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系统评价就是对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的技术性能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评价,是对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的延伸。评价的目的是检查系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技术性能是否达到了设计的要求,系统的各种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经济效益是否理想,并指出系统的长处与不足,为以后系统的改进和扩展提出依据。
|
|
|
信息系统中包含了信息资源、技术设备、任何环境等诸多因素,系统的效率是通过信息的作用和方式表现出来的,而信息的作用又要通过人在一定的环境中,借助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体的工具进行决策和行动表现出来的。因此信息系统的效能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既有固定的,也有变化的。因此,信息系统的评价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
|
|
|
根据信息系统的特点、系统评价的要求与具体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原则,可从技术性能评价、管理效益评价和经济效益评价等三个方面对信息系统进行评价。
|
|
|
|
|
(1)系统的总体技术水平。包括网络的结构、系统的总体结构;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系统的正确性和集成程度等。
|
|
|
(2)系统的功能覆盖范围。对各个管理层次及业务部门业务的支持程度,满足用户要求的程度、数据管理的规范等。
|
|
|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范围和深度。包括是否优化了业务流程,人、财、物的合理利用,对市场,客户等信息的利用率等。
|
|
|
(4)系统质量。人机交互的灵活性与方便性,系统响应时间与信息处理速度满足管理业务需求的程度,输出信息的正确性与精确度,单位时州内的故障次数与故障时问在工作时间中的比例,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调整、改进及扩展、与其他系统交互或集成的难易程度,系统故障诊断、故障恢复的难易程度。
|
|
|
(5)系统安全性。保密措施的完整性、规范性与有效性,业务数据是否会被修改和被破坏,数据使用权限是否得到保证。
|
|
|
|
|
管理效益即社会效益,是间接的经济效益,是通过改进组织结构及运作方式、提高人员素质等途径,促使成本下降、利润增加而逐渐地间接获得的效益。
|
|
|
管理效益评价可以反过来从系统运行所产生的间接管理作用和价值来进行评价。
|
|
|
(1)系统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做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等的变革所起的作用。
|
|
|
(2)系统帮助改善企业形象、对外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度,对内增强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程度。
|
|
|
(3)系统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和提高技能素质的作用。
|
|
|
(4)系统对实现系统信息共享的贡献,对提高员工协作精神及企业的凝聚力的作用。
|
|
|
(5)系统提高企业的基础管理效率,为其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条件的作用。
|
|
|
|
信息系统的成本主要根据系统在开发、运行、维护、管理、输出等方面的资金耗费以及人力、能源的消耗和使用来确定。简单地说,系统的成本构成应该如下。
|
|
|
|
|
|
为了对其进行更好的分析,可以从功能属性角度将其划分为:基础成本(开发阶段所需投资和初步运行所需各种设施的建设费用,如开发成本、基础设施购买费、信息材料成本费)、附加成本(指运行、维护过程中不断增加的新的消耗,如材料耗损费、折旧费、业务费)、额外成本(由于信息的特殊性质而引起的成本耗费,如信息技术以及信息交流引起的通信费)和储备成本(在信息活动中作为储备而存在的备用耗费,如各种公积金等)。具体而言,包含以下要素。
|
|
|
(1)开发成本。指在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过程中的耗费,包括市场调研费、人力耗费等。
|
|
|
(2)基础设施购买费。在信息系统建立之初对各种硬件设备的购买费用,可以说是一次性投入的物质耗费,作为固定资产而存在。
|
|
|
(3)信息材料成本费。对信息活动中所需利用的信息资料的购买费用。
|
|
|
(4)各种耗损费。在信息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涉及的软、硬件耗损费用,包括如下。
|
|
|
.信息材料耗损费。包括因材料的时效性和材料使用程度而引起的损耗。
|
|
|
.物质材料耗损费。包括能源耗费和原材料(如纸张、磁带等)的损耗。
