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智能真题库 > 历年试卷 > 信息系统监理师 > 2021年下半年 信息系统监理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第28题      
  知识点:   监理基础   系统工程   信息系统工程
  关键词:   监理   信息系统工程   信息系统        章/节: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概念       

 
关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工作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业务的承担者不能是信息系统集成商
 
  B.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比建筑工程监理更频繁面对变更问题
 
  C.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必须覆盖系统设计,因此对监理人员有技术要求
 
  D.  信息系统工程可视性强,推荐采用现场监理的手段
 
 
 

 
  第25题    2015年上半年  
   69%
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对信息化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投资目标起到了(25)作用。
  第41题    2011年下半年  
   39%
监理工程师必须具备的条件有(41)。
①具有高级职称
②取得监理工程师培训证书
③通过信息系统监理师考试
..
  第70题    2021年下半年  
   71%
监理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包括:()。
①按照建设合同取得监理收入
②按照“守法、公开、独立”的原则开展监理工作
   知识点讲解    
   · 监理基础    · 系统工程    · 信息系统工程
 
       监理基础
        在监理基础知识点,主要考查监理制度、监理特点、三方关系、监理风险、监理单位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等。
                      监理的概念
                      根据《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是指依法设立且具备相应资质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合同,对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
                      一般而言,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可由建设单位直接委托具有资质的监理单位承担,也可以采用招标方式选择监理单位,监理单位承担监理业务。
                      监理单位应协助建设单位制定项目的总体规划和技术方案,以及设备选型方案。在信息系统工程进入现场施工阶段后,监理单位应对整个工程实施的进度、质量、费用,以及合同进行监督。在工程项目验收之后,建设单位往往还会要求监理单位继续协助制定信息化设施的运行管理制度。因此信息工程监理单位的业务范围需要向外延伸,覆盖信息工程项目从立项到试运行的全过程。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四控三管一调”,即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变更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和沟通协调。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具体特点表现在如下10个方面。
                      (1)关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体系尚不健全。
                      (2)建筑工程建设监理的成功经验不能简单照搬到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中。
                      (3)信息系统工程覆盖面广,其工程监理涉及国计民生的各行各业,增加了监理工作的难度。
                      (4)信息产业是智力密集型的行业,要求监理人员必须专业知识扎实、知识面宽。
                      (5)信息工程建设监理领域的发展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应该同步。
                      (6)业主对新科学技术的要求一般都很高,常派生出许多新课题急待研究与开发。
                      (7)承担风险和责任大。
                      (8)不可预见性的成分多。
                      (9)管理工作复杂,必须采用新的管理手段,配备先进齐全的技术设备。
                      (10)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包括高级实验室和测试室)作为后盾。
                      三方关系
                      引进项目监理有利于信息系统工程成功。首先,项目监理人员熟悉信息技术,因此能向项目建设方提供所需要的知识。这使得建设方所缺乏的知识得到补偿,能够对承建方提出的信息系统工程方案进行评价和选择,从而改变在与承建方的对话中的不利地位。
                      另外,监理方还直接和承建方对话,降低了因承建方的隐蔽行动而造成的“道德风险”。同时,监理方还能对建设方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进行监督,从而减少信息系统工程中因建设方的失误所造成的风险。
                      项目监理方通过监理合同而获得项目建设方的授权,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对项目承建方以及由其确定的分包商、供应商以及其他合作方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保证项目投资、进度和质量目标的实现。
                      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承建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三方一法”,这个“法”就是项目管理方法。也就是说,每一方都要使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指导工作的开展,如下图所示。
                      
