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路径: > 系统开发基础知识 > 系统规划与问题定义 > 可行性分析 >
|
考试要求:熟悉
相关知识点:2个
|
|
|
|
|
(1)核实问题定义与目标。系统分析师开始正式进行可行性分析工作之前,首先要做的一个工作,就是对该项工作的基础(问题定义)再次核实。这一步骤的关键目标是:使得问题定义更加清晰、明确、没有歧义性,并且对于系统的目标、规模以及相关约束与限制条件做出更加细致的定义,确保可行性分析小组的所有成员达成共识。
|
|
|
(2)研究分析现有系统。对现有系统的仔细分析与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因为它是新系统开发的最好参照物,对其的充分分解有助于新系统的开发。
|
|
|
(3)为新系统建模。在问题定义、现有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就可以开始对新的系统进行建模,建模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个对新系统的框架认识、概念性认识。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技术:
|
|
|
.系统上下文关系范围图:也就是数据流图的0层图,将系统与外界实体(可能是人、可能是外部系统)的关系(主要是数据流和控制流)体现出来,从而清晰地界定出系统的范围,实现共识。
|
|
|
.实体关系图:这是系统的数据模型,这个阶段并不需要生成完整的E-R图,而是找到主要的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关系即可。
|
|
|
.用例模型:这是系统的一个动态模型,有关知识将在第9章中详细介绍。
|
|
|
.域模型:这是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找到系统中主要的实体类,并说明实体类的主要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
|
|
.IPO(Input/Process/Output,输入/处理/输出)表:这是采用传统的结构化思想,从输入、处理、输出的角度进行描述系统。
|
|
|
(4)用户复核。系统模型建立之后,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与客户一起进行复核。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现模型与用户的目标有不一致的地方,就应该再次通过访谈、现场观摩、对现有系统分析等手段进行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修改模型。因此也可以说,步骤(1)~步骤(4)是一个循环,周而复始,直至客户确认了新的系统模型为止。
|
|
|
(5)提出并评价解决方案。应该尽量列举出各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且对这些解决方案的优点、缺点做一个综合性的评价,以便于下一步决策。:对于那些明显不可行的,如技术上还没有相应的办法、经济角度明显不可行的、违背企业或行业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应该直接过滤掉。
|
|
|
(6)确定最终推荐的解决方案。明确指出该项目是否可行,如果可行,什么方面是最合理的?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可行性分析研究工作的核心目标。因此在各种解决方案提出之后,紧接下来就应该从中选中一个最合理、最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且更加详细地说明理由,并且还要对其进行更加完善的成本效益分析。
|
|
|
(7)草拟开发计划。制订一个最粗略的开发计划,说明开发所需的资源、人员和时间进度安排。这也将作为可行性分析的一个重要依据,和立项开发后制订项目计划的基础。
|
|
|
(8)提交可行性分析报告。将研究的结果整理成文,提交用户和管理层,进行审查通过。在国家标准GB8567-88中,规定了可行性分析报告的详细格式和内容,大致包括引言、可行性研究的前提、对现有系统的分析、所建议的系统、可选择的其他系统方案、投资及效益分析、社会因素方面的可行性、结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