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考在线  |  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   |   [请选择科目]
[ 成为 VIP会员 ]        登录  |  注册      我的  购物车
 
科目切换  联系我们 
    
  |   [请选择科目]

VIP:有效提升20分!  真题  历年真题 (可免费开通)/  百科全书/ 机考模拟平台/  最难真题榜/  自测/  攻打黄金十二宫/  真题检索/  真题下载/  真题词库
知识   必会知识榜/  最难知识榜/  知识点查询/      文档   学习计划/  精华笔记/  试题文档     纸质图书   《百科全书》HOT!!/         /        首页/  2025年上半年专区/  手机版/ 
免费智能真题库 > 历年试卷 >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 > 2021年下半年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第29题      
  知识点:   数字信号   信号   信号转换
  关键词:   脉冲信号   数据   数字信号   信号传输   传输   信号     

 
使用数字信号传输数据时,数字信号几乎要占有整个频带。终端设备把数字信号转换成脉冲信号时,这个原始的电信号所固有的频带,称为()。
 
 
  A.  光谱频带
 
  B.  基本频带
 
  C.  电子频带
 
  D.  控制频带
 
 
 确定 并 查看答案解析     知识点讲解  我要标记      有奖找茬      上一题        下一题 
 

   知识点讲解    
   · 数字信号    · 信号    · 信号转换
 
       数字信号
        在电报通信中,其电报信号是用“点”和“划”组成的电码(叫做莫尔斯电码)来代表文字和数字。如果用有电流代表“1”、无电流代表“0”,那么“点”就是1、0,“划”就是1、1、1、0。莫尔斯电码是用一点一划代表A,用一划三点代表B,所以A就是101110,B就是1110101010……这种离散的、不连续的信号,称为数字信号。
        数字信号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了通信的保密性。语音信号经A/D(Analog to Digital,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变换后,可以先进行加密处理,再进行传输,在接收端解密后再经D/A(Digital to Analog,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变换还原成模拟信号。例如,某图像信号X转换成为01110,可以通过某种加密算法,如向右循环移一位变成Y=00111,对方得到Y后很难反推到X。可见,数字化为加密处理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且密码的位数越多,破译密码就越困难。
        (2)提高了抗干扰能力。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混入杂音,可以利用电子电路构成的门限电压(称为阈值)去衡量输入的信号电压,只有达到某一电压幅度,电路才会有输出值,并自动生成整齐的脉冲(称为整形或再生)。较小杂音电压到达时,由于它低于阈值而被过滤掉,不会引起电路动作。因此再生的信号与原信号完全相同,除非干扰信号大于原信号才会产生误码。为了防止误码,在电路中设置了检验错误和纠正错误的方法,即在出现误码时,可以利用后向信号使对方重发。因而数字传输适用于较远距离的传输,也能适用于性能较差的线路。
        (3)可构建综合数字通信网。采用时分交换后,传输和交换统一起来,可以形成一个综合数字通信网。
        数字信号的主要缺点如下:
        (1)技术要求复杂,尤其是同步技术要求精度很高。接收方要能正确地理解发送方的意思,就必须正确地把每个码元区分开来,并且找到每个信息组的开始,这就需要收发双方严格实现同步,如果组成一个数字网的话,同步问题的解决将更加困难。
        (2)占用频带较宽。因为线路传输的是脉冲信号,传送一路数字化语音信息需占20~64kHz的带宽,而一个模拟话路只占用4kHz带宽,即一路PCM(Pulse Code Modulation,脉码调制)信号占了几个模拟话路。
        (3)进行A/D转换时会产生量化误差。
 