                      “三方一法”关系图
                             建设单位
                             建设方是建设项目的主要投资者,有时也是项目的最终使用者,是在工程建设阶段的全权代表,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如投资额度、工程质量、投入使用时间和使用寿命直接关系着建设方的切身利益。虽然承建方、监理方与建设方是平等的市场主体,但由于建设方是投资方,掌握着项目的最终资源——决定了其他方为从属地位,所以说建设方对工程项目管理起着主导性作用。建设方加强和改善对项目的管理是从根本上实现项目按质如期完成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作为项目管理集体中的主要负责人,建设方的作用是阐明本项目的目标并确认各项工作的轻重缓急,组织协调参与各方为此目标而通力合作,在管理决策过程中做出决策。但在某些具体的项目管理事务中,建设方并不总是处于主要负责人的地位,还要作为裁判、支持者、服务员及督促员的角色。
                             承建单位
                             负责具体实施的承建方应该有自己的项目管理,监理方代表项目建设方对承建方提出的工程计划进行监督和协调,对一些关键点进行控制。这些关键点主要属于进度、资金及质量的范畴,但不能涉及管理细节。工程项目管理主要以承建方为主,并强调在项目中组织并制定相关计划。
                             在一个大型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的建设中,承建方可能有多个,比如硬件提供商、软件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等。而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专业化能促进生产效率和提高生产质量,故而承建方常常分解成一定的层次结构,如总承包商和分包商等,从而使一部分人或企业专注于项目管理的科学化。
                             从市场的角度看,总承包商既是买方又是卖方;从工程合同的角度来讲,他既要对建设方负全部法律责任,又要根据分包合同对分包商进行管理并履行义务,所有的主合同都会限定总承包商可以分包的最大范围。总承包商只能将某些具体的工程施工分包给分包商,但不能分包合同的责任和义务。总承包商不能期望通过分包逃避自己在合同中的法律和经济责任。
                             作为分包商,一般情况下不与建设方直接发生合同关系。分包商只接受总承包商的统筹安排和调度,它只对总承包商承担分包合同内规定的责任并履行规定的义务。
                             如果总承包商违反分包合同,则应该赔偿分包商的经济损失;分包商违反分包合同并造成建设方对总承包商的罚款或制裁,则分包商应该赔偿总承包商的损失。分包商是从总承包商处按分包合同索回其应得部分的,如果总承包商无力偿还债务,则分包商也同样蒙受损失,因此分包商的利益通常与总承包商的利益密切相关。
                             监理单位
                             项目监理方服务于信息系统建设合同的建设方与承建方。接受建设方委托后,监理方作为工程承包合同的监督者,所执行的原则是使工程承包合同成为“平等条约”;作为工程承包合同管理和工程款支付的签认者,所执行的原则是等价交换。因此监理方是为双方的利益服务的,而不仅仅为委托方服务。
                             根据工程监理的深入程度不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可分为如下三种。
                             (1)咨询式监理。只解答用户方就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其性质类似于业务咨询或方案咨询。这种方式费用最少,监理方的责任最轻,适合于对信息化有较好把握,并且技术力量较强的用户方采用。
                             (2)里程碑式监理。将信息系统的建设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结束都设置一个里程碑,在里程碑到来时通知监理方进行审查或测试。一般来讲,这种方式比咨询式监理的费用要多,监理方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不过,里程碑的确定需要承建方的参与,或者说监理合同的确立需要开发方的参与,否则就会因对里程碑的界定不同而引起纠纷。
                             (3)全程式监理。一种复杂的监理方式,不但要求对系统建设过程中的里程碑进行审查,还应该派相应人员全程跟踪并收集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信息,不断评估承建方的开发质量和效果。这种方式费用最高,监理方的责任也最大,适合于那些对信息系统的开发不太了解且技术力量偏弱的用户采用。
                             监理单位的主要作用如下。
                             (1)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可以帮助建设单位更合理地保证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投资,并合理且客观地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监理由独立的第三方依据相关技术标准来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督,这样对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质量更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在项目建设全过程中,监理单位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相关技术标准,遵循守法、公平、公正、独立的原则,对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即在确保质量、安全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进度和投资。监理单位要帮助建设单位对工程有关方面控制进行再控制,对承建单位项目控制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2)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中,建设单位和承建单位有许多问题存在争议,双方都希望由第三方在工程的立项、设计、实施、验收及维护等各个阶段的效果都给予公正、恰当且权威的评价,这就需要监理单位来协调和保障这些工作的顺利进行。
                             (3)由于建设单位在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普遍存在缺乏人才和经验不足的问题,实践证明建设单位自行管理对于提高项目投资的效益和建设水平是无益的。通过第三方的专业服务,帮助建设单位对项目实施控制,并对建设单位和承建单位都做出约束,是监理作用一个重要体现。
