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路径: > 软件工程 > 软件工程基础知识 > 软件开发方法 > 原型法 >
|
考试要求:掌握
相关知识点:4个
|
|
|
|
原型的开发和使用过程叫做原型生存期。下图(a)是原型生存期的模型,下图(b)是模型的细化。
|
|
|
|
|
(1)快速分析:在分析者和用户的紧密配合下,快速确定软件系统的基本要求。
|
|
|
(2)构造原型:在快速分析基础上,根据基本需求,尽快实现一个可运行的系统。构造原型时要注意2个基本原则,即集成原则(尽可能用现有软件和模型来构成,这需要相应的原型工具)和最小系统原则(耗资一般不超过总投资的10%)。
|
|
|
(3)运行和评价原型:用户在开发者指导下试用原型,在试用的过程中考核、评价原型的特性,分析其运行结果是否满足规格说明的要求,以及规格说明描述是否满足用户的愿望。
|
|
|
(4)修正和改进: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如果用修改原型的过程代替快速分析,就形成了原型开发的迭代过程。开发者和用户在一次次的迭代过程中不断将原型完善,以接近系统的最终要求。
|
|
|
(5)判定原型完成:如果经过修改或改进的原型,达到参与者一致认可,则原型开发的迭代过程可以结束。为此,应判断有关应用的实质是否已经掌握,迭代周期是否可以结束等。判定的结果有两个不同的转向,一是继续迭代验证,另外则是进行详细说明。
|
|
|
(6)判断原型细部是否说明:判断组成原型的细部是否需要严格地加以说明。原型化方法允许对系统必要成分或不能通过模型进行说明的成分进行严格的和详细的说明。
|
|
|
(7)原型细部的说明:对于那些不能通过原型说明的所有项目,仍需通过文件加以说明。严格说明的成分要作为原型化方法的模型编入词典。
|
|
|
(8)判定原型效果:考查用户新加入的需求信息和细部说明信息,看其对模型效果有什么影响?是否会影响模块的有效性?如果模型效果受到影响,甚至导致模型失效,则要进行修正和改进。
|
|
|
|
总之,利用原型化技术,可为软件的开发提供一种完整的、灵活的、近似动态的规格说明方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