       信号
        任务间同步的另一种方式是异步信号。在两个任务之间,可以通过相互发送信号的方式,来协调它们之间的运行步调。
        所谓的信号,指的是系统给任务的一个指示,表明某个异步事件已经发生了。该事件可能来自于外部(如其他的任务、硬件或定时器),也可能来自于内部(如执行指令出错)。异步信号管理允许任务定义一个异步信号服务例程ASR(Asynchronous Signal Routine),与中断服务程序不同的是,ASR是与特定的任务相对应的。当一个任务正在运行的时候,如果它收到了一个信号,将暂停执行当前的指令,转而切换到相应的信号服务例程去运行。不过这种切换不是任务之间的切换,因为信号服务例程通常还是在当前任务的上下文环境中运行的。
        信号机制与中断处理机制非常相似,但又各有不同。它们的相同点是:
        .都具有中断性:在处理中断和异步信号时,都要暂时地中断当前任务的运行;
        .都有相应的服务程序;
        .都可以屏蔽响应:外部硬件中断可以通过相应的寄存器操作来屏蔽,任务也能够选择不对异步信号进行响应。
        信号机制与中断机制的不同点是:
        .中断是由硬件或特定的指令产生,而信号是由系统调用产生;
        .中断触发后,硬件会根据中断向量找到相应的处理程序去执行;而信号则通过发送信号的系统调用来触发,但系统不一定马上对它进行处理;
        .中断处理程序是在系统内核的上下文中运行,是全局的;而信号处理程序是在相关任务的上下文中运行,是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
        实时系统中不同的任务经常需要互斥地访问共享资源。当任务试图访问资源时被正使用该资源的其他任务阻塞,可能出现优先级反转的现象,即当高优先级任务企图访问已被某低优先级任务占有的共享资源时,高优先级任务必须等待直到低优先级任务释放它占有的资源。如果该低优先级任务又被一个或多个中等优先级任务阻塞,问题就更加严重。由于低优先级任务得不到执行就不能访问资源、释放资源。于是低优先级任务就以一个不确定的时间阻塞高优先级的任务,导致系统的实时性没有保障。下图为是一个优先级反转的示例。
        
        一个优先级反转的示例
        如上图所示,系统存在任务1、任务2、任务3(优先级从高到低排列)和资源R。某时,任务1和任务2都被阻塞,任务3运行且占用资源R。一段时间后,任务1和任务2相继就绪,任务1抢占任务3运行,由于申请资源R失败任务1被挂起。由于任务2的优先级高于任务3,任务2运行。由于任务3不能运行和释放资源R,因此任务1一直被阻塞。极端情况下,任务1永远无法运行,处于饿死状态。
        解决优先级反转问题的常用算法有优先级继承和优先级天花板。
               优先级继承协议
               L. Sha、R. Rajkumar和J. P. Lehoczky针对资源访问控制提出了优先级继承协议(Priority Inheritance Protocol,PIP)。
               PIP协议能与任何优先级驱动的抢占式调度算法配合使用,而且不需要有关任务访问资源情况的先验知识。优先级继承协议的执行方式是:当低优先级任务正在使用资源,高优先级任务抢占执行后也要访问该资源时,低优先级任务将提升自身的优先级到高优先级任务的级别,保证低优先级任务继续使用当前资源,以尽快完成访问,尽快释放占用的资源。这样就使高优先级任务得以执行,从而减少高优先级任务被多个低优先级任务阻塞的时间。低优先级任务在运行中,继承了高优先级任务的优先级,所以该协议被称作优先级继承协议。
               由于只有高优先级任务访问正被低优先级任务使用的资源时,优先级继承才会发生,在此之前,高优先级任务能够抢占低优先级任务并执行,所以优先级继承协议不能防止死锁,而且阻塞是可以传递的,会形成链式阻塞。另外,优先级继承协议不能将任务所经历的阻塞时间减少到尽可能小的某个范围内。最坏情况下,一个需要μ个资源,并且与v个低优先级任务冲突的任务可能被阻塞min(μ,v)次。
               优先级冲顶协议
               J. B. Goodenough和L. Sha针对资源访问控制提出了优先级冲顶协议(Priority Ceiling Protocol,PCP)。
               PCP协议扩展了PIP协议,能防止死锁和减少高优先级任务经历的阻塞时间。该协议假设所有任务分配的优先级都是固定的,每个任务需要的资源在执行前就已确定。每个资源都具有优先级冲顶值,等于所有访问该资源的任务中具有的最高优先级。任一时刻,当前系统冲顶值(current priority ceiling)等于所有正被使用资源具有的最高冲顶值。如果当前没有资源被访问,则当前系统冲顶值等于一个不存在的最小优先级。当任务试图访问一个资源时,只有其优先级高于当前系统冲顶值,或其未释放资源的冲顶值等于当前系统冲顶值才能获得资源,否则会被阻塞。而造成阻塞的低优先级任务将继承该高优先级任务的优先级。
               已经证明,PCP协议的执行规则能防止死锁,但其代价是高优先级任务可能会经历优先级冲顶阻塞(Priority ceiling blocking)。即高优先级任务可能被一个正使用某资源的低优先级任务阻塞,而该资源并不是高优先级任务请求的。这种阻塞又被称作回避阻塞(avoidance blocking),意思是因为回避死锁而引起的阻塞。即使如此,在PCP协议下,每个高优先级任务至多被低优先级任务阻塞一次。使用PCP协议后,能静态分析和确定任务之间的资源竞争,计算出任务可能经历的最大阻塞时间,从而能分析任务集合的可调度性。在PCP协议下,高优先级任务被阻塞时会放弃处理器,因此,访问共享资源的任务可能会产生4次现场切换。
 
