专业技术,霍尔把这些知识分为工程、医药、建筑、商业、法律、管理、社会科学和艺术等。各类系统工程,如军事系统工程、经济系统工程、信息系统工程等,都需要使用其他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
 
       信息系统工程
        简单地说,信息系统就是输入数据,通过加工处理,产生信息的系统。
        面向管理是信息系统的显著特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可以定义为:结合管理理论和方法,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问题,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的系统。管理模型、信息处理模型、系统实现的基础条件三者的结合产生现实信息系统,如下图所示。
        
        信息系统
        管理模型指系统服务对象领域的专门知识,以及分析和处理该领域问题的模型,也称为对象的处理模型。信息处理模型指系统处理信息的结构和方法。管理模型中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在信息处理模型中转化为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加工、使用的规则。系统实现的基础条件指可供应用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从事对象领域工作的人员,以及对这些资源的控制与融合。
        从事信息系统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广阔的商务知识,懂得利用信息技术增强组织性能,有较强的分析和评判思维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正确的伦理价值观,如下图所示。
        
        信息系统专业人员的四个基本能力
               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信息系统具有数据的输入、传输、存储、处理、输出等基本功能。
               (1)数据的采集和输入。识别信息有3种方法:一是由决策者识别;二是系统分析员亲自观察识别;三是先由系统分析员观察得到基本信息,再向决策人员调查,加以修正、补充。
               (2)数据的传输。包括计算机系统内和系统外的传输,实质是数据通信,其一般模式如下图所示。
               
               数据传输
               信源即是信息的来源,编码是指把信息变成信号,所谓码,是指按照一定规则排列起来的、适合在信道上传输的符号序列。信道就是信息传递的通道,是传输信息的媒介,信道的关键问题是信道的容量。噪声就是杂音或干扰。译码是编码的反变换,其过程与编码相反。信宿即是信息的接收者,可以是人、机器或者另一个信息系统。
               (3)信息的存储。数据存储的设备目前主要有3种:纸、胶卷和计算机存储器。对数据存储设备的一般按要求是存储容量大且价格便宜。信息存储的概念比数据存储的概念要广,主要问题是确定存储哪些信息、存储多长时间、以什么方式存储、经济上是否合算等,这些问题都要根据系统的目标和要求确定。
               (4)信息的加工。信息加工的范围很大,从简单的查询、排序、归并到负责的模型调试及预测。
               (5)信息的维护。包括经常更新存储器中的数据,使数据保持合用的状态。广义上来讲,包括系统建成后的全部数据管理工作。信息维护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信息的准确、及时、安全和保密。
               (6)信息的使用。指高速度和高质量地为用户提供信息。
               信息系统分类
               信息系统分类方法很多,从应用角度,可以分成人工信息系统和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从独立性角度,可分成独立信息系统和综合信息系统;从处理方式角度可分为批处理信息系统和联机处理信息系统。下面主要介绍以数据环境分类和以应用层次分类。
               (1)以数据环境分类。按照数据环境,可以把信息系统分为数据文件、应用数据库、主题数据库和信息检索系统。数据文件是没有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数据库虽然使用了数据库管理系统,但未实现共享。主题数据库建立了一些数据库与一些具体的应用有很大的独立性,数据经过设计,其存储结构与使用它的处理过程都是独立的,各种数据通过一些共享数据库被联系和体现;在信息检索系统中,一些数据库被组织为能保证信息检索和快速查询的需要,而不是大量的事务管理。
               (2)以应用层次分类。通常,一个组织的管理活动可以分成四级,分别是战略级、战术级、操作级和事务级。与此相对应的,信息系统也分为战略级信息系统(使用者都是企业最高管理层)、战术级信息系统(企业中层经理及其管理部门)、操作级信息系统(服务型企业的业务部门)和事务级信息系统(企业的管理业务人员)。
               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建设周期长、投资大、风险大,比一般技术工程有更大的难度和复杂性。这是因为技术手段复杂;内容复杂,目标多样;投资密度大,效益难以计算;环境复杂多变。
               信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随着其生存环境的变化,要不断维护、修改,当它不再适应的时候就要被淘汰,就要由新系统代替老系统,这种周期循环称为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如下图所示。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从上图可见,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和维护五个阶段。
               系统规划阶段的任务是对企业的环境、目标及现行系统的状况进行初步调查,根据企业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对建设新系统的需求做出分析和预测,同时考虑建设新系统所受的各种约束,研究建设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根据需要与可能,给出拟建系统的备选方案。对这些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审议通过后,将新系统建设方案及实施计划编写成系统设计任务书。
               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系统设计任务书所确定的范围,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描述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指出现行系统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确定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功能要求,即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这个阶段又称为逻辑设计阶段。这个阶段是整个系统建设的关键阶段,也是信息系统建设与一般工程项目的重要区别所在。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成果体现在系统说明书中,这是系统建设的必备文件。它既是给用户看的,也是下一个阶段的工作依据。系统说明书一旦讨论通过,就是系统设计的依据,也是将来验收系统的依据。
               简单地说,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回答系统“做什么”的问题,而系统设计阶段要回答的问题是“怎么做”。该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系统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要求,考虑实际条件,具体设计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也就是设计新系统的物理模型。这个阶段又称为物理设计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技术文档是系统设计说明书。
               系统实施阶段是将设计的系统付诸实施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包括计算机等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程序的编写和调试、人员培训、数据文件转换、系统调试与转换等。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几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任务同时展开,必须精心安排、合理组织。系统实施是按实施计划分阶段完成的,每个阶段应写出实施进展报告。系统测试之后写出系统测试分析报告。
               系统投入运行后,需要经常进行维护和评价,记录系统运行的情况,根据一定的规格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评价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
               除技术人员外,开发的各个阶段需要有业务人员的参加配合。开发的前期需要用户配合系统分析人员做好系统分析工作,后期需要用户承担测试、切换工作。为了使用户配合好开发工作,需要对用户进行培训。下图是各开发阶段人力需求曲线。
               
               各个开发阶段的人力需求
               信息系统的发展
               一个单位或一个地区的信息系统,都要经历由初级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诺兰(Nolan)总结了信息系统发展的规律,在1973年提出了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并在1980年完善了这一理论,人们称之为诺兰模型,如下图所示。
               
               诺兰模型
               (1)初装。从单位购买第1台计算机用于管理部门就开始了初装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初步意识到计算机对管理的作用,有少数人具备了初步应用能力。
               (2)蔓延。计算机初见成效吸引力人们,使信息系统扩散到多数部门,便进入了蔓延阶段。在这一阶段,数据处理能力发展很快,但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如数据具有不一致性、共享性差等。这个阶段的投资迅速增长,但只有一部分系统取得实际效益。
               (3)控制。解决蔓延阶段的问题,要求加强组织协调,对信息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严格的控制代替了自由蔓延。这一阶段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控制阶段投资增长较慢。
               (4)集成。在控制的基础上,硬件重新链接,在软件方面建立集中式数据库和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的系统,这就是集成。诺兰认为前3个阶段属于“计算机时代”,从第4个阶段开始进入“信息时代”。这个阶段由于各种硬件、软件设备大量扩充,投资迅速增长。
               (5)数据管理。集成之后进入数据管理阶段。
               (6)成熟。成熟的信息系统应能满足组织各个管理层次的要求,实现真正的信息资源管理。
   题号导航      2016年下半年 信息系统监理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本试卷我的完整做题情况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第42题    在手机中做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