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1)硬件维护。硬件维护应由专职的硬件维护人员来负责。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维护活动:一种是定期的设备保养性维护,另一种是突发性的故障维护。
|
|
|
(2)软件维护。软件维护主要是根据需求变化或硬件环境的变化对应用程序进行部分或全部的修改。
|
|
|
(3)数据维护。数据维护主要是由数据库管理员来负责,主要负责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以及进行并发性控制。
|
|
|
|
软件维护的内容包括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等。
|
|
|
|
软件可维护性可以用以下7个质量特性来衡量:可理解性、可测试性、可修改性、可靠性、可移植性、可使用性和效率。
|
|
|
|
|
|
|
|
|
|
|
|
|
系统可维护性的评价指标有可理解性、可测试性、可修改性。
|
|
|
|
|
|
|
|
|
|
|
|
|
由于前期的测试不可能揭露软件系统中所有潜在的错误,因此用户在使用软件时仍会遇到错误,诊断和改正这些错误的过程称为纠错性维护。
|
|
|
|
|
|
|
|
|
|
|
|
|
由于新的硬件设备不断推出,操作系统和编译系统也不断升级,为了使软件能适应新的环境而引起的程序修改和扩充活动称为适应性维护。
|
|
|
|
|
|
|
|
|
|
|
|
|
信息系统是用于收集、处理、存储、分发信息的相互关联的组件的集合,其作用在于支持组织的决策与控制。
|
|
|
|
|
|
.输入活动:从组织或外部环境中获取或收集原始数据。
|
|
|
.处理活动:将输入的原始数据转换为更有意义的形式。
|
|
|
.输出活动:将处理后形成的信息传递给人或者需要此信息的活动。
|
|
|
反馈是把输出信息返回到组织内相应成员中,组织成员借助反馈信息来评测或纠正输入阶段的活动。
|
|
|
|
|
|
|
|
|
|
|
|
|
|
软件维护可定义为需要提供软件支持的全部活动。这些活动包括需在交付前完成的活动以及交付后完成的活动。交付前需完成的活动包括交付后的运行计划和维护计划等;交付后需完成的活动包括软件修改、培训、提供帮助资料等。
|
|
|
软件维护的类型有更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
|
|
|
|
|
|
|
|
|
|
|
|
|
|
|
.软件bug的修改:对于移交后的软件系统,如果出现bug将采用双方约定的方式进行处理。例如在免费的维护期限内,大多数bug是免费处理的,但如果在免费的维护期限之外发生问题,双方还需要就bug处理方式及相关费用做出约定。
|
|
|
.软件升级:在软件维护期限内,应该由客户和服务方根据客户业务需求的具体特点、软件升级的难易程度、软件升级的费用和期限,以及软件升级可能带来的相关影响等进行全面评价,然后再做出是否升级的结论。
|
|
|
.后续技术支持:软件系统的技术支持工作是软件维护工作的主要内容,对于技术支持工作的内容应该在软件维护服务合同中予以规定。
|
|
|
|
|
.信息系统日常维护工作:偏硬件的系统集成项目的日常维护工作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例如可能涉及很多不同的供货商和设备厂商。在信息系统的维护服务期内,很难确保所有的设备提供商还能够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合作,经常出现某些设备厂商不再供货或者不再提供支持服务等情形。因此,系统集成商应该在项目维护期限内考虑如何确保第三方技术支持的连续性,例如如何为某些重点设备选用备用的厂商或者服务方。
|
|
|
.硬件产品更新:大部分情形下,硬件产品不同于软件产品的升级,大多数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后三五年内一般不会更换主要的硬件产品。如果要对硬件进行必要的更新,可由客户和服务方共同制定硬件产品的升级方案,然后共同实施。
|
|
|
|
|
|
|
|
|
|
|
|
|
适应性维护是为适应软件运行环境的变化而作的修改,主要内容包括:
|
|
|
|
|
|
.系统软件的变化,如操作系统、编译系统或使用程序的变化。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