       信号转换
               数字集成电路的分类
               按照开关元件的不同,数字集成电路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双极型集成电路,采用晶体管作为开关元件,管内参与导电的有电子和空穴两种极性的载流子。另一类采用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作开关元件,称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etal-oxide Semiconductor,MOS)集成电路。这种管子内部只有一种载流子——电子或空穴参与导电,故又称单极型集成电路。
               晶体管-晶体管逻辑电路(Transistor-Transistor Logic,TTL)是目前双极型数字集成电路中用得最多的一种。它具有比较快的开关速度、比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以及足够大的输出幅度,并且带负载能力也比较强,所以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在双极型数字集成电路中,除了TTL电路以外,还有二极管-三极管逻辑(Diode-Transistor Logic,DTL)、高阈值逻辑(High Threshold Logic,HTL)、发射极耦合逻辑(Emitter Coupled Logic,ECL)和集成注入逻辑(Integrated Injection Logic,IL)等几种逻辑电路。
               ECL电路中的三极管工作在非饱和状态,是一种非饱和电路,有极高的工作速度,此外它还具有输出阻抗低,带负载能力强,电路内部开关噪声低,使用方便灵活等优点。它的主要缺点是:噪声容限低,电路功耗大,输出电平的稳定性较差。目前ECL电路主要用于高速、超高速数字系统中。
               按照所用MOS管类型的不同,可分为3种:由PMOS管构成的PMOS集成电路;由NMOS管构成的NMOS集成电路;由PMOS管和NMOS管构成的互补(Complementary)MOS集成电路,简称CMOS。PMOS和NMOS组件中各只含有一种MOS管,习惯上称它们为MOS集成电路,以与CMOS集成电路相区别。
               PMOS集成电路问世较早,但由于其速度低,现已很少使用;NMOS集成电路速度稍高,且直流电源电压较低,在工艺上可以制造出开启电压较低的器件,故NMOS集成电路仍在使用中。CMOS电路由于其静态功耗极低,工作速度较高,抗干扰能力强,故被广泛采用。
               常用电平接口技术
               虽然TTL电路具有很多优点,但它毕竟不能满足生产中不断提出来的各种特殊要求,例如高速、高抗干扰、低功耗等,因而在工程中还经常用到ECL、CMOS等数字集成电路。在微机测控系统中,习惯于用TTL电路作为基本电路元件,根据需要可能采用CMOS、ECL等芯片,因此存在TTL电路与这些数字电路的接口问题。
               ECL的特点是速度快,但抗干扰性能差,功耗也高;TTL的应用广泛,成本低廉,有许多种类可供选择;CMOS功耗最低,抗干扰性能优良,不仅适用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而且在大规模集成组件中应用也很普遍。
               下面讨论TTL与ECL和CMOS之间的电平转换接口。
                      TTL与ECL电平转换接口
                      ECL电路电压一般为-5.2V(CE10K系列),逻辑高电平输出为VOH=-0.9V,低电平为-1.75V;对CE100K系列电源电压为-4.5V,输出高电平为VOH=-0.955V,低电平VOL=-1.705V。
                      (1)TTL→ECL转换。利用集成芯片CE1024即可完成TTL到ECL的电平转换。它有一个公共的选通脉冲输入端B,若B为低电平,ECL的所有Y为低电平,为高电平。
                      (2)ECL→TTL转换。CE10125为四ECL—TTL电平转换器,它的输入与ECL电平兼容,具有差分输入和抑制±1V共态干扰输入能力,输出是TTL电平。如果有某路不用时,须将其一个输入端接到VBB端上,以保证电路的工作稳定性。
                      在小型系统中,ECL和TTL可能均使用+5V电源,此时需用分立元件来实现接口。