                      监理风险
                      IT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进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时也存在很大的风险。监理风险大致可分为合同风险、执行风险、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
                             合同风险
                             合同风险主要分两种情况。
                             (1)监理项目投标之前,可行性研究不充分,未能准确估计监理工作量、监理费用和监理风险。
                             (2)为了揽到监理合同,对委托单位的苛刻要求随意让步。
                             这两种行为都会使监理单位日后陷入困境,所签订的监理合同实际上很难执行。监理单位往往会减少监理人员,使用较低资质的监理人员,或让一个监理人员同时监理多个项目。这样很容易使监理工作流于形式,最终导致监理项目的失败。
                             合同风险的防范方法主要有以下两项措施。
                             (1)投标之前仔细研究监理招标文件及全部附件,了解建设单位的资信、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确认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的合法性和资金来源。要明确项目目标、项目内容和具体要求,明确建设单位的委托监理目标、监理范围、监理内容和监理依据,准确估计监理工作量、监理费用和监理风险,并将其写入《监理投标书》和《监理大纲》中。
                             (2)签订监理合同之前,对委托单位提出的合同文本要仔细推敲。对重要问题要慎重考虑,尽量争取对风险较大和过于苛刻的条款做出适当调整,不接受明显不能完成、无利可图和显失公平的委托合同。万一由于事先考虑不周,签订了对自身不利的合同,也一定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即使自己受些损失,也不能降低监理质量。
                             执行风险
                             执行监理工作时,监理工程师的以下两种行为存在极大风险,也有可能造成监理项目的失败。
                             (1)失职行为。监理工程师未能全面正确地履行《监理委托合同》中规定的监理职责,或超出《监理委托合同》中规定的监理范围,从事自身职责之外的工作。
                             (2)过失行为。监理工程师由于主观上的无意行为未能严格履行监理职责。
                             为防范这种风险,总监理工程师应严格按照监理合同编制《监理规划》,并认真审核各监理工程师所编制的《监理实施细则》。监理工程师应严格执行经过批准的《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不要轻信承建单位的承诺,不要轻信个人的经验和直观判断,不要随意缩小监理范围并减少监理内容,也不要超越委托范围去做职责之外的工作(如不能参与承建方的工作)。
                             技术风险
                             监理单位尽管履行了《监理委托合同》中所规定的监理职责,但受监理工程师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所限,未能发现本应该发现的问题。另外,某些信息系统质量隐患的暴露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并不能保证及时发现所有问题。对于软件开发的监理,目前还没有特别成熟的办法。监理可以有效地提高软件开发和软件系统的质量,但无法保证软件中不存在任何错误。
                             为防范这种风险,监理工程师应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和监理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防范由于自身技能不足带来的风险。监理单位应加强对监理工程师的技术培训和业务培训,同时也要为监理工程师配备必要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
                             管理风险
                             如果监理单位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很可能造成人浮于事、互相埋怨及人才流失等严重后果,使监理工作无法有效地执行。
                             为防范这种风险,监理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明确管理目标,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有效的约束机制。并根据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制定严格的监理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的业绩考核办法和合理的薪酬分配原则,充分调动监理人员的积极性。
                      监理组织结构
                      在监理组织结构方面,主要考查监理单位的体系建设、组织结构和监理项目组织形式等。
                             体系建设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的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业务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组织体系的建设。
                             (1)业务体系建设。监理单位的业务体系主要涉及监理人员、监理设施(工具)和监理工作规范等。监理单位应根据《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的具体要求,配备与自身资质(或近期拟申请的资质)相匹配的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的专业结构应该合理。监理单位应根据监理工作的实际需求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工具,硬件设施包括办公场所、办公设备、通信设备、检测及测试设备等;软件工具主要包括信息系统工程检测、分析和管理工具,信息收集、存储、分类、分析和检索工具,质量、进度、投资和变更控制工具,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工具,监理计划管理、人员管理、组织管理和业务考核工具等。建立监理工作规范应坚持先进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参照软件工程过程管理的成功经验,建立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全过程的工作规范,包括监理项目立项规范、监理计划规范、监理实施规范、监理验收规范和监理文档规范等。
