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路径: > 信息系统开发和运行管理知识 > 系统分析设计基础知识 >
|
被考次数:8次
被考频率:中频率
总体答错率:32%  
知识难度系数:
|
由 软考在线 用户真实做题大数据统计生成
|
考试要求:了解
相关知识点:75个
|
|
|
|
系统分析阶段要回答的中心问题是系统“做什么”,即要明确系统的功能和用途,为系统的具体设计和实现提供一个逻辑模型。因而系统设计阶段要回答的中心问题就是系统“怎么做”,即如何实现系统规格说明书所规定的系统功能,满足业务的功能处理需求。在进行系统设计时,要根据实际的技术、人员、经济和社会条件确定系统的实施方案,建立起信息系统的物理模型。
|
|
|
|
一般来讲,系统设计的目标就是在保证实现系统分析建立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运行效率、易更改性、灵活性和经济性,更快、更准、更多地提供资料,拥有更多、更细致的处理功能以及更有效、更科学的管理方法。系统设计主要应当追求以下的目标。
|
|
|
|
系统的可靠性是只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能力。这是对系统的基本要求,系统在工作时,应当对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予以考虑,并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可靠性主要分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可靠性。衡量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指标是系统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 MTBF)和平均维护时间(Mean Time To Repair,MTTR)。前者指平均的系统前后两次发生故障的间隔时间,后者指发生故障后平均没修复所需要的时间。系统平均故障间隔时间越长,系统可靠性就越高;系统平均维护时间越短,则说明系统的可维护性就越高。
|
|
|
要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察,采取多种相应的措施,可以选用可靠性较高的设备;在设计中尽可能地避免出错,在程序中设置各种检验措施,防止误操作和非法使用;采取软件和硬件的各种安全保障措施和操作,例如,对输入数据进行完整性检验,建立运行日志和审计跟踪,规定文件存取权限以及定期备份,等等。
|
|
|
|
|
|
|
.响应时间指从客户端发出处理要求到系统返回处理结果所用的时间。
|
|
|
|
.系统硬件结构的影响。硬件可利用的资源的多少以及硬件设备的处理能力,比如处理机的运行时间、外部设备的运行时间和通信线路的通信质量好坏等对系统的运行效率都有很大的影响。
|
|
|
.计算机处理过程的设计质量的影响。计算机处理过程的设计质量标志着系统设计方案的优劣,也直接影响着系统的运行效率。
|
|
|
|
系统在投入运行之后,会因为系统环境的不断变化而遇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进而不可避免地会浮现出一些设计上的缺陷和功能上的不完善。因此在进行系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可变更性,即降低修改和维护系统的难度。对系统的更改是否方便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生命周期。一个变更性好的系统,维护相对容易、生命周期较长。采取结构化和模块化的设计方式,将会使系统的结构清晰明了,便于系统的维护和修改,提高系统的适应性。
|
|
|
|
考虑系统的经济性就是指要考虑系统的收益与支出之间的比例关系。系统的设计不是去追求最佳的设计效果,而是一个寻求经济效益和系统产出平衡的可接受的设计方案的过程。
|
|
|
上述系统设计的主要目标相互联系,又彼此制约,有些在一定程度上还会相互冲突,例如对于一个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涉及机密信息的信息系统,为了提高该系统的可靠性,就要采取一些校验和控制措施,成本会相应增加,经济性会相对下降;另外,要增强系统的可变更性,可采用模块化的结构,系统的运行效率会有所损失。在进行实际的系统设计时,应当根据系统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对于涉及机密信息的系统要不惜增加一定成本和损失系统效率来保障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而对于实时处理要求较高的订票系统则不妨增加存储的开销,首先保证系统的运行效率。
|
|
|
|
|
信息系统是作为统一整体而存在的。因此,在系统设计中,要从整个系统的角度进行考虑。比如,系统的代码要统一、设计规范要标准;传递语言要尽可能一致;对系统的数据采集要做到数出一处,全局共享,使一次输入得到多次利用等。
|
|
|
|
在系统达到预定目标的情况下,应该尽量简单,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设计。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尽量使输入数据的形式容易理解和掌握,使数据处理过程简化,力求系统结构清晰、合理、保证使用者操作方便,修改容易等。