                      TTL与CMOS电平转换接口
                      CMOS反相器当其使用电源电压为5V时,输出低电平电压最大值为0.05V,高电平最小值为4.95V,输出低电平电流最小为0.5mA,高电平电流最小为-0.5mA;对于带缓冲门的CMOS电路,当供电电源电压为5V时,VIL≤1.5V,VIH≥3.5V。而对于不带缓冲门的CMOS电路,VIL≤1V,VIH≥4V。
                      (1)TTL→CMOS转换。由于TTL电路输出高电平的规范值为2.4V,在电源电压为5V时,CMOS电路输入高电平VIH≥3.5V。这样就造成了TTL与CMOS电路接口上的困难。解决的办法是在TTL电路输出端与电源之间接一上拉电阻R。上拉电阻R的取值由TTL的高电平输出漏电流IOH来决定,不同系列的TTL应选用不同的R值。一般有:
                      .74系列,4.7kΩ≥R≥390Ω。
                      .74H系列,4.7kΩ≥R≥270Ω。
                      .74L系列,27kΩ≥R≥1.5kΩ。
                      .74LS系列,12kΩ≥R≥820Ω。
                      如果CMOS电路的电源电压高于TTL电路的电源电压。同时CMOS电路应使用具有电平移位功能的电路,如CC4504、CC40109及BH017等,至于CMOS电路的电源电压可在5~15V范围内任意选定。
                      (2)CMOS→TTL转换。关于CMOS到TTL的接口,由于TTL电路输入短路电流较大,就要求CMOS电路在VOL为0.5V时能给出足够的驱动电流,因此需使用CC4049、CC4050等作为接口器件。
   题号导航      2021年下半年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本试卷我的完整做题情况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第29题    在手机中做本题
    在线人数   共计 9816人 在线 
    chihuang@w..     yangyu09@s..     samuel.xu@..     jmsiti163@..     asdfoooo40..     zhaoq0528@..
    luoyiyangz..     zuohanqi@1..     181805615@..     zengfei369..     jlq425@163..     xyq_262430..
    tobewhere@..     msps275@16..     YIEMINGAN@..     xljiang@wh..     bamfk@tom...     631357578@..
    gao2008po@..     syzm_xsb@1..     wugangroom..     405229777@..     huakaixy@1..     hs1295@hf-..
    yanzhao99@..     ZHONGHUA85..     zhweijie20..     panjian818..     sxy_791214..     chengshoug..
    chenzmchem..     lqy800708@..     kittykishi..     BDinternsh..     wangxinjsd..     littleraco..
    hairui1987..     liuyq@hdpu..     wuzhonggxy..     dishou@163..     wangxinjsd..     wangxingju..

本网站所有产品设计(包括造型,颜色,图案,观感,文字,产品,内容),功能及其展示形式,均已受版权或产权保护。
任何公司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部分或全部,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京B2-20210865 | 京ICP备20200400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051号 | 营业执照 | Copyright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软考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