                             (2)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监理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监督承建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监理单位自身也必须建立完备的质量保证体系。
                             (3)组织体系建设。监理单位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公司章程和监理业务特点,建立机构精简、运行高效的组织体系。
                             监理机构的组织形式
                             从规模和性质上讲,监理公司与生产经营型企业有所不同,因而其内部的组织结构也较为简单,一般有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和矩阵制。
                             (1)直线制组织结构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没有职能部门。由于没有职能部门,只有一个上级,形式简单,命令统一,隶属关系明确,职责清楚,决策迅速。但是,由于没有职能分工,要求总监理工程师和每个项目组的领导都必须精通各种职能分工的工作,因此要求总监理工程师的能力很全面,必须是“全能”人物,容易造成个人管理的弊端。
                             (2)职能制组织结构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既有职能部门,也有项目组。监理人员既属于某个项目组,也属于某个职能部门,职能部门能领导属于该部门的监理人员。由于职能部门的分工清楚,因此专业化程度提高了,管理效率就提高了。但是,可能出现一个下级有多个上级的状况,多头指挥,容易产生矛盾。
                             (3)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最典型的特征是既有职能部门,也有项目组,监理人员既属于某个项目组,也属于某个职能部门,但职能部门不能直接领导项目组人员,需要通过总监理工程师才能进行沟通协调。只有一个上级可以发布指令(与职能制相区别),又有多个职能部门存在(与直线制相比较)。这种组织结构兼有直线领导、统一指挥、职责清楚和管理专业化的优点。但是,由于职能部门不能直接给项目组下达命令,因此信息沟通不畅,也容易产生矛盾。
                             (4)矩阵制组织结构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职能部门和项目组纵横交叉,呈棋盘状。监理人员可以从一个项目转到另一个项目,具有较大的机动性和适应性,有利于业务能力的提高和复杂问题的解决。但是,这种组织形式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
                             监理项目部
                             监理单位正式实施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之前,应组建监理项目部,并制定监理人员岗位职责,编制《监理大纲》、《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根据《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监理项目部由总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和其他监理人员组成。
                             根据被监理的信息系统工程的规模与特点、监理合同所规定的监理目标与范围,监理项目部可选择采用以下4种组织结构之一。
                             (1)按监理职能划分的监理组织结构。例如,可划分为质量控制监理组、进度控制监理组、投资控制监理组、合同管理监理组和信息管理监理组等。对于小型的信息系统工程,一个监理组可能只有一名监理工程师,也可将几个监理组合并为一个监理组。这种组织结构下的监理工程师一般称为“专业监理工程师”。
                             (2)按子项划分的监理组织结构。大、中型信息系统工程一般可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子项,除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可由监理项目部统一监理之外,可成立若干个子项监理组,分别承担每一子项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等监理任务。监理项目部负责整个项目监理工作的规划、组织、指导和整个项目范围内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在这种组织结构下,子项监理组的主监理工程师一般称为“子项监理工程师”。
                             (3)按工程阶段划分的监理组织结构。许多大、中型信息系统工程要分成几个阶段执行,这时可成立若干个阶段监理组,分别承担每一阶段的监理任务。项目监理部内也应设置必要的部门或设置必要的人员,以负责对整个项目的监理进行规划、组织和协调。在这种组织结构下,阶段监理组的主监理工程师一般称为“阶段监理工程师”。
                             (4)矩阵式监理组织结构。这种监理组织形式实际上是将按子项(阶段)和按监理职能设立监理组等几种形式综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强化各子项(阶段)监理工作的责任制,又有利于总监理工程师对整个项目实施规划、组织和领导,并有利于统一监理工作的要求和监理工作的规范化。
                             项目监理部必须有合理的人员结构来保证监理工作的进行,合理的人员结构指以下两个方面。
                             (1)专业结构合理。项目监理部应该由与被监理项目的性质及业主对项目监理的要求(是全过程监理,还是某一阶段的监理;是投资、质量、进度的多目标控制,还是某一目标的控制)相适应的各专业人员组成,即监理任务所需的各专业人员要配套。根据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工作的特点,项目监理部主要应由信息技术专家和财务专家组成。
                             (2)技术职称结构合理。合理的技术职称结构应是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的数量适应该项目监理的比例要求。一般来说,在信息系统工程的监理中,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应占多数,初级职称人员的比例应少些。
 