|
|
|
.固定资产耗损、折旧费。包括各项固定资产(如通信设备、办公设备等)的折旧。
|
|
|
(5)通信费用。为进行系统内外交流引起的费用,如联网所交纳的上网费、软件购买费等。
|
|
|
(6)调研费用和咨询费用。包括上级部门委托或自身需要或接受外来委托所进行的调研、咨询过程中产生的耗费,也被称为业务费。
|
|
|
(7)劳务费。包括职工工资、离退休人员工资及出差的差旅费等。
|
|
|
(8)各种管理费。对人员的管理如职工医药费等福利措施以及对系统内部资源的维护与管理费用。
|
|
|
|
|
信息系统的效益主要从创收和服务活动中获得,按其属性可分为固有收益(指能长期进行的产品服务或科研基金的申请)、直接收益(从各种服务或信息产品销售中直接获得)、间接收益(信息产品或服务的成果被再次利用所产生的收益)。具体有以下要素。
|
|
|
(1)科研基金费即科学事业费。指进行科研后所获得的收入或上级部门直接拨款用于信息系统的自身建设费用。
|
|
|
(2)系统人员进行技术开发的收入。包括系统人员开发出的成果带来的收入以及参加各种比赛所带来的收入等。
|
|
|
(3)服务收入。接受用户委托所进行的信息服务收取的服务费,包括作为网络结点收取费用、接受咨询、检索等服务带来的收入。
|
|
|
(4)生产经营收入。有的信息系统还兼作别的服务项目,如复印、打字、代译等。有的还开展出版印刷、自行创刊等服务。
|
|
|
(5)其他收入。除以上获取的收入外,从别的途径所得到的收入,如税后留利。
|
|
|
|
|
这是经济学中衡量某一经济系统效益的重要方法。它的分析手段主要是采用投入产出表。根据系统的实际资源分配和流向,列出系统的所有投入和产出,并制成二维表的形式。该方法适用于从系统角度对系统做经济性分析,因其数据来源一般为系统硬指标,如设备、数据库、人员的消耗费用等。
|
|
|
|
成本效益分析即用一定的价格,分析测算系统的效益和成本,从而计算系统的净收益,以判断该系统在经济上的合理性。这种方法的分析结果比较直观,易于理解和接受,操作起来相对容易。其中,关键是效益值的测算问题。信息系统既带来直接效益,又带来间接效益。因此,这里的效益应包括各种有形经济效益,如系统为用户提供服务获得的各种货币收入及信息系统带来的检索速度的提高、工作人员的减少等;也包括某些无形的社会效益,如信息系统的建立有助于产生正确的决策、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知识结构等。无形效益的计量难度较大,一般是通过用户调查以定性方式测得,再通过某种变换转换为定量数据。
|
|
|
|
价值工程的基本方程式可以简单表述为:一种产品的价值(V)等于其功能(F)与成本(C)之比,即V=F/C。由方程可知,价值是功能与成本的综合反映。信息系统要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必须使得方程式中的功能和费用达到最佳配合比例。
|
|
|
价值工程方法的实现是将功能、成本定量化,然后求出比值。成本(C)是用货币表示的各种消耗,数量化相对容易;而功能(F)常常指技术或效用指标,是难以量化的,一般采取的方法是分析系统的功能,对每一功能确定质量评价指标,如检索功能可用检全率、检准率来描述,存储功能可用存储总量、存储增长速度等来描述;然后通过调查,请专家、核心用户对这些功能的各项指标进行打分、评价,由此确定各功能的权值及功能系数。
|
|
|
这种方法为功能和成本提供了可比性,对于信息系统比较适用,且从两个角度评价均可用此法。值得一提的是,为改进现有系统而进行工作评价时,用价值工程方法分析功能、成本的变动对价值的影响尤为有效。但这种方法需要有参照系统使其价值具有可比性。V≥1只是表示方案的可行,并不代表方案为最优。
|
|
|
|
由于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它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单一的经济性指标。除了费用、经济效益和财务方面的考虑外,还涉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和用户界面友善性等技术性能方面的要求,以及改善员工劳动强度和单位经营环境、改进组织结构及运作方式的管理目标。
|
|
|
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正在发展的领域。有关它在信息系统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则更有待人们的工作,在这里我们只讨论系统综合评价的框架轮廓和基本方法。
|
|
|
所谓的信息系统多指标综合评价是指对信息系统所进行的一种全方位的考核或判断,它具备以下特征:
|
|
|
|
.这些指标分别体现着信息系统的不同方面,通常具有不同的量纲。
|
|
|
.综合评价的目的是对信息系统做出一个整体性的判断,并用一个总体评价值来反映信息系统的一般水平。
|
|
|
一般说来,信息系统多指标综合评价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的建立,这是整个评价工作的前提;二是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包括审计的方法)确定各指标的具体数值,即指标评价值;三是各评价值的综合,包括综合算法和权重的确定、总评价值的计算等。
|
|
|
在确定指标以后,再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用审计结果结合定性分析给各指标打分,最后确定该系统的总分和等级,总结建设该系统的经验教训,并指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
|
|