|
|
|
|
为保持系统的长久生命力,要求系统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为此,系统应具有较好的开放性和结构的可变性。在系统设计中,应尽量采用模块化结构,提高各模块的独立性,尽可能减少模块间的数据耦合,是各子系统间的数据依赖降至最低限度。这样,既便于模块的修改,又便于增加新的内容,提高系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
|
|
|
一个信息系统是否能发挥作用和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是否可接受。这要受业务管理水平、人员素质、传统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
|
|
|
系统设计还应该遵循经济性、安全性的原则。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应该有所侧重。比如办公自动化系统应该强调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原则。对于一个服务性质的公众服务系统又应该强调系统的简单易用原则。
|
|
|
|
系统设计的内容和任务因系统目标的不同和处理问题不同而各不同,但一般而言,系统设计包括总体设计(也被称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在实际系统设计工作中,这两个设计阶段的内容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
|
|
|
|
总体设计也被称为概要设计,是系统开发过程中关键的一步。系统的质量及一些整体特性基本上是由这一步的成果所决定的。总体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对系统总体结构和基本框架的设计。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系统总体布局设计和系统模块化结构设计。
|
|
|
|
|
|
|
|
系统总体布局方案包括系统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和系统资源配置设计方案。
|
|
|
|
总体设计只是为整个信息系统提供了一个设计思路和框架,框架内的血肉需要系统的设计人员在详细设计这个阶段充实。总体设计完成后,设计人员要向用户和有关部门提交一份详细的报告,说明设计方案的可行程度和更改情况,得到批准后转入系统详细设计。详细设计阶段主要是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将设计方案进一步详细化、条理化和规范化,为各个具体任务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系统的详细设计一般包括如下。
|
|
|
|
代码设计就是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工作,是将系统中有某些共同属性或特征的信息归并在一起,并利用便于计算机和人识别和处理的符号来表示这些信息的设计工作。
|
|
|
|
数据库设计就是构建既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外部世界,又便于人类大脑认识的概念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建模,转化为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数据模型;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和存储方法,最终完成数据库的设计工作。
|
|
|
|
输入/输出设计主要是对以记录为单位的各种输入输出报表格式的描述。另外,对人机对话格式的设计和输入输出装置的选择也在这一步完成。
|
|
|
|
用户界面设计是指在用户与系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主要内容包括:定义界面形式;定义基本的交互控制形式;定义图形和符号;定义通用的功能键和组合键的含义及其操作内容;定义帮助策略,等等。
|
|
|
|
总体设计将系统分解为许多模块,并基本决定了每个模块的功能和界面。处理过程设计则定义每个模块的内部执行过程,包括数据的组织、控制流、每一步的具体加工要求和实施细节。通过处理过程设计,为编写程序制定一个周密的计划。一般来说,每一个功能模块都应设计一个处理流程。
|
|
|
|
详细设计完成以后,也需要编制系统设计文档,主要工作包括系统标准化设计、描述系统设计结果、拟定系统实施方案。
|
|
|
系统标准化设计是指各类数据编码、数据库(文件)和功能模块的命名要有相应规则,符合标准化的要求。另外,为了保证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还要对数据进行保密设计和可靠性设计。
|
|
|
描述系统设计的结果是编制系统设计说明书、程序设计说明书、系统测试说明书以及各种设计图表等,并将它们汇集成册,交给有关人员和部门审核批准。
|
|
|
拟定系统实施方案是在系统设计结果得到有关人员和部门认可之后,拟定系统实施计划,详细确定实施阶段的工作内容、时间和具体要求。实施方案得到批准后,就可以正式转入系统实施阶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