       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是从整体出发合理开发、设计、实施和运用系统科学的工程技术。它根据总体协调的需要,综合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关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对系统的结构、元素、信息和反馈等进行分析,以达到最优规划、最优设计、最优管理和最优控制的目的。
        霍尔(A.D.Hall)于1969年提出了系统方法的三维结构体系,通常称之为霍尔三维结构,这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基础。霍尔三维结构以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组成的立体空间结构来概括地表示出系统工程的各阶段、各步骤以及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也就是说,它将系统工程活动分为前后紧密相连的7个阶段和7个步骤,并同时考虑到为完成各阶段、各步骤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为解决复杂的系统问题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思想方法。
               逻辑维
               逻辑维是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解决某一大型工程项目时,一般可分为7个步骤:
               (1)明确问题。通过系统调查,尽量全面地搜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把问题讲清楚。
               (2)系统指标设计。选择具体的评价系统功能的指标,以利于衡量所供选择的系统方案。
               (3)系统方案综合。主要是按照问题的性质和总的功能要求,形成一组可供选择的系统方案,方案是按照问题的性质和总的功能要求,形成一组可供选择的系统方案。
               (4)系统分析。分析系统方案的性能、特点、对预定任务能实现的程度,以及在评价目标体系上的优劣次序。
               (5)系统选择。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从各入选方案中择出最佳方案。
               (6)决策。在分析、评价和优化的基础上作出裁决并选定行动方案。
               (7)实施计划。这是根据最后选定的方案,将系统付诸实施。
               以上7个步骤只是一个大致过程,其先后并无严格要求,而且往往可能要反复多次,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时间维
               时间维是系统的工作进程。对于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从制定规划起一直到更新为止,全部过程可分为7个阶段:
               (1)规划阶段。即调研阶段,目的在于谋求活动的规划与战略。
               (2)拟定方案。提出具体的计划方案。
               (3)研制阶段。作出研制方案及生产计划。
               (4)生产阶段。生产出系统的零部件及整个系统,并提出安装计划。
               (5)安装阶段。将系统安装完毕,并完成系统的运行计划。
               (6)运行阶段。系统按照预期的用途开展服务。
               (7)更新阶段。即为了提高系统功能,取消旧系统而代之以新系统,或改进原有系统,使之更加有效地工作。
               知识维
               知识维是完成各阶段、各步骤所需的专业科学知识。系统工程除了要求为完成上述各步骤、各阶段所需的某些共性知识外,还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各种专业技术,霍尔把这些知识分为工程、医药、建筑、商业、法律、管理、社会科学和艺术等。各类系统工程,如军事系统工程、经济系统工程、信息系统工程等,都需要使用其他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
 
       信息系统工程
        简单地说,信息系统就是输入数据,通过加工处理,产生信息的系统。
        面向管理是信息系统的显著特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可以定义为:结合管理理论和方法,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问题,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的系统。管理模型、信息处理模型、系统实现的基础条件三者的结合产生现实信息系统,如下图所示。
        
        信息系统
        管理模型指系统服务对象领域的专门知识,以及分析和处理该领域问题的模型,也称为对象的处理模型。信息处理模型指系统处理信息的结构和方法。管理模型中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在信息处理模型中转化为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加工、使用的规则。系统实现的基础条件指可供应用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从事对象领域工作的人员,以及对这些资源的控制与融合。
        从事信息系统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广阔的商务知识,懂得利用信息技术增强组织性能,有较强的分析和评判思维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正确的伦理价值观,如下图所示。
        
        信息系统专业人员的四个基本能力
               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信息系统具有数据的输入、传输、存储、处理、输出等基本功能。
               (1)数据的采集和输入。识别信息有3种方法:一是由决策者识别;二是系统分析员亲自观察识别;三是先由系统分析员观察得到基本信息,再向决策人员调查,加以修正、补充。
               (2)数据的传输。包括计算机系统内和系统外的传输,实质是数据通信,其一般模式如下图所示。
               
               数据传输
               信源即是信息的来源,编码是指把信息变成信号,所谓码,是指按照一定规则排列起来的、适合在信道上传输的符号序列。信道就是信息传递的通道,是传输信息的媒介,信道的关键问题是信道的容量。噪声就是杂音或干扰。译码是编码的反变换,其过程与编码相反。信宿即是信息的接收者,可以是人、机器或者另一个信息系统。
               (3)信息的存储。数据存储的设备目前主要有3种:纸、胶卷和计算机存储器。对数据存储设备的一般按要求是存储容量大且价格便宜。信息存储的概念比数据存储的概念要广,主要问题是确定存储哪些信息、存储多长时间、以什么方式存储、经济上是否合算等,这些问题都要根据系统的目标和要求确定。
               (4)信息的加工。信息加工的范围很大,从简单的查询、排序、归并到负责的模型调试及预测。
               (5)信息的维护。包括经常更新存储器中的数据,使数据保持合用的状态。广义上来讲,包括系统建成后的全部数据管理工作。信息维护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信息的准确、及时、安全和保密。
               (6)信息的使用。指高速度和高质量地为用户提供信息。
               信息系统分类
               信息系统分类方法很多,从应用角度,可以分成人工信息系统和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从独立性角度,可分成独立信息系统和综合信息系统;从处理方式角度可分为批处理信息系统和联机处理信息系统。下面主要介绍以数据环境分类和以应用层次分类。
               (1)以数据环境分类。按照数据环境,可以把信息系统分为数据文件、应用数据库、主题数据库和信息检索系统。数据文件是没有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数据库虽然使用了数据库管理系统,但未实现共享。主题数据库建立了一些数据库与一些具体的应用有很大的独立性,数据经过设计,其存储结构与使用它的处理过程都是独立的,各种数据通过一些共享数据库被联系和体现;在信息检索系统中,一些数据库被组织为能保证信息检索和快速查询的需要,而不是大量的事务管理。
               (2)以应用层次分类。通常,一个组织的管理活动可以分成四级,分别是战略级、战术级、操作级和事务级。与此相对应的,信息系统也分为战略级信息系统(使用者都是企业最高管理层)、战术级信息系统(企业中层经理及其管理部门)、操作级信息系统(服务型企业的业务部门)和事务级信息系统(企业的管理业务人员)。
               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建设周期长、投资大、风险大,比一般技术工程有更大的难度和复杂性。这是因为技术手段复杂;内容复杂,目标多样;投资密度大,效益难以计算;环境复杂多变。
               信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随着其生存环境的变化,要不断维护、修改,当它不再适应的时候就要被淘汰,就要由新系统代替老系统,这种周期循环称为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如下图所示。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从上图可见,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和维护五个阶段。
               系统规划阶段的任务是对企业的环境、目标及现行系统的状况进行初步调查,根据企业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对建设新系统的需求做出分析和预测,同时考虑建设新系统所受的各种约束,研究建设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根据需要与可能,给出拟建系统的备选方案。对这些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审议通过后,将新系统建设方案及实施计划编写成系统设计任务书。
               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系统设计任务书所确定的范围,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描述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指出现行系统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确定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功能要求,即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这个阶段又称为逻辑设计阶段。这个阶段是整个系统建设的关键阶段,也是信息系统建设与一般工程项目的重要区别所在。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成果体现在系统说明书中,这是系统建设的必备文件。它既是给用户看的,也是下一个阶段的工作依据。系统说明书一旦讨论通过,就是系统设计的依据,也是将来验收系统的依据。
               简单地说,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回答系统“做什么”的问题,而系统设计阶段要回答的问题是“怎么做”。该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系统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要求,考虑实际条件,具体设计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也就是设计新系统的物理模型。这个阶段又称为物理设计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技术文档是系统设计说明书。
               系统实施阶段是将设计的系统付诸实施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包括计算机等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程序的编写和调试、人员培训、数据文件转换、系统调试与转换等。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几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任务同时展开,必须精心安排、合理组织。系统实施是按实施计划分阶段完成的,每个阶段应写出实施进展报告。系统测试之后写出系统测试分析报告。
               系统投入运行后,需要经常进行维护和评价,记录系统运行的情况,根据一定的规格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评价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
               除技术人员外,开发的各个阶段需要有业务人员的参加配合。开发的前期需要用户配合系统分析人员做好系统分析工作,后期需要用户承担测试、切换工作。为了使用户配合好开发工作,需要对用户进行培训。下图是各开发阶段人力需求曲线。
               
               各个开发阶段的人力需求
               信息系统的发展
               一个单位或一个地区的信息系统,都要经历由初级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诺兰(Nolan)总结了信息系统发展的规律,在1973年提出了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并在1980年完善了这一理论,人们称之为诺兰模型,如下图所示。
               
               诺兰模型
               (1)初装。从单位购买第1台计算机用于管理部门就开始了初装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初步意识到计算机对管理的作用,有少数人具备了初步应用能力。
               (2)蔓延。计算机初见成效吸引力人们,使信息系统扩散到多数部门,便进入了蔓延阶段。在这一阶段,数据处理能力发展很快,但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如数据具有不一致性、共享性差等。这个阶段的投资迅速增长,但只有一部分系统取得实际效益。
               (3)控制。解决蔓延阶段的问题,要求加强组织协调,对信息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严格的控制代替了自由蔓延。这一阶段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控制阶段投资增长较慢。
               (4)集成。在控制的基础上,硬件重新链接,在软件方面建立集中式数据库和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的系统,这就是集成。诺兰认为前3个阶段属于“计算机时代”,从第4个阶段开始进入“信息时代”。这个阶段由于各种硬件、软件设备大量扩充,投资迅速增长。
               (5)数据管理。集成之后进入数据管理阶段。
               (6)成熟。成熟的信息系统应能满足组织各个管理层次的要求,实现真正的信息资源管理。
   题号导航      2021年下半年 信息系统监理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本试卷我的完整做题情况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第28题    在手机中做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